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食疗养生”特点的分析

2023-7-28 11:55| 发布者: uaup3jfsmfl8sf| 查看: 110| 评论: 0

前言:

中医食疗养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医家著作中对“食疗”“食养”都有所提及,留下了大量的食疗养生经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疗养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正确运用食疗养生,需要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本文就中医食疗养生的应用特点作一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食疗养生。




食疗的起源及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黄帝内经》一书中强调“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食疗最早萌芽于远古时期,《淮南子·修务训》提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夏禹时期已经有了多种烹调方法,如伊尹为商王制作汤液,周朝时期开始设立食医和食官专司其事,食医居疾医、疡医、兽医之首(《周礼·天官冢宰》)。

东晋时期《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里记载:“取好梨去核,捣取汁一茶碗,着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即纳黑饧一大两,消讫”。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对药用食物进一步发掘。




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以安脏腑,悦神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疗理论正式成立。

食疗又称“食治”,这里的“食疗”“食治”并不等同于药物治疗,而是多用于维护健康,辅助治疗的一种方

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所含性味功效,作用于一定的脏腑,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目的。

食疗养生

“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两个方面的作用,古有“药食同源”之说从起源来看神农尝百草规劝人们避开有毒之物,并未有药食的区分,而后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发现了许多食物的药用功效。

随着熟食烹饪的出现,食与药开始分家,但许多药物与食物在饮食中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药物也可以用作食物,人们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等属性赋予食物,以此来分门别类用来防疾治疾,这就为食疗养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中药与食物的来源都来自于自然界,除了单纯的药物和食物,大部分都是药食两用的。




但食物并不能代替药物,后者药效强,见效快,效果明显,适用范围主要是患者,配伍或是用量不当容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损害人体健康;食物药效弱,时间长,见效慢,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健康、亚健康人群或是一些慢性病的调养,其次才是患者。

近代医家张锡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指出了食物对症,可以促进患者疾病康复,而且不良反应少,味道可口,还可以充饥的优点,充分说明了食疗养生的重要意义。

应用特点

中医病证有虚、实、寒、热之分,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别,分别指寒、热、温、凉,以及酸、苦、甘、辛、咸,食疗的配伍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采取“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方法来纠正阴阳失衡。




针对易感寒人群或者是寒证患者,表现出恶寒喜暖,四肢不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属表寒的证候,饮食应选取辛温发散类,例如生姜、葱白、紫苏、香菜、大蒜等;食疗可选取香菜葱白汤,姜糖饮(《民间验方》)。

属里寒证候适宜温热性的食物,水果有荔枝、桂圆、樱桃等;肉类有鸡肉、羊肉、虾肉,食疗可选取干姜肉桂羊肉汤,食之可温中散寒。

针对体质偏热人群或者是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属风热证宜食用绿豆、桑叶、菊花、薄荷、西红柿、芹菜、豆腐等偏凉性食物。食疗可选茉莉花粥,薄荷粥(《医余录》)亦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




里实热证者适宜寒凉性的食物,以清泄里热,如苦瓜、冬瓜、小麦、百合、梨、西瓜、莲藕等。食疗方有马齿苋粥,“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食疗本草》),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虚证多由先天缺乏或后天失养等病理因素导致,这里仅探讨阴虚和阳虚。阴虚宜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例如燕窝、银耳、蜂蜜、百合、鸭肉、兔肉、甲鱼、牡蛎等。

食疗方有银耳百合汤,具有滋阴宁神的作用,或可选用五汁饮(《温病条辨·卷一》)生津止渴。阳虚证宜食用温阳补虚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韭菜、刀豆、桂圆、荔枝等。食疗方有韭菜炒核桃

仁,食之温阳补虚,药酒可选取胡桃酒,“加小茴香、杜仲、补骨脂”(《寿世青编·卷下》),服之温肾补阳,活血通络。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导致病理产物堆积所致,这里主要介绍气滞血瘀和痰湿阻滞证。

气滞血瘀多由于情志不遂导致气机不通,血液运行受阻而致瘀,宜食用行气活血的食物,例如玫瑰花、茴香、黄酒、醋、红花、香附等。食疗方有当归红花酒(《本草纲目》),可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多由素体

脾虚或饮食、情志伤脾,脾运无力,水饮停滞,聚湿生痰,宜食用燥湿健脾、易消化的食物,如淮山药、鲫鱼、扁豆、芡实、莲肉、陈皮、冬瓜等,食疗可选取鲤鱼汤,可“疗水肿脚满,下气”(《食疗本草·中卷》),化痰祛湿健脾。




由于年龄、体质、性别等差异,造成个人生理病理特点不同,相对应的食疗养生方式也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因此不宜食用大热大寒之品,以防伤及脾阳。

同时小儿发育迅速,饮食不知节制,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宜适当添加山楂、麦芽之品。老年人脏腑衰退,气血不足,多以虚证为主,饮食以补肝肾、调阴阳为主,可选用人参、首乌、杜仲;消化代谢失调,可适当加入润肠健脾之品,

如蜂蜜、芍药、核桃仁等。女性由于月经、妊娠、分娩等原因,食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猪肝、菠菜、当归、阿胶、龙眼肉等,此外女性易情绪波动,忧思气结,可加入活血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月季花、丹参等开郁解闷。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可分为九大体质,对应不同体质而言,有虚实强弱之分,一般虚证,以补益为主,阳虚忌寒凉,阴虚忌燥热;平和体质,饮食应均衡多样化,不宜过饥或过饱;气虚、气郁以补气或行气为主;痰湿、瘀血、湿热体质,以祛邪为主;特禀体质之人,需明确易过敏食物,避免食用发物或刺激之品。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与地势不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造就了我国东湿西燥、南热北寒的差异。南方气候湿热,饮食宜清淡;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宜选温中散寒、滋阴润燥之品;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应顺应季节而食;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以辛辣燥湿为主。

食疗苦瓜汤、银花露、莲子粥等,服之清热解毒;温补有附子羊肉汤、冬虫夏草老鸭汤、乌鸡枸杞汤等,温阳散寒效力强;滋阴润燥之品有川贝雪梨汤、百合杏仁粥、沙参百合润肺汤、猪肺粥等;祛湿的食疗方有薏米冬瓜汤、淮山薏米莲子粥、土茯苓祛湿茶等健脾祛湿。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天时日月的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应该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方式。

春季阳气升发,肝气旺盛,“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养老奉亲书》),例如蜂蜜、山药、春笋、韭菜、合欢花、佛手等。




夏季天气炎热,宜吃清凉利湿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茄子、西红柿,或者清炖鸭片冬瓜、西瓜皮粥等。长夏与脾土相对应,天气湿热易中暑或感暑湿,宜食消暑生津之品,例如乌梅党参饮、绿豆丝瓜花汤、二鲜饮(《蒲辅周医疗经验》)。

秋季气候干燥,“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如梨、荸荠、沙参、甘蔗等柔润滋阴之品。

冬季与肾气相通应,“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饮食以御寒温补为主,如板栗、羊肉、牛肉、胡桃肉等。

食疗养生虽可以帮助人们调整饮食,改善体质,但其应用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进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提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强调与人体不相宜的食品要禁止食用,适其症才能得其效。

依据食物的寒热补泻之性指导病后饮食,更有利于促进个体康复,如《食疗本草》提到:“冬瓜热发者服之良,患冷人勿服之,令人益瘦”。又如慢性胃炎患者不宜吃冰冷、辛辣、酸酵一类的食物;失眠患者不宜食用辣椒、芥末、咖啡等兴奋神经的食物,《素问·热论》中也提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记载发热稍退后,不宜食肉,以防热邪复发。就不同病变脏腑而言,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灵枢·五味论》)。




服药后也需调适饮食,一般在应用发汗药后应禁生冷,宜食用温粥类助阳解表;调理脾胃药应禁油腻,宜食用易消化类的马铃薯、南瓜、馒头等;止咳平喘药应禁鱼腥,以防加重咳喘。

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四性五味之别,因此存在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宜忌问题。

如《食疗本草》记载:“沙糖不可与鲫鱼同食,成疳虫。又,不可共笋食之,笋不消,成症病,心腹痛,身重不能行履”。《饮膳正要》也提到:黄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荞麦酸寒,黄鱼多脂,食之脾胃难消。除此外常见的搭配禁忌还有,羊肉忌醋,两者同用会削弱羊肉温阳补虚的功效;狗肉忌蒜,食则助火伤阴;牛肝不可与鱼同食,伤风。互配效果更佳的有“芜荑和白沙蜜治湿癣”;榆荚“和殖菜食之甚美,消食,利关节”(《食疗本草》)。

除此外,鸭肉配山药可增强补肺滋阴之功,生姜配羊肉可增强温中散寒功效。

食物与药物配伍禁忌中,狗肉忌商陆,狗肉性温,商陆苦寒,性味相冲;巴豆不宜与芦笋、野猪肉同食(《饮膳正要·服药食忌》);《本草纲目》也提到:“服天门冬,禁食鲤鱼。误食中毒者,浮萍汁解之”;猪心忌吴茱萸,猪心补心定惊,性平味甘,吴茱萸性苦,辛热燥烈,不可同食。




小结

食疗是我国中医发展的实用临床项目,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累积,食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证实,食疗符合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不仅辨证施膳、因人而异,且取万物特性之长,顺应自然,这恰好与古人提出的养生观念相契合,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且其不良反应较少,制作简易、便于长期服用,对于养生防病、改善体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当下我们在运用食疗养生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中医食疗养生,不盲目进食,合理配伍,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完善中医食疗养生方式,不断促进中医食疗养生的发展。
指导教练:徐良华联系电话:137732634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立秋未入秋,仍要防暑热,这些养生知识请收好

下一篇:三伏养生有规矩,不看视频吃大亏!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6-2 15:57 , Processed in 0.284920 second(s), 4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