民间故事:铁人王进喜

2024-4-27 10:35| 发布者: uad0gnrf2ee9e3| 查看: 97| 评论: 0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地处嘉峪关外的甘肃玉门,自古就是荒寒苦焦之地。雇农王金堂的父亲,民国初年带着全家由祖籍陕西同州府大荔县走西口来到甘肃玉门的赤金堡,投奔一位本家垦荒种地。谁料想天下乌鸦一般黑,虽然王家祖祖辈辈辛勤劳动,但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吃苦受穷。1923年10月8日,王金堂而立之年方得一子,别提有多高兴。他把婴儿上秤一称,整十斤!于是起个乳名就叫“十斤娃”。母亲何占信的聪颖贤慧,让十斤娃在襁褓之中就听到了许多民谣和传说故事。

十斤娃长大了,按照家谱中“进”字辈的排序,父亲为他起了个大名叫”进喜”,期盼全家有好日子过,喜事不断。然而,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小进喜当然不懂什么是“三座大山”,他只看见当兵的互相残杀,路边经常有因冻饿而死的人。”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这些后来历史教科书上的词句,在他的记忆里有着活生生、血淋淋的印记。

“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王进喜的父亲、耿直刚毅的王金堂遭人暗算被官府羁押,屈打监禁,怨火攻心,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民国十八年(1929年)又逢西北大旱,庄稼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刚满6岁的小进喜只得牵着瞎眼的父亲沿村乞讨,寒来暑往,受尽了凌辱欺压。充满苦难的童年,炼就了王进喜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险的倔强秉性。

这一天,他爷俩乞讨路过一户地主门前,门内竟放出恶狗朝他们扑来。小进喜为了保护父亲,被恶狗咬伤,左小腿上留下一块永久的疤痕。但是,被咬伤的少年,没有眼泪,只是咬牙切齿地盯着那条恶狗和站在一旁看笑话的地主狗腿子。”这个世道咋就这么黑暗!天底下究竟还有没有道理可讲?”他恨不能一拳砸烂这弱肉强食、狗仗人势的世道。

劳役像西北严冬的寒风,总是雪上加霜、横行肆虐。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迫出劳役。年方9岁的小进喜,硬着头皮操起了赶车的鞭子,代替看不见路的父亲赶车服役。马也仗势欺人,见他是个娃娃,一路捣蛋不止。200多里路,竟走了整整5天。这次远行,像一次严峻的“成人宣誓”,锻炼了少年王进喜的胆量和耐力。他从此觉得自己长大了,幼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

为了给父亲治病疗伤,为了全家能度过饥荒,少年王进喜不得不给地主放牛。10岁那年,王进喜和几个小伙伴赶着几十头牛进了妖魔山的深山峡谷。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变化无常,还时有野兽出没。几个孩子中王进喜年纪最小,但他聪明持重,遇事总是他拿主意,有困难总是他冲在前面,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牛倌孩儿王。

整天沉默不语的黄牛,在天资聪慧的少年王进喜眼里,却有着深厚的内涵。牛的宽厚,牛的沉稳,牛的勤恳,牛的耿直,特别是牛的不畏强暴,使他深受启迪。他常常注视着牛,生出奇妙的想象,“天底下的人,都能像牛这样老实巴交,那该多好啊!”朝夕与牛相处,王进喜对牛产生了好感。这种“黄牛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来,王进喜曾讲:“我从小放过牛,最知道牛的脾气。牛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要为党和人民做一辈子老黄牛”。

放牛生涯使王进喜明白了不少事理,也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有压迫就要反抗”的道理。他开始意识到,父亲之所以屡屡被人欺负,就是因为太软弱了!于是有一天,12岁的少年没同任何人商量,竟然找到长期以势强占王家土地的伪保长要讨个“说法”:“我家的地,咋就无凭无据成了你家的地了?”伪保长被王进喜一身正气惊得答不上话来,吱唔半晌,只好答应以几丈白土布抵钱“买”下那些土地。

放牛工钱太少,不能养家糊口,13岁的王进喜不得不来到土财主“杨扒皮”的煤窑挖煤。小煤窑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四疙瘩石头夹一疙瘩肉”!窑工随时都可能被埋在井下。监工更是狠毒,经常打骂凌辱工人。一天,那家伙又寻衅扬起了手中的皮鞭,王进喜忍无可忍,夺过鞭子进行反抗。这还了得!惊天动地的”造反”行为当然给他带来了灾难。在工友们的掩护下,王进喜连夜逃离煤窑。

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小进喜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锻打,铸造着一个坚强的灵魂,也铸造着一个未来的英雄。与地主斗,与伪保长斗,与工头狗腿子斗,少年王进喜已经深深懂得了只有反抗才能生存的道理。但在万恶的旧中国,穷人只靠个人反抗不可能得到任何平等权利。他只能是跳出狼窝,又进火坑。

1938年春,玉门油矿投入开发。年仅15岁的王进喜被拉去玉门油矿当长工。那时的玉门油矿,自然条件的恶劣可以想象,但油矿的国民党不法职员、大小工头和反动军警们的贪婪无度、胡作非为所造成的人祸却难以想象。他们把玉门油矿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难怪当时有人说:“进了玉门矿,犹入鬼门关。”

在玉门油矿,王进喜和小伙伴们干着同大人一样繁重的杂活。修公路、平井场、打土坯,整天饿着肚子苦干十几个小时,受尽了工头的欺辱,连路边的骆驼草都揪着吃光了。但为了生计,无论如何,他都得咬牙挺着。就这样,王进喜强忍着煎熬,从不在人前叫一声苦累,只是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矿里的一位老师傅见王进喜年纪小、没经验,就经常帮助他。夏天屋里闷热,跳蚤臭虫多,咬得王进喜整夜睡不成觉,师傅就教他前半夜不要进屋,蹲在院子里乘凉,午夜凉快了再把破裤子脱掉抖净进屋睡觉。在这样的夜晚,王进喜和师傅躺在工棚外的草垫上,望着天上的星星和远处隐约可见的祁连山想着心事。

眼见资本家、工头不劳而获还欺压工人,生性倔强的王进喜经常和他们顶撞论理,不知挨了多少次毒打。师傅就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凡事要有骆驼的韧劲,学会忍耐,讲究抗争方法。许多年之后,王进喜还经常念叨起师傅的“教诲”。那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在油矿苦苦地干了近10年的王进喜,竟然连一个钱也没攒下,直到24岁了还是光棍一条。父母急得不行,就狠下心来,给王进喜的姐姐找了个婆家,用收到的彩礼钱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媳妇王兰英是赤金堡西湖村人,小他7岁。他自己毫无精神准备,只见了一面,人生的大事就按照父母的意愿定了下来。1947年,王进喜在家人的期盼中结了婚,开始承担起家庭更多的生活重担。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直捣“西北王“胡宗南、马步芳的老巢。国民党反动派慌了手脚,命令西北长官公署破坏玉门油矿。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护矿队,王进喜积极参加了护矿斗争。他白天帮着掩埋重要设备部件,夜间参加护矿巡逻。一天,来了一伙名义是守矿、实则随时准备毁矿的反动军警。王进喜和护矿队员们高举铁棍、虎钳严阵以待,想把他们赶出油矿。但这伙人凭借手中的枪杆子。硬是霸占了油矿。

就在王进喜他们奋勇护矿时,玉门油矿及中国石油公司上层爱国人士孙越崎、邹明采取果断行动,通过香港的中共组织与在北京的邵力子、钱昌照联系,将玉门油矿的危急情况电告中共中央,请求解放军解放兰州后火速进军玉门。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保证玉门油矿安全。中共中央随即命令进军西北的解放军尽快解放玉门。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三军一面派人提前进矿与护矿工人联络,积极做瓦解国民党守矿部队的工作,一面神速进军,连续急行军550华里,迅速赶到玉门。王进喜闻讯和工友们一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1949年9月25日这一天,玉门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进驻玉门油矿。玉门油矿的工人、家属和孩子们热烈欢迎解放军。玉门的解放使入矿已经11年的王进喜第一次能够自主地出入检查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把“鬼门关”变成了“解放门”,使苦难深重的油娃子王进喜获得了自由。玉门油矿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玉门油矿获得了新生,苦难的油娃子也翻身做了油矿的主人!从进入玉门油矿的那天起,王进喜一直羡慕那些头戴柳盔、手握刹把的钻井工人。1950年春季招工一开始,他就报名考钻井。27岁的王进喜当钻工的个人条件也不很理想,工友们劝他报别的工种,但王进喜坚决不干,就是要考钻工。一次没考上就考第二次,硬是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考试,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了钻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实现了从放牛娃到油娃子、从长工到国家主人翁的升华转变。昂首挺胸、信心百倍的王进喜,从此开启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当工人不能没有文化。特别是钻井工,技术性强,知识要求更高。当上了钻工的王进喜心里乐,热情高,干劲足,可是没几天却蔫了下来,他有了新的苦恼。一天,一位师傅让他一起量钻杆。他拉着米尺从这头跑到那头,师傅问他多少米,他连忙又从头一个一个地数,惹得满井场的人哈哈大笑,他羞愧极了。这样的尴尬事几次发生,让他深深体会到不识字、没文化的难处。正当他为此焦虑不安的时候,矿上的工会组织大家补习文化,王进喜甭提有多高兴,马上报名参加了扫盲识字班。

当时王进喜的年龄已经不小了,记忆力虽好,但在业余时间学识字也是步履艰难。每认识一个字、一个词,就如同消灭一只拦路虎。他特别爱听军代表讲述社会发展史(玉门解放后,对玉门油矿实行军管。由西北野战军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康世恩任军事总代表,由张守瑜、焦力人、张俊任副代表。油矿下属各单位也派了军代表)。通过学习,他终于明白了:“穷人受苦不是命里注定的,共产党是咱穷人的救命恩人,是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他下定决心:“一辈子就跟着共产党走,死也不回头!”

王进喜在扫盲识字班的出色表现,感动了大家。对他这样的好苗子,党组织决定重点培养。这天,钻井方面的军代表范元绶亲自把王进喜领到青草湾钻井队的郭孟和班,让他拜玉门油矿第一个入党、第一个成为劳动模范、第一个被提拔为大队长的工人郭孟和为师,并要求他们师徒二人签订了”保教保会合同”。老范临别时一再叮嘱王进喜:“不但要向师傅学文化、学技术,更要学习人家师傅的好思想、好品德。”王进喜心领神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钻井工人。

在郭孟和与其他工人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青年王进喜的面前豁然展现出一个崭新而美妙的天地。那里不仅有许多他从未见识过的知识和技术,还充满了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觉悟工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情操。他就像来到了“太阳山”,恨不得一股脑就把所有的宝贝都装进自己的脑海里,恨不能一夜之间使自己变为合格的石油工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1951年6月间,正当王进喜满怀信心地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他的老父亲突然病逝。矿上给他放假7天,并派车送他回家料理父亲的后事。此时此刻,孝顺的王进喜多么想在家为父亲多守几天灵,多安慰安慰体弱多病又处于悲恸之中的母亲呀!但考虑到矿上工作任务忙不过来,他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料理好了父亲的后事,即告别老母和妻子,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急匆匆地赶回队里。



“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了可耻的侵略战争,战火很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祖国大江南北迅速传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玉门油矿工会号召捐款,王进喜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向,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整整一个月的工资。全矿共计捐款15万元,购买了一架战斗机,命名为“石油工人号”,运送到前线投入战斗。

王进喜虽然已经是一名钻井工人了,但他还是像当勤杂工时那样勤快,见啥活干啥活,啥活重抢着干啥活。他心中暗暗向身边的共产党员看齐。每天上了钻台,他打大钳、提卡瓦、拉猫头;进了泵房,他开机器、修设备、调泥浆;在井场上,他抬配件、排钻杆、平井场他埋头苦干,一晃就是3年,用辛勤忘我的劳动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成为玉门油矿人见人夸的好工人。

1953年秋,王进喜调到新成立的贝乌5队(1205钻井队前身,钻井队番号一般都以钻井队所用的钻机型号和序号来命名。贝乌是苏制钻机的汉译音,5队是按井队成立时间顺序排列的)担任司钻,这是钻井工种中最重要的岗位。人们看见,这个年轻的王司钻,干起活来,不仅是抢重活,争险活,更是干今天,想明天,干这个班,想下个班,干的是班里活,想的却是队里事。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干长工活”,要积极主动挑重担。在新的岗位上,王进喜的聪明才干和主人翁精神进一步显现出来,成为队里很有号召力的中坚骨干。王进喜渴望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像千千万万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样,开始了崭新而更加有意义的人生。王进喜深感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为祖国开采石油的劲头也更足了。他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入党誓词,牢记着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立下的誓言:“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类,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工农大众过上好日子。我入党就是为了给祖国给人民贡献更大的力量,当一个忠实的人民勤务员。”从此,王进喜更加刻苦地学习文化,更加努力地勤奋工作。

1956年5月初,贝乌5队被调到新区三角湾打井。这里地质情况复杂,钻井事故率很高。开钻之前,刚刚成为共产党员的王进喜带领大家调查研究,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预测分析,制订出一整套防范措施。还特别就如何防卡钻、防井喷等问题做了十分具体的准备。钻机开动后,王进喜日夜守候在井场上。5月19日,让大伙儿担心的井喷还是发生了!他和工友们从容不迫,按照事先的准备,迅速制服了井喷,并很快拿下了这口井。工人们对王进喜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作风十分钦佩。

王进喜凭借忘我的工作和在困难面前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很快在司钻中脱颖而出。1956年5月,王进喜被破格提拔为贝乌5队副队长。6月,又担任了贝乌5队第三任队长,成为玉门油田48个钻井队长中的一员。一个旧社会讨饭放牛的苦孩子,从此走上了新中国石油战线基层领导岗位。王进喜十分珍惜这个为祖国、为人民效力的机会。贝乌5队从1953年建队以来,总是和先进队不沾边,被人称作“豆腐队”。王进喜担任队长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对工人们说:“我们要全搭台子共唱戏,合心协力打它一个翻身仗!”

“一根筷子容易折,拧成的麻绳拉不断。”王进喜干工作注意走群众路线。他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充分调动每个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他常想:“干工作一靠党的领导,二靠全队努力。你王进喜再有本事,没有全队工人的努力你也干不好。”因此,他从不以领导自居,始终同工人打成一片,努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加快改变贝乌5队的被动局面,王进喜衣不解带,天天吃住在井场,针对钻井中的技术问题,他发动大家想点子、出主意,解决了生产中的多个难题。他常常提醒自己:“为了给国家分忧,只有多打井、打好井,才能多出油。”为了解决一道打井中的技术难题,王进喜常常同工友们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上,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完成全队的工作任务。

贝乌5队经过集体讨论一致认为:要改变落后队的被动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工效,多抢进尺。对钻井队来说,搬家是个大麻烦,40来米高的井架,几十吨的设备器材,每打完一口井都要搬往新井位。而当时,一部中型钻机即使安装队拆装、钻井队配合,也得六七天才能搬完。因此,只有减少搬家时间,才能缩短打井周期多抢进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思考摸索,11月的一天,王进喜和大伙儿冒出一个想法:能否实行钻机整拖搬家?工人们都跃跃欲试。

1956年11月23日,王进喜带领他的贝乌5队真的开始钻机整拖搬家试验了。工人们各就各位,既紧张又兴奋。十多台大型拖拉机陆续开来,在王进喜的指挥下,仅用10分钟就让那庞然大物的钻机整体移动了13米,安全、平稳地搬到了新的井场。这次整拖搬家的成功,轰动了整个钻井前线,全玉门都知道了王进喜的大名。虽然只是10分钟走了13米,但它却是王进喜和他队友们的一项首创,标志着一项省时高效的钻机搬家新技术的诞生。这不仅为他们后来大战玉门白杨河,也为他们后来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创纪录、“超功勋”、“上十万”打下了基础。也就是在这一年,王进喜带领的贝乌5队全年进尺上万米,一跃进入了先进钻井队的行列,把”豆腐队”的帽子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

1957年,我国的石油钻井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生产过程中时常因缺少零配件而停产。特别是易磨损、消耗量大的钻头更是经常“断顿”。为了减少停产损失,王进喜他们队不等不靠,克服困难,坚持打井。一次,王进喜带领队友到废品堆里找回七八个使用过的旧钻头,用清水洗,用开水煮,再用机油浸泡,直到每个牙轮都能转动可以下钻为止。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就是这样靠修旧利废打井,用辛勤劳动换进尺。当年打井总进尺6776米,平均钻机月速度达到716米。他们率先发起的增产节约行动也受到了玉门矿务局和石油部领导的表扬。

1958年初,为了尽快甩掉"贫油国“的帽子,石油部号召在各油田之间开展“高速优质钻井”劳动竞赛。玉门矿务局负责组织一批先进钻井队"大战白杨河",以著名的标杆贝乌4队(队长景春海)为龙头,和新疆的1202钻井队(队长张云清)等展开一场钻井竞赛,力图在“钻井速度低”这个老问题上有个大突破。像贝乌5队这样的“一般”先进队被列在“大战”之外了。王进喜闻讯,找到矿领导,请缨参加白杨河大战。几番争取,终获批准。1958年7月,贝乌5队搬到了白杨河。王进喜组织全队开会,动员全体职工要远学新疆局1202队,近学玉门局的贝乌4队,憋足劲往 前追,“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这一年贝乌5队创出了月钻井5009.47米的全国钻井的最高纪录,双倍地实现了“钻透祁连山”的目标。

在那轰轰烈烈的日子里,王进喜把行李搬到井场,日夜不离岗位,坚持24小时管生产。他自己把这种工作方法叫“全天滚”。困了就在钻杆上、泥浆槽里或电机旁睡一觉,饿了就吃一口徒弟从食堂带来的干粮。全队工人也像队长一样,在井上没黑没白地艰苦大干,钻井进尺不断提高。在大伙儿眼里,他们的王队长就像一个上足了劲的陀螺,昼夜围着井场转个不停。一次,玉门矿务局局长焦力人到贝乌5队检查工作,发现王进喜枕着钻头、盖着老羊皮袄在排好的钻杆上睡着了,既心疼又感动。王进喜那一件老羊皮袄,白天披,夜里盖,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

在王进喜带动下,贝乌5队全体职工精神振奋,形成“班班紧,人人紧”的战斗氛围,班组竞赛热火朝天。“井场就是战场,岗位就是阵地”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小病不进医院,轻伤不下火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每遇技术难题,王进喜就在井场主持召开“神仙会”,开展岗位练兵,“比学赶帮超”,人人争当技术骨干,争当技术多面手,钻井进尺记录不断被刷新。

说钻井队长王进喜24小时管生产,那可是名副其实,就是睡觉时他也常常被钻机的异常动静而惊醒,发现什么不对头马上起来纠正。从1958年以后,王进喜曾多次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使用情况,杜绝事故的发生。工人们都说王进喜是”钻机的医生”、“井下的压力表”、“泥浆的体温计”。1958年10月6日,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召开现场会,王进喜在大会上介绍了先进经验,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亲手把一面绣着“钻井卫星”的锦旗授予王进喜。余秋里部长说:“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泥于常规,奋发思变,领着自己的钻井队,创造了全国中型钻机的最高纪录。“年底,贝乌5队被玉门矿务局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年底,王进喜领导的贝乌5队已累计钻井进尺7.1万米,相当于旧中国42年进尺的总和。9月,他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0月,首都各界群众隆重举行建国10周年庆典,他被推举为国庆观礼代表,并光荣地出席了10月26日的全国工交群英会(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国庆节那天,王进喜同王崇伦、韩志芬、时传祥、倪志福等全国各行各业的著名劳动模范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更难以忘怀的是,他和全体劳模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面对这一切,王进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晚,他心潮澎湃,乘着兴致,写下了一首诗:“北京见到毛主席,浑身是劲精神抖。满怀豪情干革命,永生永世不回头。”

在群英会期间,参加会议的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一起合影留念,一起交流思想、畅谈未来,别提有多高兴。一天,王进喜同代表们一起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北大红楼(现在的北京五四大街29号)附近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同志,“汽车背的是个啥?”有人告诉他:“那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

王进喜听得头“嗡”的一下大了。他说:“我在玉门觉得油很多,可出来一看,连毛主席住的地方都没有油用了。作为钻井队长真是有愧呀!还有什么脸开大会,受表扬?”几天来的幸福感、荣誉感一扫而光。他觉得国家缺油到这种程度,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想着想着,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街头上流下了热泪。

正当王进喜愁眉紧锁、寝食难安时,从石油部组织的石油系统座谈会上传来一个特大喜讯:东北松辽盆地已经发现大油田!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即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位于今天的大庆市大同区境内,被誉为”大庆油田发现井”,2001年被国务院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文物。)喷出了滚滚油流,震撼了世界!当时正值新中国建国10周年大庆前夕,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认为喜上加喜,值得大庆,提议把新发现油田的地区命名为“大庆”,大庆油田因此得名。王进喜激动不已,当场就向石油部康世恩副部长请战,代表全队积极要求去东北参加石油大会战。

大庆油田的发现,仿佛在王进喜心中升起了希望的太阳。会后不久,王进喜由北京回到玉门,没有参加欢迎仪式就一头扎进井场,投入了工作。当晚玉门市组织隆重的联欢晚会他也没有参加,连夜召开了全队会议,向大家传达了国庆观礼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的幸福情景和群英会的大会精神,并特别讲述了首都汽车背煤气包的情形。王进喜当着贝乌5队全体队员,动情地说出了压在心头许久的一席话:“国家缺油咋办哩,问谁要?这是咱们的责任呀!从今往后,咱要借北京群英会的东风,借东北发现大油田的喜讯,再加一把劲儿,多打高产井,多产爱国油,以更好的成绩,向毛主席报喜!”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群英会精神的鼓舞下,王进喜率领贝乌5队投入到了冬季打井的战斗中。他们克服天寒地冻、高山缺氧等种种困难,不断创出新成绩。从1960年1月27日至2月20日的24天零9个小时内,就钻成了3口中深井,两天后又开钻了一口井,创造了冬季26天零9小时“四开三完”(开钻4口井钻完3口井)的国内钻井最新纪录。

正当王进喜和战友们在西北玉门鏖战之时,石油部向党中央国务院呈交了“调集全国的精兵强将,开展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的请示报告。1960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一时间,陕、甘、青、川、新等省区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实习学生1万多人,从祖国四面八方齐聚大庆;中共中央批准的3万名解放军退伍战士和3千名转业军官来不及换下军装就开赴大庆;全国各地支援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庆。特别是黑龙江省确定了“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的方针,要求省内各系统,尤其是油田所在的绥化地区要密切配合,竭尽全力。由于八方支援,石油大会战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成功。因此,大庆人常说:”大庆是党的大庆,大庆是人民解放军的大庆,大庆是全国人民的大庆”。

玉门石油矿务局在石油部组织的这场石油大会战中担负着繁重的任务,早在松基三井钻井的过程中就曾派出过硬的专家带领固井队去帮助固井、试油。这次玉门油矿又很快接到了参战的命令,各个钻井队、采油队、基建队等争先恐后报名请战。王进喜的贝乌5队被点将开赴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早就憋足了劲儿想去大庆油田的全队同志都兴奋得彻夜难眠,王进喜更是乐得嘴里整天吼着秦腔,积极组织大家收拾行李,往火车站搬运设备,随时准备出发。

忙完了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王进喜立刻回家去向母亲、妻儿和弟弟妹妹们告别。他很担心母亲不高兴,更害怕看到老人家伤心落泪。谁料想深明大义的老母亲面对即将远征的孝子。内心的惜别之情只是汇成了一句话:“儿啊,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情,有我和兰英呢!”老人还亲自下厨,做了王进喜最爱吃的猫耳儿面。全家高高兴兴,吃了一顿难得的团圆饭。



玉门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对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著名诗人李季在《玉门诗抄》中写到:“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当大庆发现石油需要玉门油田的支援时,他们把最好的队伍——王进喜的贝乌5队、景春海的贝乌4队、孙德福的3219队、薛国邦的采油队等成建制地派往大会战前线。1960年3月15日,玉门矿务局为他们的英雄队伍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从此。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融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石油大会战。

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国家处于极其特殊情况下的一个创举。1959年,我国外受封锁,内有自然灾害,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工农业生产急需的油品自给率才40.6%,根本不够用。飞机停飞,坦克停用,拖拉机也被迫停放在车库里。在此危急时刻,我国找到了大庆油田。因此,也就有了1960年的石油大会战。许多年之后,著名作家刘白羽还深情地讲:“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大会战'的方式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支撑了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

大庆石油大会战,就像战争年代的“人民战争”,完全是被形势和困难逼出来的。当时大大小小的困难,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物质的,也有技术上的。有的同志事后总结了“三难”,即在困难的情况下,困难的时间和困难的地方组织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具体讲就是: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导致物力、财力十分匮乏;油田附近没有大城市依托,后勤供给没有保障,生产生活极端困难;荒原一片,冰天雪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

1960年3月25日下午,队长王进喜、党支部书记孙永臣带领贝乌5队一行37人随同来自西北的会战大军,经过十天十夜的长途旅程,到达大庆油田萨尔图火车站。先后抵达的还有来自解放军的转业官兵、来自全国各油田的干部职工和院校的师生等四万多人。一时间,这个平日冷清荒落的末等小站,转眼成了人头攒动的海洋。王进喜一下火车就急切地追问:“钻机到了没到?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他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井来。

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人没地方吃住。大庆油田地处以畜牧业为主的松嫩平原(当时为了保密,油田编号标以“农垦xxx”字样),远离大中城市,村落也很稀少,而且没有公路,气候酷寒,最冷时达到零下40摄氏度。1960年3月到5月,4万多人的石油会战队伍一下子集中到了只有150多户人家、1000多人的萨尔图草原,风餐露宿,吃住条件相当艰苦。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相应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冻伤大批的人,甚至会冻死人,也可能冻坏大量的设备。面对这种情况,是进是退,众说纷纭。

会战指挥部决定学习当地老乡的经验,采用“干打垒”(一种用泥土垒筑的简易房子)方法,发挥人多的优势,发动广大职工建造“干打垒”,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除了专门抽出部分队伍外,参加会战的全体人员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人人参战。连续奋战120多天,盖起了3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使会战队伍在荒原站稳了脚。从中也诞生了闻名的大庆“干打垒精神”。

一路车马劳顿的贝乌5队几十号人,吃的仍是路上带的干粮,没有水就随地抓把积雪就着吃。住处在哪里呢?眼前除了一座废弃的四面透风的破马棚,便是一望无际的荒草水甸。当夜幕降临时,王进喜看到有的工人皱起了眉头,有的工人唉声叹气,便把大家一个个安顿在马棚里。等大家坐在草堆上互相依偎取暖时,他就带一头讲起了笑话,还主动给大家清唱了一段秦腔《打金枝》。他那豪放乐观的情绪像炉火,把每个人的心都烤热了。受王进喜情绪的感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一首由王进喜最后汇编成的打油诗诞生了:"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3月26日,王进喜率领贝乌5队到达会战指挥部指定的驻地马家窑。这是荒原深处一个仅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的住房和生活都很困难,钻井队员的吃住依旧无法解决。天黑了,大伙儿又冷又饿,还背着行囊聚在露天地里。这时村里赵大娘硬要大伙儿到她家里去住,全队便先集中到赵大娘家开会,最后决定临时把工人们分散到全村的老乡家里住。这一夜,王进喜失眠了,他坐在炕上一边抽烟一边在想:眼前的困难真是太多了,但国家最大的困难是缺油啊!必须要快打井、多打井。

王进喜来大庆是奔油而来的。第二天天刚刚亮,王进喜就叫全队集合一起去找井位。井位在村东南七八百米处,因为有生产队杜队长和孩子们、大黑狗的带路,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萨55井”。王进喜从未有过这样的激动,三步并做两步奔过去,一下子扑跪在地上,用手抚摸着那根钉在井位上的木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大庆石油会战却是”人马已到,粮草不见”。全国调集的四万多人和油田开发急需的设备,很短时间内一起涌出山海关,通过一条滨洲铁路涌向松嫩平原。结果铁道线上出现堵塞,大批物资设备积压在沿途车站不能及时运到。王进喜和贝乌5队找到井位一周后,还不见设备运到。他就天天带人到萨尔图火车站催问钻机到了没有,并主动当了好几天的“义务装卸队员”,帮助其他兄弟单位装卸物资,搬运设备,忙得不亦乐乎。

4月2日,好不容易盼到自己队的钻机运来了,可卸车又成了问题。当时如果等吊车和拖拉机,还不知等到啥时候。怎么办?别人还在坐等,王进喜却怎么也坐不住了。他对大家说:“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等!”“有也上,没也上!”王进喜抄起一根撬杠,跳上了火车,大家也跟了上去。就这样,大家甩开膀子,喊着号子,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从早干到晚,从晚上干到天亮。

饿了就吃口馍,困了就倒地上眯一会。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硬是在几辆汽车配合下,靠人拉肩扛,把总重60多吨,包括一部高39米的井架,一个高2.2米的钻台,还有柴油机、绞车、泥浆泵等大小四五十台设备卸下车,又运到9公里外的井场,并把5吨多重的钻机拉上了2米多高的钻台,创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奇迹,也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大庆”人拉肩扛精神“和闻名全国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豪言壮语。

井架竖起来了,钻机安装好了,眼看可以开钻了,但输水管线还没有接通,运水的罐车也很少。开动钻机不能没有水,防止井喷、井漏同样需要大量的水,怎么办呢?王进喜立即召开全队动员大会,让大家想办法。会上许万明提议”用盆子端水打井”,有人有异议。王进喜接过话茬儿,斩钉截铁地说:“许万明的主意好,我们能人拉肩扛装钻机,就能用脸盆端水保开钻!明天我们就用盆子端水打井。

”第二天,在王进喜的带领下,队员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拎着水桶,还有的拿着灭火器外壳、铝盔等,大家排成了一条长龙,从井里端水,再倒进泥浆池中。马家窑的老乡们和石油会战指挥部机关的同志也都加入到运水的行列。自己挖的水井干了,老乡的水井也快干了,怎么办?王进喜说:“我们到西边的水泡子端去。”于是大家破冰取水,一盆盆、一桶桶,一条浩浩荡荡的运水长龙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就这样,他们用了四天多时间,运了50多吨水,把泥浆池装得满满的,保证了开钻的需要。








1960年4月14日,钻机开动了!如同总攻的第一声枪响,如同冲锋的第一声号角!大庆油田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就这样硬是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早开钻了!会战指挥部和有关领导都十分关注,几万人的眼睛都盯着这里。王进喜的钻井队斗志昂扬,日夜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便顺利打成了第一口高产自喷油井萨55井,实现了“3天上千,5天完钻”,创造了当时的大庆石油会战最高纪录。1960年4月23日,这是王进喜终身难忘的日子,也是大庆石油会战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萨55井,王进喜钻井队参加松辽会战打的第一口油井正式喷油了,工人们和乡亲们在井场上高兴极了。

被称作“铁人第一口油井”的萨55井属于生产探井,井深1200米,4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5万多吨,直到今天依然在自喷出油。这又是一大奇迹!”铁人第一口油井“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命名的首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的人来这里接受教育,参观留影。这口油井生产的原油,也被智慧的大庆人制作成一种旅游纪念品“铁人井一滴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铁人精神随着这个纪念品传播给更多的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传播到世界各地。

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1960年4月10日,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以石油部机关党委的名义做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号召广大职工学习“两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石油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油田规律,分析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大庆”两论起家”的由来。王进喜积极响应,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讨论,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水平,还澄清了许多模糊观念,克服了畏难情绪,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两论起家”是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的一个重要决策,也是大庆经验的重要内容。王进喜认真学习“两论”,带头在实践中紧密联系实际,始终将“两论”作为前进的指路明灯。他时常对大家讲:“没有正确理论指引,就好比一个人双目失明,走起路来就会瞎摸乱撞,迷失方向。”因此,王进喜经常忙里偷闲地在工地上学上一会儿。通过学习,他深深地感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大庆油田的开发,凝聚了黑龙江省特别是油区当地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王进喜的房东,年逾古稀的赵大娘,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石油工人,她尤其敬重朴实勤劳的王队长。从钻井队进村的第一天晚上,赵大娘又是炒瓜子,又是爆苞米花,热情地招待全队在家中开会;之后又把火炕烧得滚烫,照顾他们睡了一个囫囵觉。老人想尽办法照顾好工人们的生活,可是她逐渐发现,自从开钻以后,工人们回来吃饭睡觉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更叫她放心不下的是王队长,除了第一个晚上睡了个囫囵觉以外,再也没见他睡过好觉,早上一走几天都见不到他的影子。



赵大娘见不到王进喜,心中着急。听说工人们是白天黑夜不睡觉地干活,她要亲眼到井场上瞅瞅。她知道王进喜是西北人爱吃面条,就用全家舍不得吃的一点白面擀了面条,趁热送到井场上。可惜没有见到王进喜。赵大娘瞅着工人们又黑又瘦的脸问:“你们王队长这些天怎么不回去睡觉啊?他天天睡在哪里?”队友孙秉科指着排管上的一件老羊皮袄说,这就是咱队长的床。大娘一下子就明白了,心疼得掉下了眼泪。



上次没能见到王进喜,赵大娘一直放心不下。这天,赵大娘又和老头子、儿媳妇、小孙子来到井场上给大家送开水。她离着老远,就看见王进喜在那里带着工人干活,急急火火就像打仗一样。等她来到近前,简直吓了一跳:十几天不见,王队长胡子拉碴的脸瘦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大娘,你咋来了?”王进喜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迎上前。大娘给他倒了一碗开水递过去,看着他,心疼得不知说啥才好。

回到家,赵大娘对住在她家的井队工人说:“大娘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呀!”“铁人”的称号由此传开。“铁人”,这是人民群众授予钻井队长王进喜的最高荣誉。4月9日至11日在安达召开的大庆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会战指挥部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石油部部长、大庆石油会战工委书记余秋里带头振臂高呼:“向铁人学习!”从此,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上莲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大会战捷报频传,王进喜和贝乌5队在短短一个多月创造的一系列奇迹和“铁人第一口油井”的胜利投产,隆重地拉开了整个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1960年4月29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会战指挥部在萨尔图荒原上召开石油大会战第一次万人誓师大会,宣布大会战正式开始。铁人王进喜披双红、戴红花、骑大马,由探区领导牵马坠镫,从松枝搭成的“英雄门”进入会场,接受万人的欢呼和庆贺。这是会战时期对劳动模范的最高礼遇,在场职工无不感到光荣和骄傲。会上再次大张旗鼓地号召”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绕会场一周,谁也没看出他那时正拖着一条伤腿。原来,就在这天凌晨,一连几天坚守在井场上的王进喜带领几个工人在排钻杆时滚了堆,一根滑落的钻杆重重地撞在他的右小腿上,王进喜当时就疼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后发现有的工人正在哭,就镇定地说:“我又不是泥捏的,砸一下就散了,不要哭!”王进喜叫工人把自己的衬衣撕下一块包扎好伤口,用肥裤腿盖上,没事一样地去开会。被砸伤的腿已经肿得很粗,走起路来痛得钻心裂肺。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高昂士气,更为了不离开忙碌的井场,王进喜下令要全队对此“严格保密”。



万人大会上,骑大马戴红花的王进喜,心情异常复杂。又有谁会想到,透过那一阵阵掌声,他的眼前却不断浮现出北京大街上背着笨重煤气包的公共汽车,耳边响着朱德老总焦虑的话语:“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有油就不动啊!”此时此刻,王进喜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主人翁责任感油然而生。他面对万人郑重宣誓:“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铿锵的誓言成为王进喜后半生的思想动力,也成为全体会战职工的精神力量。

大会战第一次战役正式打响的号角,伴随着温暖的春风和滚滚的春雷,融化了湿地冰雪,也唤醒了辽阔的松嫩平原。南去的候鸟陆续归来了,草地也逐渐开始泛绿。这天,王进喜钻井队就要离开马家窑,迁移到杨四屯准备打第二口井2589井。这是油田开发试验区的一口”开山井”。为了加快进度,带伤的王进喜住在井场上,一面指挥拆卸搬家,一面“转脑子”(王进喜管“动脑筋、想办法”叫转脑子),发动全队搞“技术民主”,让大家提建议、想办法。他同队里的技术人员一连几个晚上住在井场上讨论研究,最后决定在搬家安装和钻井中采取“去支架”、"改大绳“等三项大胆的革新措施,从而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赢得了时间,节省了人力,为创造更快的打井纪录奠定了基础。



经过全队的共同努力,2589井提前开钻了。王进喜的伤腿疼得没法走路,但他依旧舍不得离开井场,整天拄着一把铁锹,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在井场上坚持指挥。看着队长满脸痛苦的样子,大伙儿都劝他到医院治疗,可他就是不肯。没法子,大伙儿只好为他做了一副简易拐杖。为了让王进喜舒服些,大家还在排好的套管上铺了厚厚的羊草,搭建起一个特殊铺位,让受伤不下火线的队长“卧”阵指挥。



王进喜生性倔强,只要他认准的理儿,就是套上三匹马也拉不回来。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他最信服的,那就是萨中探区的指挥宋振明。这天宋指挥又到井场检查指导工作,他发现王进喜走路一瘸一拐,惊讶地问:“老王。你这是咋啦?”王进喜吱吱唔唔半晌回不上话来。宋指挥弯腰把他的裤管一提,惊呆了:“好家伙,伤成这样啦!你还不上医院,赖在这儿干啥?”王进喜苦笑着说:“等这口井打成了我就”宋指挥不等他说完,厉声命令:“马上把王进喜同志送到萨尔图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王进喜万般无奈,被队友们强行抬到医院处理了腿伤。他只在病床上睡了一觉,就趁着护士不在,偷偷溜出医院,连夜跑回井场。碰巧又遇到了摸黑来检查工作的宋振明,“王进喜同志,你是怎么搞的,还有没有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宋指挥情急之下,立即派人“押送”王进喜到百公里以外的齐齐哈尔住院疗伤,并且命令全队:“没有我的批准,谁也不许接王队长出院!”这一回,可急坏了王进喜。他深知2589井地质情况复杂,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就这样,没过几天,人们吃惊地看见,他们敬重的王队长又一次擅自出院,顶风冒雨赶回了井场。

说来也巧,就在王进喜又一次擅自“逃出”医院,拄着拐杖回到井场的时候,打井也到了紧要关头。他亲自主持制订了一系列防漏防喷的办法和措施,还特别组织工人挖了两个大储水池,以备压井之用。没有重晶石粉,就立即派人去领,并临时调来500袋固井用的水泥。

常言道“有备无患”。当油井打到700多米时,王进喜突然感到钻机声有些不对劲儿。经验告诉他,这是井喷的先兆。打井遇到“井喷”,这意味着什么?王进喜当然最为清楚,弄得不好就会井毁人亡!他当机立断,通知全队所有人员迅速赶赴井场待命,同时又派人催拉重晶石粉。就在此时,一直担心的井喷还是发生了,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飞上几十米高空,而且越喷越猛,越冲越高。王进喜一面召集全队投入抢险,一面命令司钻无论如何不能停机,同时消灭明火,防止引起火灾。

重晶石粉怎么还没运到呢?满身满脸泥浆的王进喜眼瞅险情在一分一秒地加重,心急如焚。看来指望重晶石粉压井是来不及了,于是王进喜急忙召集大家想办法。有人提议,用黄土和水泥压井。王进喜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大喊一声:“往泥浆池里加水泥和土,干!”说着丢开拐杖,抱起两袋水泥就往泥浆池方向飞奔而去。工人们迅速行动,一鼓作气,几吨水泥和土很快就被加到泥浆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量的水泥沉入泥浆池底部,泥浆溶和不好,比重提不上去,水泥又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泵不上水来。井喷越来越厉害

在此危急时刻,只见伏在泥浆池边正奋力用铁锨搅拌泥浆的王进喜,突然大吼一声,“好家伙,还真就治不服你!”说着扔掉铁锨,纵身一跃,跳进泥浆池中,手划脚蹬,奋力用身体搅拌泥浆。当时在场的人们见状都惊呆了。行动就是命令!在王进喜英雄壮举的感召下,戴祝文、丁国堂、许万明、赵元和、杨天元、张志训、段功武(女)等人也相继跳入泥浆池。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国石油工人阶级奋不顾身战井喷的壮丽凯歌。

王进喜急中生智想出的这一绝招,也许在世界石油钻井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那情景是任何文艺作品中也难以看到的。钻机在轰鸣,井喷在怒吼,泥浆在翻滚,英雄群体在忘我拼搏!就是这一招,还真管用!经过人力搅拌和清理,泥浆比重迅速提高了,上水管道也通畅了。高比重的水泥泥浆在两台高压泵的强力抽压下,顺着循环管线和钻杆注入地下,以高出“气老虎”、“水老虎”数倍的压力反逼下去,达到了新的压力平衡。就这样,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奇迹般地制服了井喷。

井喷的险情排除了,王进喜的身体却出现了新的险情。王进喜的精神也许可以是强大无比的,但王进喜的肉体毕竟不是铁打钢铸的。制服井喷之后,刚才还生龙活虎的王进喜,却一下子瘫倒在井场上。他浑身泥浆,筋疲力尽,钢铁的汉子直不起腰也抬不起腿了。伤腿上的绷带早已不知去向,伤口被强碱性的泥浆烧灼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多处灼伤起泡。

“王队长,王队长!”人们围在王进喜的身边,急切地呼唤着他。王进喜毫无反应。人们用毛巾擦去他脸上的泥浆,吃惊地发现他的脸色苍白。王进喜昏过去了,呼吸十分微弱。大家非常着急,准备送他去医院。王进喜苏醒过来,睁开眼,仰头望着井架,声音嘶哑着,挣扎着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井喷压住了吧?”“快放下,不要管我,赶快加大排量循环,防止水泥凝固,赶快处理泥浆!”

战胜井喷后,井场上又恢复了正常状态。在王进喜看来,这就像家乡动听的秦腔戏曲,经过一段激越的高潮之后,又是舒缓的曲调了。他爱听钻机轰鸣的声音,就像喜欢家乡的秦腔戏,就像看戏时舍不得半路退场一样。难怪一旦开钻,他就舍不得离开钻塔半步。王进喜还是吃住在井场,坚持连轴转。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的石油英雄当年正是这样做的。制服井喷后,打井进尺越来越快。王进喜他们仅用4天就打完了会战史上的第二口油井,同时创下了日进尺535米的大庆石油会战日钻井最高纪录。

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会战开始仅仅一个月,大庆油田开采的第一列车原油装车外运了。石油部副部长、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康世恩为首车原油外运剪彩。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装载原油的列车就要开动,剪彩现场人头攒动,人们像欢庆节日一样,冒着初夏罕见的喜雨,为奉献给祖国的这份厚礼壮行。就在这一刻,王进喜又想到那耻辱的煤气包,从此,王进喜的干劲儿更大了。贝乌5队在王进喜带领下,6月份一个月就打井4口,日进尺创出707.49米的历史新高。

松嫩平原的夏季,对于野外作业的石油工人来说,也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艰难。七八月间,本该是钻井夺油的黄金季节,但是这一年的夏天,阴雨连绵。下雨时帐篷和木板房都漏水,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了,里面还在嘀嗒。有时早晨起来,鞋子、脸盆都被雨水漂走了。地上蚊虻肆虐,气候酷热难耐。一场又一场滂沱大雨,给荒原带来的是遍地积水和道路的泥泞。那些刚刚开辟的矿区生产道路,大多被雨水冲垮泡塌。车辆无法通行,设备油料运不进来,后勤给养供应中断。但工人们说:“两论起家无阻挡,车拉不了我们扛。双腿代替汽车轮,肩膀就是吊车梁。”他们用背、扛、抬等办法,把设备器材运到工地,为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异常艰苦的日子里,有人思想上出现了畏难情绪,有人耐不住荒原会战生活没完没了的艰苦和寂寞而整天愁眉不展,极个别人甚至开了小差,当了“逃兵”。也就在此时,王进喜和他带领的钻井队,咬紧牙关苦干,开动脑筋巧干,坚持”大雨不停工,小雨当晴天,晴天一天顶三天”,全队形成了“班班往前抢,人人争主动,誓与老天争时间“的劳动竞赛氛围。这就是会战初期石油部机关党委提出的“三要十不”要求的真实写照。(三要:要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工作条件好坏、不计较工作时间长短、不计较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讲份内份外、不分前方后方,一心为会战,一心为革命)

“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特别是4月29日大会战第一次万人誓师大会之后,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在大庆油田展开了。油田涌现出一大批铁人式的好干部、好工人、好工程技术人员。7月1日,会战指挥部组织召开了又一次万人大会,号召继续学习铁人王进喜,并表彰了一批先进红旗集体和红旗个人,特别表彰了王进喜、孙永臣,马德仁、韩荣华,段兴枝、陈茂汉,薛国邦、韩文明带领的四个钻井队和朱洪昌带领的工段等五个先进集体。这就是在大庆会战中赫赫有名的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高扬的五面红旗,成为引领大会战的旗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进喜和他带领的钻井队再接再厉,依靠科学技术和过硬作风,全队打井作业的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不断提高。8月,实现了“五开五完”,使月钻井进尺5466米,还创造了班进尺432.98米、日进尺738.24米的新纪录。王进喜成为钻井队长中的标兵,并被破格晋升为钻井工程师。同年9月,钻井指挥部决定给王进喜钻井队配备一台国产新钻机。从此,这个威震南北的英雄钻井队正式改名为“1205钻井队”。

当时东北大地的十月已是冰天雪地。王进喜到哈尔滨参加国庆11周年庆典回来不久,被任命为装建大队大队长。组织上调他去当大队长,是想叫他边协助工作,边学习,边休养,边治病,轻松一下。可这位老钻井队长心里最明白,装建大队的工作很重要,担负着几十个钻井队的搬家安装、供水供电通讯等任务。”十一”下过一场大雪以后,天气骤然变冷。必须抓紧为井队安锅炉,烧煤取暖,加上设备维修,任务繁重艰巨,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因此,他到大队报名之后就立即投入工作,自觉挑上重担子,把领导的关心照顾变成了临危受命。



最让王进喜头疼的,是如何让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苦干十几个小时的工人们填饱肚子。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饥饿对于强体力劳动的人们,意味着什么。由于长期吃不饱,又没有油水,加上繁重的劳动,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严重的全身水肿危及生命,没有浮肿的人也全身无力,钻工轮不开大钳,工作因而受到影响。负责为工人们筹措伙食的王进喜自己也饿得浑身浮肿。“瓜菜代”的年月,全国人民都吃不饱,王进喜总是对自己说:“我们的工人太苦了,也太好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吃饱!”王进喜同基层干部、炊事员商量改进伙食办法,认真落实“增量法”、“代食品”,组织人到雪地里挖冻萝卜、,拣农民收白菜扔下的菜叶子,刨落下的冻土豆,实行粮食“三过秤”、“五两保三餐”等措施,千方百计地为职工们做好生活服务。

”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一杯盐水分外香;风餐露宿大荒原,为革命吃苦心欢畅。”工人们乐观地唱着如此动人的歌谣,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王进喜深受感动也深感不安。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天灾人祸,会战的物资供应根本无法保证。尽管有黑龙江人民勒紧裤腰带,调集大量的粮食和蔬菜支援会战,但还是很难彻底解决工人们的温饱问题。王进喜无奈,经常饿着肚子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到附近市场高价买来窝头或者土豆什么的发给吃不饱的工人。



临年腊月,正是东北松嫩平原寒流猖獗、冰雪肆虐的日子。工人们惧怕的“钢铁咬人”、“尿尿得用棍儿敲”的严冬日子来到了。但无论天气如何寒冷,会战仍在热火朝天地继续着。生产不能停!钻机不能停!这可急坏了王进喜他们,比如钻机搬家,就成了很大的问题。经过一年的拼搏,眼瞅着那些用于湿地运输的拖拉机坏的坏、废的废,能用的已经没剩几台了,显然已无法组织钻机整拖搬家,这该怎么办?王进喜又不顾自己的身体,冲上了搬家的第一线。



“决不向老天低头,决不向困难让路。”凭着经验,王进喜提醒自己,工作中越是遇到解不开的死疙瘩,也就是预示你创新的机会即将到来。王进喜立即组织装建工人、技术人员和大队干部,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神奇地研究出”冬季钻机自走”的搬家方案。仅用两台拖拉机。几十号人,五天时间就将重达上百吨的钻机平稳地迁移到500米外的新井位,创造了冬季搬家的奇迹。

1961年2月,为了加强领导,钻井指挥部决定成立两个钻井大队,将二十几个钻井队分开管理。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兼党总支书记。作为大队长要管理十几支钻井队,王进喜感到自己文化程度低,恐怕干不好,组织上就做王进喜的工作,动员他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组织的信任和鼓励,坚定了王进喜迎接新的挑战、承担更多重担的信心。从此,王进喜开始了超越自我的新征程。

钻井二大队成立起来了,可是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大队部的牌子没处挂,王进喜就拿着牌子四处寻找;没有现成的房子,大家就白手起家,在三间半地下的破菜窖中安了“家”,开始了新的创业史。王进喜鼓励大家说,“老人咋说哩,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咱们这个大队部,比去年刚来时住那些牛棚马厩可强多了。“钻井指挥部党委非常重视二大队的建设,配干部,调工人,加上王进喜四处“抓人”,很快配齐了队伍。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同志们很快地投入了工作。没有车,没有电话,大家步行到所属井队传达指示,了解情况,干得热火朝天。

在王进喜心中,井是他的命,油是他的魂。担任了钻井大队长的王进喜,工作方法由“住井”改为了“跑井”(工人们把王进喜深入井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称为“跑井”),照样是“夜不归宿”,“白天滚到黑”。每到一个钻井队,王进喜总是先下食堂,再上井场,丢下烧火棍,又抄起大撬杠。王进喜完全没有大队长的架子,也没有干部的派头,还是戴着那顶旧帽子,穿着那身沾满油渍和汗迹的“杠杠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同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王进喜从玉门带来的那辆匈牙利确贝尔——125型摩托车(王进喜在玉门自费公助买的),既是他跑各井队的交通工具,又是拉运小型材料的运输工具,还是紧急通勤车和各队的生活保障车,工人们亲切地管它叫做“小黑兔”。目前,这辆摩托车已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蓝天上盘旋的雄鹰啊,可曾注意到了荒原小路上穿行的那辆小小的摩托车?那骑车的人不分四季晴天雨天地在井架间穿梭,该是多么的忙碌呀!只有工人们深知,那个骑在摩托车上的人是他们敬重的铁人王进喜,那宽广的胸襟装着整个草原和油田,连睡着了讲的梦话都是任务和进尺、钻机和井架。王进喜每次下井队都同干部职工谈心交朋友,实实在在地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各种问题。他不但看得详细全面,问得十分仔细,而且笔记也记得格外认真。

王进喜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记录的东西很多,这可难为了他,会写的能够立刻记下,遇到不会写的字怎么办?王进喜发明创造了一种只有自己才懂得的“象形字”来代替。如:在学习“两论”过程中,领导在大会上讲李居仁的事迹,不会写“居仁”就画个小锯和小人,又如“研究”两个字不会写,就画两个小人要握手,中间写上“言九”两个偕音字,表示研究、研究。翻开王进喜那时期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x”、“o”等符号,像仓颉造字一样自己造出许多字。这些“象形字”,王进喜一看就懂,非常有利于工作。虽然代替不了书上的字,却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为王进喜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进喜一年四季在荒原井场上奔波,很少有时间回家探望老母、照顾妻儿,甚至很少吃上一餐热饭食,常常是饿了啃几口冷干粮,渴了抓一把路边的积雪填进嘴里。1961年春季,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许多人家断了顿儿,有些地方甚至饿死了人。王进喜跑井场,总是随身带一把炒熟了的苞米面,到开饭时就到食堂用开水一冲,搅成稀糊儿一喝,就算是一顿饭。队干部和工人们心疼队长,为王进喜打来饭菜,王进喜一筷子也舍不得动,“现在粮食定量,一人一份儿,我吃了你们吃啥呀?”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可不是王进喜一时冲动喊出的豪言壮语,这是以生命作抵押,是要以长年累月的拼命硬干和牺牲奉献来体现的。从个人利益来看,王进喜为此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他年仅三十几岁,就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经常疼痛难忍。1961年5月,会战指挥部安排王进喜去北戴河疗养,王进喜起初以工作忙离不开为由婉言谢绝,会战总指挥康世恩只好”强迫命令”他去了北戴河。这是王进喜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疗养。



王进喜无可奈何地离开油田和井队。到北戴河刚刚二十来天,他感觉就像被关了禁闭一样孤单难耐。他常常面对宽广无垠的大海,想着熟悉亲切的草原和油田;他望着远处海面上轮船的机舱和桅杆,会想起钻机和井架;早晚潮涨潮落,更是他心潮起伏的时刻。在那些本该是轻松愉快的日子里,王进喜却吃不香、睡不好。一天夜里,王进喜睡梦中回到了井场。竟然兴奋地大吼一声“开钻”,吵醒了全屋同志。实在耐不住了,王进喜就给会战指挥部领导写信“诉苦”。组织上只好让他提前结束疗养,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油田。



会战初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劳动竞赛中,一些井队只追求速度,只注重数字,而忽视了质量问题,连续发生打井斜度超过规定标准的问题,出现误射孔、固井串槽、替空等质量问题。甚至连王进喜领导过的1205钻井队,也打了一口斜度超过三度半的井。会战总部掌握情况后,决心把“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坏作风整顿过来。1961年4月19日,在油田油建指挥部礼堂召开了千人大会,集中解决钻井质量问题。这在大庆会战史上是个极为重要的日子,人们称它为难忘的“四。一九”。



王进喜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4月19日的大会召开后,王进喜到钻井指挥部诚心诚意做了检讨,坚决请求将1205队打的那口不合格井填掉。这对于1205队可是天大的耻辱。有人说:“井斜了点,又不影响使用。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仅要记在队史上,还要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填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填井时王进喜带头背起水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在前边,工人们一个个眼含热泪跟在他身后。



王进喜带头填了1205钻井队打的那口“斜井”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整个油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时间,讲质量、重质量在油田蔚然成风。王进喜领导的钻井二大队也掀起了一个讲质量的热潮。他和马德仁等“一班人”带领大队干部深入到各队谈思想,查隐患,讲教训,定措施,积极整改,强调”要对油田负责一辈子”,强调”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验”,强调”不放过任何一点影响质量的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实践出真知。王进喜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过硬的技术,积累了特别丰富的经验。在钻井技术上,他拥有一身绝活。有一次,王进喜跑井路过一个钻井现场,他从远处传来的声音中判断出这口井的钻头牙轮要掉了,就到井上让工人起钻。工人们半信半疑,起出一看果然如王进喜判断的那样。为此,有人送王进喜个外号叫“钻神”。会战紧张时,王进喜一连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偶而就地打个盹,竟能在似睡非睡中听出井下钻头的磨损程度,能手扶刹把凭感觉判断整个钻机运转状况。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或许感到王进喜就是一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西北硬汉。但谁又想象得到,王进喜竟是开展技术学习和创新的标兵。王进喜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技术是取胜的法宝,我们要想打好井,一凭过硬的思想作风,二靠过硬的技术本领。“在王进喜担任钻井队长时,1205队的职工个个技术呱呱叫。他当了钻井二大队大队长后,格外重视各队人员的操作技术培训。王进喜常常既当工人,又做教官,他把所有的技术要领分解开来,每一个动作,都亲自示范,一道一道地过,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纠正。



王进喜遇到任何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是从不循规蹈矩的,在他的思维中充满了开拓创新的意识。王进喜深深懂得,所谓“苦干加巧干”,这其中重要的是一个“巧”字,就是要敢于大胆探索,敢于发明创造。王进喜还很善于从平常的操作规程中摸索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例如他根据1205队和其他先进钻井队打井的经验,总结归纳出十几条技术要领,并且用极简明生动、好念易记的语言,编成了合辙押韵的“新三字经”。请人刻印出来,又亲自深入基层讲解给各个井队的工人们,要大家牢记应用。这其实也就是我国石油钻井技术标准化的雏形。



遇到任何难关,王进喜先想到的是自力更生,创造性地加以克服。会战到了紧要关头,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粮食定量标准太低,劳动强度很大的钻井工人根本吃不饱。“五两保三餐”,让一个五尺多高的汉子,每顿饭吃不到二两粮食,怎么扛得动几百斤重的钢铁大件呢?仅仅靠野菜充饥能行吗?看到大家饿着肚子坚持会战,许多人面黄肌瘦,他这个当大队长的心里直发颤。王进喜积极贯彻会战工委决定,发动干部、职工和家属,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解决粮食紧缺的困难。在王进喜的提议下,各井队还养起了猪,解决了职工、家属饿肚子的难题。

“先生产,后生活”,这是大庆会战初期提出的口号。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呀!油田开发已经进入正常发展阶段以后,职工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福利急需改善。王进喜认为关心群众生活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便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得解决住的问题,让工人们有个窝。他在钻井二大队所属各井队抽出一部分劳力,临时组成房建队伍,为职工家属盖“干打垒”平房,提出务必在10月中旬寒流袭来前完成。钻井二大队率先实现了“五进”,即“人进房、畜进圈、粮进仓、菜进窖、车进库”,受到了会战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王进喜领导的钻井二大队,从实际需要出发,相继成立了基建队、副业队、保养站等,逐步完善了后勤保障机构。王进喜自己仍保持着热爱劳动的本色,他经常挤时间同工人们一起参加矿建劳动。在他的带动下,一线的钻井工人即使下班后再累,也会争先恐后地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脱坯烧砖、开荒种地、打墙盖房等劳动。二大队白手起家,先后建起了卫生所、发电房、锅炉房、豆腐房等,生产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那时候的大庆,整个油田没有一所小学校。一次,王进喜跑井场看到随队来油田的一些钻工子女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在大草原上疯跑,既不安全,又耽误了学业。王进喜深知没文化的苦处,心急如焚,就对有关同志讲,一定要给孩子们建一个上学念书的地方。王进喜说:“千困难,万困难,也要想办法让娃娃们上学。我们的下一代是未来的主人,可不能是睁眼瞎呀!”

1961年9月,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创办了第一所由基层大队办的石油职工子弟小学。他带人打起干打垒,盖起新校舍,又垒起土台当桌凳。这个只有7个孩子4个年级的学校,被人们亲切地叫做“鸡笼子”小学。王进喜担任第一任校长,并亲自上了第一堂课。王进喜教孩子们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人”字,他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用浓重的西北话领读:“人,人,工人的人;人,人,高尚的人!”孩子们把校长的教诲牢牢记在心中。

担任领导后的王进喜依旧保持着当钻井工人时的艰苦朴素作风。冬天,王进喜依旧戴着同工人一样的狗皮帽子,穿着一样的杠杠棉袄。他那从玉门穿来的光板老羊皮袄和补丁摞补丁的劳动布裤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由于家庭人口多负担重,组织决定给王进喜长期生活补助,他坚决不要。王进喜身体不适,工会送来的苹果、猪肉等营养品,王进喜自己不忍心吃,也舍不得叫自己家的孩子们吃,全部送给了医院的病号和托儿所的娃娃,或是送到食堂给大家改善伙食。

王进喜高尚的品格,正是体现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体现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上。一次,王进喜病了,后勤处送来一块新鲜猪肝,让他滋补一下身子。这在当时可是极少见到的稀缺食物呀。王进喜哪里忍心自己享用,急忙把猪肝送到食堂,眼瞅着让炊事员切碎了煮到职工的大菜锅里,这才放心离去。王进喜对家属子女要求更是严格,并定下一条家规:“公家东西一分不沾,公家便宜一分不占”。每年工会送来的生活困难补助款,王进喜都拿去救济更困难的职工。老母亲去医院看病,王进喜不许动用公车,而是让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奶奶上医院。

大庆会战后期,许多职工的家属纷纷来油田探亲。但油田各方面依旧很困难,根本不具备接纳的条件。首先是住房紧张,常常是人已经来了,却没地方落脚。这样一来,先期到达大庆、已经住进“干打垒”的王进喜家,不知不觉也就成了大伙儿的“接待站”。钻井二大队也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家属来到油田,当下没处住的,就先住到大队长家里。结果,倒常常撵得王进喜本人夜间四处去借宿。不论是谁的家属,只要进了家门,王进喜的老母亲和妻子王兰英都会热情款待。瞧这热火劲儿,亲亲热热迎上炕头,热汤热饭递到手中,亲如一家人。

大庆会战初期,职工的劳保用品一时供应不上,工人们白天黑夜干,衣服破了顾不上补,脏了也顾不得洗,手套漏了手指头还照样在冰天雪地里劳动。面对这样的困难,会战工委决定抽调鄢长松等3名转业战士和4名家属在两栋破牛棚里,白手起家办起了大庆油田的第一个缝补组。没有设备,就找来两口大锅,一口烧热水,一口煮油工服;没有洗衣盆,就用喂牛的木槽子代替;没有针线剪刀,就从家里拿;缺少补丁布,就背着麻袋去拣破烂。配成一件“两旧一新”棉工服的里子,得经过拆、洗、烘干、拼缝四道工序。夏天蚊虫叮咬,闷热难耐,冬天手脚皲裂,疼得钻心,可谁也不叫苦叫累。就这样,缝补组在第一年里就拆洗缝补了一万多件劳保用品,有力地支持了会战。这就是大庆会战”缝补厂精神”的由来。

为了渡过难关,大庆会战工委号召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62年春天,薛桂芳带领吕玉莲、王秀敏、杨晓春、丛桂荣等四名家属主动走出家门,到远离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她们背着行李、粮食,带着3个不满4岁的孩子,在杂草丛生、经常有野狼出没的荒原上,靠自己的双手,用铁锨翻地,3天开了5亩地。在她们的倡导下,陆续又来了一些家属。终于赶在春播前开出32亩地,秋天收获1750公斤粮食。在她们的带动下,家属参加农业、副业生产劳动蔚然成风。到1965年底,全年生产了2000多万公斤粮食,1500多万公斤蔬菜,12.5万公斤禽蛋肉食品,为石油大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们开荒种地的事迹被誉为“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

截至1963年年底,初具规模的大庆油田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已经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1155万吨。1963年12月3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郑重宣布:“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和一些炼油厂的建成,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不管是在数量上或者品种上,都已基本自给了。”12月2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王进喜当时正在省城开会,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夜未眠。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促进了各行各业“比学赶帮超'活动的开展。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袁木和范荣康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文章指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第一次提出了大庆精神这一概念。从此,一直处于保密中的大庆油田被公开宣传,铁人王进喜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



功臣不能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在功劳和荣誉面前,大庆人该怎么办呢?”两分法”前进,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习“两分法”。成绩越大,形势越好,越要一分为二。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不断前进!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以更清醒的头脑和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战役,迈向新的征程。当时,大庆会战指挥部领导提出著名的”下级检查上级,机关服务基层”的创新观念,王进喜一直贯彻始终。




“机关服务基层”,对于从基层走上钻井副指挥岗位的王进喜来讲,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夜里刮起了大风,王进喜马上会意识到井场上的需求,他会立即带人摸黑把油毡、木条和御寒的被褥送到一线工人手中。夏天蚊虫肆虐,他很自然地就又想到荒原草甸边的钻井队缺少蚊帐,便立即组织人送去,以解燃眉之急。是王进喜首先提出给每个井队配上土锅炉,让职工可以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王进喜还组建了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常年坚持到一线慰问演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王进喜还非常注意加强所带队伍的“三基工作”(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教育职工学习采油一厂中四队“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优良作风,发扬5—65井李天照井组“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的光荣传统,经常深入各钻井队检查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

钻井副指挥的职责到底有多少?连王进喜自己也说不大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解决生产和职工群众的一切需要就是自己的岗位责任。这一点,王进喜是毫不含糊的。例如电焊工陈世林因公身亡,年幼的弟弟妹妹无人照顾。王进喜得知后,立即派人去领回了这两个孩子,并且在大会上宣布,这两个孩子吃饭在大食堂,不收钱和粮票,衣服由工会负责,保证夏有单,冬有棉,换季要及时。这就是王进喜的风格,也是大庆人的风格。王进喜关照过的这两个孩子生活有了保障,受到了良好教育,长大后成了光荣的石油工人。

如何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专家学者可以从理论上总结出许多许多的原则和规律。但在王进喜看来,最基本的规律也就一条:真诚地关心人、爱护人。而其中最根本的,不是做样子给人看,而是要动真情、献真心、做真事。1205钻井队的张启刚因公牺牲,留下了远在陕西的年迈双亲。在处理后事时,铁人王进喜让大队为两位老人办好一次性抚恤金和长期生活补助费,嘱咐队里要每月给老人写一封信,定期寄钱和粮票。

半年后,张启刚的母亲来信,空白信纸间夹了三根长长的白发。王进喜看后,了解到老人没有收到钱,羞愧难言,就抓住这件事情教育大家:做人要讲信誉,做事要讲良心,并当即捐出自己的50元钱,叮嘱工会尽快为老人解决生活补助。在1205队全体职工大会上,王进喜举起那封信,拿着老人的三根白发,流着眼泪动情地说:“同志们,三根白发揪我心呀!谁没有老娘?张启刚为咱们油田牺牲了。从今天起,他的父母,就是我们大家的父母,我们要负起责任!”之后王进喜不仅经常过问工会对这件事的落实情况,还多次托人给大娘带钱带物。

王进喜干工作格外细心。当大队长时,全大队一千多人,谁是哪里人,谁家几口人,工人们的出生年月,甚至每个职工家属的名字,王进喜都记得清楚。王进喜当了副指挥后,他的小本本上还是记着许多琐碎事情,谁病了,谁要买药,谁家老人过生日等等。对于因公殉职的同志,王进喜更是铭记在心。每到逢年过节、新井开钻或别的重大活动,王进喜都要组织全队职工到墓地扫墓,悼念缅怀因公牺牲的同志,提醒大家加强安全措施,牢记血的教训。他常叮嘱大家”头脑要冷静,工作要严细,这样才能杜绝事故发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66年,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工业学大庆”活动,大庆工委按照“两分法”前进的指导思想,适时地提出了“全国学大庆,大庆怎么办”的严肃课题。在这种形势下,1205和1202两支钻井标杆队伍,相互“比学赶帮超”,比翼齐飞,双双实现“九开九完”,达到年钻井进尺超10万米的高峰,超过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的王牌钻井队,受到了石油部的嘉奖。

会战工委领导对王进喜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以来取得的成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感到王进喜经过组织这些年的培养磨练已经越来越成熟,于是在1966年初以中共石油工业部大庆会战工作委员会的名义,提名任命王进喜同志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196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了这一任命。从此,王进喜走上大庆油田的领导工作岗位,他肩负的担子更重了。6月4日至7月25日,王进喜作为石油代表团成员访问阿尔巴尼亚,受到了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是王进喜一生中的唯—次出国。

1966年8月间,“文化大革命”已经搞得轰轰烈烈,气焰腾腾。可在石油系统,危害不是很大,许多单位都创出了好成绩。周总理为了稳定经济,指示石油部组织报捷团进京报捷并参加国庆17周年观礼。王进喜担当了报捷团团长。9月27日,国家经委、计委在北京展览馆召开了报捷大会。石油系统的4个钻井队和大庆家属代表报了捷。王进喜汇报了大庆油田的情况和1205、1202两个队取得的好成绩,讲得生动,讲得具体,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会议期间,他为一个代表留言:“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会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了王进喜他们。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铁人王进喜敢于坚持真理,反对搞乱大庆,全力保持油田的生产秩序。“文革”刚刚开始时,王进喜当然也是拥护的。但不久之后出现的奇怪现象让他困惑不解: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无中生有、造谣生事;充满人身攻击的大辩论、大批判;很多自己尊重的老革命、老领导纷纷被揪斗、打倒;许多单位以“闹革命”为名而停工停产;自己熟悉的优秀基层干部、劳模标兵竟成了什么"牛鬼蛇神”王进喜心想: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眼看着油田出现混乱,王进喜和广大干部职工心急火燎。虽然此时王进喜尚未被造反派揪斗,可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糟。1966年底,油田各级党组织已经基本无法工作,各种名号的造反组织纷纷成立。一时间,到处是战旗标语,到处是戴红袖标的造反英雄,到处是夺权、打倒的口号声。整个油田几乎瘫痪。王进喜情急之下大声疾呼:“工人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呀,国家急需石油;咱们的采油、炼油、水、电、运销等等,一天也不能停呀!”

王进喜的言行当然“不合时宜”,简直是给造反派们当头泼凉水,也无异于引火烧身。原本千方百计地想拉拢他参加自己一派,以便利用他的崇高威信壮大造反声势的那些人气急败坏,纷纷喊出“打倒'老保'、'工贼'王进喜”,“扫除绊脚石闹革命”等口号。批判王进喜的大字报也接踵而来。这时,“四人帮”派往大庆的所谓“学大庆战斗队”,也趁机推波助澜,掀起了一层又一层攻击、迫害王进喜的恶浪。王进喜从此陷入了被无休止地残酷批斗和人身攻击的灾难之中。

面对这种无法理解的混乱状况,王进喜想到了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大庆的支持和关心,那可是毫不含糊的。他曾三次来到大庆,也多次把石油部和大庆的领导叫到中南海,每一次都是在大庆发展的关键时刻,帮着大庆人排忧解难。这一回,没有周总理的亲自过问,看来大庆是渡不过这道难关了。王进喜受大家委托,决心冒着危险,进京求见周总理。他心急如焚,背上小挎包,避开造反派监管的视线,急匆匆赶赴北京,向周总理如实地汇报了大庆油田的情况。周总理听完汇报说:毛主席很关心大庆油田!大庆绝不允许停产闹革命。王进喜返回大庆后,积极传达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的生产一天也不能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浩劫中,王进喜被扣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经历了痛苦的人生煎熬。1968年5月,王进喜的所谓“问题”被——澄清,也有了“清白”结论,并且很快就被任命为刚刚成立的油田革委会副主任。但看到许多经验丰富的老革命老领导继续靠边站,还有许多科技人员被下放劳动“改造”,他心情非常沉重,感到这样下去会误事的,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1969年4月,王进喜参加了党的“九大”,会议期间,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会议一结束,王进喜就急忙赶回油田,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奔走呼吁坚持生产和解放主要领导干部。



从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广大职工就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利用业余时间回收散落在油田各处的废旧物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废旧物资回收工作一度停止。1969年8月,王进喜提议并组织起油田第一个废旧物资回收队—“铁人回收队”。王进喜带领回收队职工,风里雨里回收废旧器材,连一颗螺丝钉、一块废钢铁都不放过,足迹遍布油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生产建设费用。王进喜常常告诫大家:艰苦奋斗的传统永远不能丢。在王进喜的带动下,油田各单位各处普遍成立了“回收小组”、“节约小组”等,增产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培育形成了今天仍在坚持的“回收队精神”。



“文化大革命”致使生产矛盾不断积累,问题日益突出。1969年入冬之后,可怕的症状逐渐显现,油田生产形势出现“两降一升”的严重局面,即地下压力下降导致油井压力不足,原油产量随之急剧下降,原油含水量不断上升;地面安全事故不断。这种恶性循环,已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王进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1970年3月,面对油田严重的生产形势,王进喜主持并形成了《当前大庆油田主要情况报告》,再次进京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在报告上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按照周总理的批示精神,王进喜组织大家研究油田面临的严峻形势,力主请宋振明、陈烈民等出来主持工作;力主把生产指挥权交还给有责任心、懂得管理的人;力主让大批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出山,运用科学技术为油田“把脉诊病”。为了扭转油田生产的被动局面,油田组织开展了“八四三”会战,对843口有问题的井逐一诊治修复,采取科学攻关的办法,逐步恢复地层压力,有效控制含水量,努力增加单井产量。

王进喜还顶着重重压力,恢复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岗位责任制是大庆油田的首创,被称作一把火烧出来的岗位责任制。1962年5月8日,中一注水站因管理不善,发生了一场火灾。会战工委立即抓住这起事件不放,发动群众围绕”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展开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应把工作内容和职责都落实到岗位和每个职工头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在中二注水站总结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提炼,逐步健全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度)和一年一度的油田技术座谈会。在全油田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原油产量由上年度的1580万吨,上升到2118万吨,增长率为34%。大庆油田的突出贡献,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王进喜忍辱负重,废寝忘食,连续不断地日夜操劳,终致积劳成疾。王进喜只知自己的胃病严重了,疼起来天昏地暗。1970年4月,他到玉门参加石油部召开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因为惦记着油田生产,会还没开完,他就准备提前返回大庆。这时,剧烈的胃痛使他几乎休克。周总理获悉后亲自安排王进喜到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又一次人生的考验和命运的挑战,无情地横阻在王进喜的面前。王进喜回想着自己的一生,征途中重要的每一步,正是借助于经受考验和迎接挑战的努力走过来的。多少次舍生忘死的感受,使得王进喜的精神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合金钢。在北京住院的日子,王进喜把病室当成战场,像要制服一次井喷一样,同病魔展开殊死搏斗。他对给他治病的医生讲:“等我病好了,再干上它20年。”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虽然手术很成功,不幸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躺在病床上的王进喜,虽然肉体被疾病折磨着,心却留在了大庆。对于他,这也许是最有效的止痛措施。王进喜心里想着大庆,想着油田,想着一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领导和战友,想着年迈的母亲,就会暂时忘记病痛。大庆来人探望,王进喜高兴得不得了,打起精神问这问那,常常叮咛:“回去告诉大家,不要惦念我,就说我快出院了,不要再来看我。”在病情不断加重时,王进喜还伏在病床上吃力地给油田领导写信,询问油田生产是否正常,采油含水量高不高,有没有事故发生。听说油田有的职工家属区闹臭虫,王进喜还托人买了杀虫剂捎回大庆。

病情越来越重,药物治疗已经不起作用。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王进喜,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在弥留之际,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吃力地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面拿出一张纸条儿和一叠钱,递给守在身边的同志。只见纸条儿上面写着:“在我住院期间,组织和同志们来看我,有的带来了钱,现退还三百、一百、二百。我不困难!”这显然是王进喜生前最后一件放不下的心事。王进喜挣扎着处理完这件事情后已是身衰力竭,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47岁。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50多年来,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尽管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坚持踏着铁人的脚步走,创造了一个个新的辉煌。2003年8月1日,温家宝视察大庆时,专程到1205钻井队看望全队职工,并亲切勉励大家:“我们还是要把铁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把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代代保持下去”。几十年来,大庆油田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现了原油5000万吨稳产27年,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至2006年底,大庆油田为共和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累计生产原油19.1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上缴利税第一,共为国家上缴税费9734亿元;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庆油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美好愿景。



2006年9月26日,在大庆油田开发纪念47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在松嫩平原建成一座宏伟丰碑——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此馆为迁址重建馆。原纪念馆建成于1991年, 2003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迁建新的纪念馆。同年10月8日,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时纪念馆开始奠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欣然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国家总理为铁人王进喜题字,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工人阶级的深情与厚爱。这座纪念馆是新时期充满精神能源的“松基三井”,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座真正工人的纪念碑。

我们的铁人啊,如果在天有灵,乍一见也许会为之不安,因为他一生都是埋头苦干,不愿意突出自己,因为在他眼里,功劳属于党、属于人民、属于会战的干部职工。但只要潜心俯瞰这座丰碑,就一定会理解人们的心愿。他会发现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并非只是记录着自己的“成绩”,整个主体建筑外形是由“工人”两个巨字组成。这表明了纪念馆的宏大主旨,寓意在于工人阶级群体的不屈不挠、顶天立地,蕴含着对几代石油人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褒扬和赞美。建筑顶端是一枚油田钻机的钻头雕塑,象征着大庆油田与时俱进、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永恒精神。我们仿佛看到,铁人王进喜读懂了这座建筑,他欣慰地笑了,他灿烂的笑容迎来了大庆霞光万丈的黎明。



铁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榜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旗帜。他的一生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浓缩、人格化体现。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作为中国石油统一的企业精神,将永远鼓舞中国石油人艰苦奋斗,奋勇前进,再创辉煌。铁人王进喜用他47岁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实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立下的誓言,创造了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必将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他将化作一尊永恒雕像,世世代代耸立在中国人民心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跨越时空,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指导教练:雅琪联系电话:159983333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赵丽颖和冯绍峰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下一篇:不可错过的名人故事:中年逆袭,他们如何走出人生低谷?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8 16:15 , Processed in 0.482828 second(s), 4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