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写作故事(建议收藏)

2024-4-26 17:53| 发布者: uao05e005klzyp| 查看: 118| 评论: 0

#以书之名#苏轼少年气盛,曾在他读书处贴出一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口气之大,略无遮拦。



网图,已编辑
一位白发老者见之,有意持小书请教,苏轼竟一字不识,弄得面红耳赤,遂将对联各添两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网图已剪辑
添用“发奋”“立志”四字,使原来的了无谦虚、自我夸耀变成了刻苦攻读、发奋图强,其思想境界与情味便有很大不同。
沈葆桢月夜饮酒作诗,其中有两句特别得意:“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网络图片
林则徐看后,思考片刻,拿起笔随手将“必”改成“况”,成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网络图片
一字之改,将沈葆桢的沾沾自喜、自足骄人之意与林则徐谦虚进取之心形成鲜明对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谓一字见高下。
郑板桥十岁,曾伴师游春,见河中一少女尸体打转,老师即占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以为不妥,改吟为:“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油画:水中女孩(网图)
老师的“二八”“风吹”皆属臆断,难以服人;“三魂”“七魄”更是抽象,让读者不着边际。而吟作“谁家”“何故”便有了几分探寻的口吻,添加了些许的人文关切,同时能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青丝”“粉面”更是抓住了落水少女的特征,具体生动,贴切形象,既写出了少女的美丽,又更能唤起读者的同情之心、怜惜之意,可谓技高一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鲁迅的小说《社戏》,写一群少年看戏回来“偷”罗汉豆的情景颇有意趣:“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家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网络图片
用一“偷”字,不仅写出了孩子们知晓自身行为的“不端”,而且写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纯洁无瑕的童心和善良的性情,使得孩子们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同是一个“偷”字,在诗人的笔下则又是一番情趣:故乡是个贼,她偷走了我的心



网络图片
明明是自己漂泊在外,思念着家乡,牵挂着亲人,却偏偏“骂”故乡是“贼”,将自己的心“偷”走,一个“偷”字,贬词褒用,涉笔成趣,更显得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遐想悠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把文字用得妥帖传神,准确地传情达意,不是三朝两夕之功,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锤炼,需要写作者的慧眼匠心,更需要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
图自网络,侵权请删
指导教练:李德宪联系电话:1398587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巧用3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历史,积累写作素材

下一篇:历史名人故事之圣人孔子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7 02:03 , Processed in 0.295543 second(s), 4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