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伟人毛泽东传记(三)

2023-6-14 12:45| 发布者: w4aab0az0n| 查看: 143| 评论: 0

三、出山
1910年秋日里的一天,天高气爽。十七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和书籍,回过头去向站立在塘边目送他的父母和弟弟挥手告别,离开了韶山冲,前往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
东山小学堂坐落在离县城三四里地的东岸坪,是一栋用砖墙砌成的圆形建筑,背靠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临清澈明净的涟水河,左右是一脉平展的稻田,环境秀美、幽静。东山小学的前身叫东山书院,是旧时士人讲学诵经的地方,后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改为“洋学堂”。
毛泽东的入学颇费周折。他不是湘乡人,再说,对于一个小学堂来说,招收这么一个高大魁梧的学生也不合宜。但在入学试题《言志》一文中,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以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校长李元圃阅后,大感惊异,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
于是,毛泽东缴纳了一百四十个铜元,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进入了这所新式学堂。当时,东山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经学、修身、历史、地理、物理以及音乐、体操、图画等十多门。在那里,毛泽东最初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新学科,感到非常新鲜,不过他最喜欢的是国文、历史和地理。他的国文写得铿锵有力。他写的《救国图存论》和《宋襄公论》等文,深得国文老师谭咏春的欣赏。谭批阅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1955 年谭咏春的儿子去北京时,毛泽东在与其谈到这篇文章时说:“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个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就同意我的。”
东山小学堂令毛泽东眼界大开。学校有个藏书的楼阁,毛泽东常去查阅,这时他最爱读的是《新民丛报》,最喜欢康、梁文章。
《新民丛报》于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由梁启超主编,初期连载过梁的《新民说》。其宗旨为,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自然科学和学术文化知识,宣扬维新,抨击封建顽固守旧派,在当时思想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1903年后,因坚持立宪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受到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批判。1907 年停刊。毛泽东刚刚接触到这一类文章,从内容到文体都感到十分新鲜,尤其是梁启超笔端凝结的那一腔救国救民的热情令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爱不释手,捧读了一遍又一遍,许多章节都能背诵,并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学堂里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戴着假辫子,受到大家的嘲笑,毛泽东不仅不嘲笑他,还时常去向他请教,了解日本的情况。一次,那位老师在谈到甲午中日海战、日俄战争时,激动地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变得强盛起来,不但打败了沙皇俄国这个庞然大物,还把我们堂堂大清帝国打得一败涂地,逼得我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日本从明治天皇以来,就非常认真地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振兴实业,造海船,制火炮,很快就赶上了西洋。可是我们中国人还在做梦,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甚至把西方科学技术看成是'奇技淫巧’,予以排斥,唉!再这样下去,不出几年,我堂堂中华,必定成为砧板上之肉,让人剁割…...。”
听了这些,毛泽东的心情更加沉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救国救民的志向。
那时毛泽东仍赞成康梁,主张君主立宪,根本没想过要反皇帝,相反他读了一些古代贤帝尧舜文武的事迹,很向往他们的事业。他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所以,他与时人一样,拖着一条长辫子作为自己拥护清朝的标志。
在东山,毛泽东还结识了萧三。
有一天,毛泽东见萧三手里拿着一本书,迎上去问道:“你拿的是什么书?”
“《世界英雄豪杰传》。”“借给我读一读吧。”
该书记述了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华盛顿、叶卡捷琳娜等世界名人的事迹。毛泽东读得非常认真,许多处都用笔圈点过。当他将书还给萧三时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接着激动地说: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取得胜利,建立了美国,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
过了不久,毛泽东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
在东山,毛泽东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那些身着绸缎的富家子弟面前,毛泽东感到寂寞和压抑,感受到自己地位的卑下,体验到处于一种被人瞧不起时的心境。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在韶山,作为殷实人家的公子,得到的多是赞赏、羡慕和爱护。他就那时的心境作过一个回忆: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象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就读东山小学是毛泽东早年的一大转折,不仅使他长了知识,并且使他在与闭塞的韶山冲的对比中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正是在这种向往的驱使下,他投身到现代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去。
第二编
风华正茂
一、投身辛亥革命
第一次发表政见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读了半年书。他又向往到更大更远的城市--省会长沙去学习。恰好学校的贺岚岗老师,应聘要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去任教,他便决心和贺老师一起到省城去。
1911年春,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到湘潭,然后又乘湘江的小火轮到了长沙。经贺岚岗老师热心推荐,毛泽东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长沙是湖南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毛泽东从乡间第一次来到省城,看到这里人多地方大,市面热闹,眼界顿为开阔,心情异常兴奋。
长沙是一座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地处全国南北交通的要冲,是近代中国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很尖锐的地方,也是激进的知识分子汇聚的一个中心。太平天国革命时,这里是农民军和地主武装湘军搏斗的重要战场;戊戍变法时,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志士,曾在这里创办“时务学堂”,编辑《湘新学报》《湘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随后,革命党人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在这里建立华兴会,后来成为同盟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多次策划反清的武装起义,特别是1906 年春,萍乡、浏阳、醴陵地区的武装起义,曾在全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沙就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斗争的一个很活跃的地方。毛泽东来到长沙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社会上充满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一面刻苦读书学习,一面留心观察社会动态。他很快地就被革命党人的反清救国宣传所吸引,卷进了辛亥革命的旋涡。他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著名的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有一天,毛泽东从《民立报》上,看到了有关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七十二位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通过阅读《民立报》,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毛泽东热烈拥护这个革命纲领,并深受鼓舞,便奋笔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公开地贴在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大胆地发表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主张,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毛泽东在文章中公开提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做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学校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毛泽东由主张“君主立宪”到主张用武力推翻清王朝、废除封建帝制和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他政治思想的重大发展。不过从这篇文章的主张来看,毛泽东当时还不知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同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的根本分歧,只是模糊地认为,凡是讲维新、干革命的人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黑暗腐朽的清王朝,这说明当时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还是混沌不清的。但是,他把孙中山列为理想的新政府的第一号人物,这说明当时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孙中山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康、梁的地位。这个事实表明,十七岁的毛泽东的思想正发生着激烈变化:由一个深受康、梁思想影响,主张“君主立宪”的人,迅速地向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而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动力,当然仍是他立志报效祖国,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伟大抱负。
剪掉辫子
1911年春,全国反清情绪不断高涨,革命形势急剧向前发展。反动腐朽的清政府在四月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政策,把粤汉、川汉铁路的筑路权出卖给外国人,并继而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这种卖国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湘、鄂、川、粤等省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尤其是四川,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斗争。五月,湖南省各界召开了万人抗议大会,接着长沙各学堂相继发生了罢课行动。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毛泽东所在的湘乡驻省中学的师生们,也是心情激动,议论纷纷。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为了路权,“四川首先倡之,形势殊急。继起者则为湖南,学生界尤为激愤,倡言罢课,到处开会演说。庸懦无知的湖南巡抚杨文鼎,横加干涉,学生公然开会不成,则秘密开会,城里开会不成,则聚议于岳麓山头。”“我们学校里每天关着大门演说,好些同学慷慨激昂地主张革命。还记得演说的时候,一位同学将他身上的长袍卸下一丢,说:'快习兵操,准备打仗’”
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朝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提议大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并建议大家马上把留在头上的辫子剪掉!当场有十几位同学表示响应。
原来,清朝入关的时候,曾要求男人留辫子,这是表示归顺的象征。因此,现在剪掉辫子,就成了反对清朝、拥护革命的标志。毛泽东和另外一个同学带头剪掉了辫子。但是,在会上曾表示赞成剪辫子的多数同学,在会后却又动摇起来,迟迟不肯动手。毛泽东对这种不守信用的行为很不满意。他认为要革命就得有勇气,有决心,不能迟疑不决,只说不做。于是,他就和另一个已经剪了辫子的同学一起,采取“出其不意”的办法,强行剪掉了十几个同学的辫子。后来,毛泽东回忆说:
“在我们学校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他们用反对留辫子的行动来表达他们的反清情绪。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掉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别的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没有守约。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强行剪掉了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条辫子,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要求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多么能够改变人的观点!”
围绕剪辫子问题,毛泽东还和他的一位朋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那个朋友是法政学堂的学生,他从《孝经》上搬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陈腐封建教条来诋毁剪辫子的革命行动。毛泽东同他的进步的同学们,则站在革命立场上,用革命的理论,驳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答对。
辛亥革命的战士
1911年10月10日(阴历辛亥年8月19日),爆发了震动全国的“武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辛亥革命”。
因为湖南是全国第一个起来响应的省份,所以在武昌起义之后,湖南的政治形势很紧张。虽然湖南巡抚宣布长沙全城戒严,但是革命党人依旧在城内城外秘密而频繁地进行着紧张的活动。
有一天,有一个革命党人来到湘乡驻省中学,向全校师生发表了一篇激烈的演说,号召大家起来拥护革命。毛泽东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校长的许可,到中学里来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会上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以对清廷的强烈谴责来表示对演讲人的拥护,并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会上人人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话。”
毛泽东听了这次演讲之后,和大家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他觉得对于这场革命,自己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干革命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就算完事,而应当有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经过四、五天的认真考虑之后,他决心参加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革命军,用当兵打仗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场革命。
毛泽东向同学借了一些路费,又约好了几个朋友准备一起去武汉。他听说武汉地区很潮湿,还特地向一个在新军里作事的朋友去借雨鞋。这支新军驻扎在长沙城外。这天早晨,他出了城以后,恰好遇到起义的新军正在向城里进发。原来,湖南的新军在焦达峰、陈作新等革命党人的策动下,已于10月22日举行了起义。他们在城内起义者的配合下,很快攻下了城门。当毛泽东返回城内时,城门已被新军守护着。他回到城内,立即爬到一个高阜处去“观战”,直到新军攻下巡抚衙门,写着“汉”字的旗帜在抚台衙门徐徐升起时,才回到了中学。这时学校的大门,也已由新军派人守护着。这一切,都使毛泽东感到很新鲜,很兴奋。
焦达峰、陈作新等领导的长沙起义,赶走了清政府的巡抚,将巡抚署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这样,湖南就向清政府宣告独立了。
湖南起义胜利后,立即招募新兵,扩大新军,准备派兵北上支援武昌,以与从北京南下的袁世凯的反动军队对阵。当时,长沙城中的庙宇、公所、客栈,到处高悬着招兵旗帜,而应募的人,也十分踊跃,特别是城市贫民和农村的贫苦农民。其中也有许多青年学生,他们还成立了一支学生军。毛泽东觉得学生军基础不好,便决定参加正规军,以便为革命切切实实地尽力。这样,他就没有去武汉,便于这一年的十月底,在长沙报名参加了革命军,当了一名普通的战士。
毛泽东当时只有十八岁,但身材已相当高大,体格健壮。为了做好打仗的准备,他对于军队中的操课特别认真,对于军队中紧张、艰苦的生活也毫无怨言。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便掌握了军队中训练的基本课目,等待着开赴前线的命令。
在新军里,有和毛泽东一起来当兵的青年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忠厚朴实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还有来自煤矿的坚毅勇敢的工人。当然,也有个别的流氓无产者。毛泽东和周围的士兵以及官长都相处得很好。他经常和大家一起拉家常,谈生活,给他们写家信,讲故事,并通过讲解报纸上的新闻,给大家分析政治形势。鼓励大家为彻底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而斗争。大家都佩服他博学、多才,感到他待人谦虚、热情、诚恳,所以都愿跟他交朋友。其中有一个矿工和一个铁匠出身的士兵,不久就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有的甚至在几十年以后还和他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1949年11月15日,毛泽东曾给在新军辎重营当过文书的毛煦生
复信,并向任过新军辎重营营长的毛紫奇转达热烈的问候。1950年夏天,他在收到一个新军副目(副班长)的来信后,也立即复信问候。
当时,新军士兵每月的薪饷是七块银元。毛泽东收到饷银后,除了两、三元作为吃饭和买水之用外,其余的全部拿来订了报纸。每天操练和值勤之后,他总是抓紧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报纸。每张报纸的四面,他都要几乎一字不漏地看完,报上的新闻、政论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各种文字,他都极感兴趣,所以有人称他为“报癖”。他常说,报纸是一种百科全书,是活的历史,从报纸上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知识。通过阅读报纸,培养了他注意研究政治形势和观察社会问题的浓厚兴趣。
有一天,毛泽东从《湘江日报》上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接着,他又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湘江日报》上有关讨论“社会主义”的报导和文章,并收集了几种宣传“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其实,当时对于社会主义的宣传和介绍是很混乱的。当时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社会改良主义,或者只是从外国书籍中翻译了一些新鲜的名词术语,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论。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和士兵们热烈谈论这个问题,向同学们写信热情地介绍这个问题,认为这是“济世良方”,是救国救民的最好道理。不过,同学中只有一个人回信,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对革命真理热烈追求的情况。
辛亥革命推翻了历时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但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后来并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湖南,军阀政客谭延闿用阴谋手段刺杀了焦达峰、陈作新等,篡夺了军政大权。
毛泽东本来怀着满腔热情投笔从戎,甘愿当一名革命的马前卒,但是没想到一场革命就这样迅速、这样容易地过去了!既然“革命已经过去”,再继续当兵已经没有意思了。于是,毛泽东便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回忆说:“为了反对清廷和袁世凯组织了几支军队,湖南军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正当湖南人准备开始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南京政府被解散。我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脱离军队,决定回去念书。我一共当了半年兵。”
指导教练:w4aab0az0n联系电话:137****2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茨日那毛主席旧居:一座小楼里的传奇故事

下一篇:历史伟人毛泽东传记(四)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9 15:13 , Processed in 0.347186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