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孔令民有哪些故事?

2023-9-24 09:45| 发布者: ujatninttwaww8| 查看: 124| 评论: 0

孔令民老师,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子嫡传76代后人、民间艺术家、工艺大师、孔祥泽之子、曹氏风筝传承人、风筝制作艺术家。
这位准备放飞风筝的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孔令民。每到春天,孔令民都要来到户外、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风筝在风中上下翻飞,仿佛是一只感受到了春回大地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孔令民制作的曹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一种,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大多取材于传统民间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孔令民是曹氏风筝的第二代传承人,而曹氏风筝的创始人、正是他的父亲孔祥泽,但是孔家无人姓曹、他们为什么要以传承推广曹氏风筝为己呢,孔令民又是如何与曹氏风筝相伴一生的呢。这风筝不是我们孔家自身的,是自己父亲他在一九四几年、他摹抄过曹雪芹的一个《南鹞北鸢考工志》,所以、自己父亲摹抄过、就是说临摹过这些东西以后、然后把它传下来了,不是我们封的曹氏风筝、而是社会认可曹雪芹的这些东西(风筝制作技艺),所以我们为了尊重曹雪芹、所以叫曹氏风筝。在孔令民的记忆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伴随他度过了整个童年,不过、他真正有了传承制作曹氏风筝这门手艺的想法、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了。自己有个老师是搞泥塑的,叫双起翔,因为他和一个皮影的老师在当时的大兴县那儿、搞了一个企业,但是没有师父去教、后来他说你手也巧、你学的东西又多,你上那儿替我们去当师父去。像泥玩具什么的才几毛钱一个,从那个收入上来讲很低,自己这才跟自己父亲说、自己说能不能再教他们制作风筝。直到孔令民真正走近曹氏风筝、这个在当时已经令他父亲痴迷了三十多年的手工艺品,他才发现这其中的门道、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曹氏风筝的制作主要分为扎、糊、绘、放,每个步骤都不容小觑,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扎”、也就是扎制风筝骨架,首先要将竹子劈成粗细不等的竹条、然后再用火烤制,把这些竹条弯出不同的曲度、搭配绑扎成风筝的骨架,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孔令民叫苦不迭。当时为了能把竹条劈好,孔令民手上都是竹条划的伤口,劈完竹条再用火烤的时候、要将竹条里的竹油烤干净,又不能将竹条烤糊,熟能生巧、勤于练习,让孔令民在吃尽苦头之后、终于能扎出既牢固又有弹性的风筝骨架了,即使是一个成年人踩在脚下、也完好如初。我们把它搁在这儿、从平的,不管是用这手摁还是怎么压、它都有弹性。风筝它的起放原理是力学,不管搁到桌上还是搁地下、咱们只要踩不到这个膀嘴儿 连接的地方,那你怎么踩这个东西它都不怕。那段日子里、或许是孔令民心中始终记挂着玩具厂工人的生计问题、才鞭策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制作曹氏风筝、也或许是他通过一段时间对曹氏风筝的了解、真正爱上了这门手艺,所以才想用心把它传承下去。几个月的学习后,孔令民掌握了曹氏风筝的制作方法,但是让他摸不准的是、如果将曹氏风筝推向市场、会不被人们所接受呢。就在这个时候,孔令民看到了北京颐和园举办首届民间花卉展览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孔令民带着几个他制作的风筝作品、去参加了这次展会。我们当时办这展览的时候、就是包括国内的人、包括那个旅游的外宾、到那儿都抢着买风筝,就火到这程度。那时候我们做一个手能够拿一个杆这么抡的这风筝、十元钱一个,你知道咱们职工当时那生活标准,才一个月八元钱,可是自己这一个风筝卖十元钱。曹氏风筝的受欢迎程度、大大出乎了孔令民的预料,在那之后、他把自己学到的曹氏风筝制作技倾囊相授,全部手把手地教给了玩具厂的工人师傅们。玩具厂在推出了曹氏风筝系列产品后,不仅丰富了玩具的产品种类、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大家的收入。然而自此以后、孔令民的心境也悄然变化,他反而不再把做风筝看成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手艺,而是准备沉下心来 、将父亲创始的曹氏风筝发扬光大。
1986年,北京市风筝协会正式成立,这更让孔令民有了施展拳脚的平台。他有机会带着曹氏风筝参加展览和对外交流活动。他推陈出新制作而成的十六件风筝作品、更是在1991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孔令民准备专门制作一只沙燕风筝、以庆祝香港回归。沙燕风筝、是曹氏风筝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款,它结合了南北方风筝的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当年的设计理念。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咱们得先说这两大流派,因为南方、主和风、软风多;北方过去都讲强烈风,北方风很大,这样的话就是说、北方就多硬翅风筝、南方就多软翅风筝。比如咱们说这个八卦风筝,这是自己墙上有一风筝是八卦,这叫硬拍子,因为它周围都有竹条,这都属于硬的、这都属于北方的风筝,你看筛子底属于南方的、那上头有一个筛子底、那属于南方的,因为它底下没有竹子了,就光上头有竹子,那都属于南方的。但是曹雪芹他是南方长起来的,他知道就是说这南北这风,所以这样的话、他设计出来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后来代表北京的、这叫沙燕风筝。燕子上头有骨架,它这叉出这尾、它有主体骨骼,下边都是羽毛、没有骨骼了。他就把这个燕子给它描绘出来,把硬翅的和软翅的都给结合了,沙燕风筝软硬翅结合的设计,使它既能在大风中保持平稳、也在和风中轻盈地放起来,除此之外、曹氏风筝中的沙燕风筝、在绘制上也别出心裁,将沙燕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分为雏燕、小燕、比翼燕、肥燕、瘦燕等多种样式,具体到制作庆祝香港回归的风筝应该选哪一种沙燕样式呢、孔令民一时间犯了难。
因为在曹雪芹设计的这个理念里头、他是按人的那个身子和头比例来设计的,这是8:1的、这是比翼燕;这个是7:1的,这“耄耋富贵”风筝是7:1的;瘦燕是10:1的。经过几番对比和思考,孔令民决定用体形圆润饱满的肥燕类型 做庆祝香港回归的风筝,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曹氏风筝上绘制的常见纹样有蝙蝠、蝴蝶、牡丹、猫、鱼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不同的美好愿景。那么,用什么图案才能表达出人们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喜悦心情呢。自己父亲说、你们做一个“九龙”的风筝,这样的话、就是在自己父亲帮助我们设计这个东西的指导下、画了九条龙。画了九条龙,你不能光画龙、怎么办呢,它是喜庆的日子,香港回归是喜庆,结果就画耍龙灯的那个小孩儿,这样的话、咱们最高的数字是九,然后画了一百个小孩儿、干吗呢,就是说这满了、圆满了,就是百的数字、就圆满了,所以画了叫《九龙百子》。但是按照孔令民的设计,这只庆祝香港回归的风筝长、宽都不超过120原米,要想在这不大的面积上、绘制一百个憨态可掬、姿态各异的童子,舞动九条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龙灯,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作为我们和这个搞设计的、那个和做风筝的,要说难度、那就等于标榜自己了,但是那个造型、图案,跟那龙的走向什么的、变化跟五龙燕风筝又不一样了,那小孩儿怎么举啊,不能让风筝上的龙瞅着、跟一根棍儿似的,那是耍的龙,你得让那个龙的姿势、和小孩儿耍的那个动作得合理,草纸、破纸、什么报纸什么的 我们都画,那没有用。画完了以后再拿那个拷贝纸、整个儿给它再合拢在一起,得将近一个星期、才定稿。最终,孔令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精心制作、终于完成了这只《九龙百子》风筝,这只风筝以肥燕为造型、燕身上的九条龙灯色彩各异,围绕绣球翻腾飞舞,童子们有的奔跑、有的跳跃,神形刻画惟妙惟肖。风筝黑色的底色非但不显沉闷,反而还把彩色龙灯衬托得更加艳丽,将夜晚舞灯的气氛表现得恰到好处。孔令民带着这只《九龙百子》风筝参加了北京市风筝协会举办的放飞活动。活动结束后,这只风筝因为设计精巧、做工精湛,集中了曹氏风筝的制作技艺特点,所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孔令民的努力下,曹氏风筝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这令他的父亲孔祥泽倍感欣慰。但当时,孔祥泽抄录《南鹞北鸢考工志》、只抄到一半、此书便被主人带走,此后他多方寻找、一直杳无音讯,这成了孔令民父亲心中始终没有解开的一个心结。这确实是非常遗憾,这是中国的一大宝、文宝,它不是说光做做风筝、是中国人的那种智慧和写作。为了将曹氏风筝的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孔令民向父亲提议、可以在父亲当年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基础上、重新整理其中的歌诀和图谱,编写一本专门介绍曹氏风筝背景和制作技艺的书、以供感兴趣的人学习和研究。然而整理歌诀和图谱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曹雪芹当年编写的很多歌诀都晦涩难懂,无法破解其中含意,即使是做了几十年曹氏风筝的孔家父子也只能复制还原出其中一部分风筝样式。他曹雪芹把赵飞燕描写到瘦燕里头、他用那典故写的歌诀、知道吧,叫“金盘舞起羽衣飘”,锦绣仙裙、这叫锦绣,“锦绣仙裙束细腰。从2002年起,孔令民与父亲孔祥泽、儿子孔炳彰,祖孙三人一起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歌诀和图谱,并把他们逐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如此,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书中幼内容,孔家祖孙三人还相应地制作了一百三十八只曹氏风筝拍照配图,每只风筝的制作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快、则半月;慢、则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们设计这老鹰的时候,我们就到动物园,先看看那个什么老雕、什么这个秃鹫,那个然后是鹰,在设计的时候就把鹰好看的地方,雕、隼好看的地方给设计了。2004年,孔家祖孙三人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这本书一经面世、便受到了众多风筝爱好者的喜爱。2006年,《曹雪芹风筝艺术》更在国外被评为当年“世界最美的书”。北京市风筝协会有时候组织活动,有人他不认识咱们,他买了这书、他也不认识我们,做的那东西都比我们那还大、但是那图案什么的、都按照书里那标准做的,做得好极了,还拿过来说、您看我现在做的这风筝行不行,自己一看做得确实挺好的,这不是假的,因为是爱好才做的,自己说你做的这风筝还真细致、真不错。你知道吗,我这还没走多远,那个他们在那儿得登记,谁上那儿参加那展览、拿作品、得登记。他工作人员说你知道你这作品、是谁的吗,就是刚才那老师的,马上登记完了就追自己去了,自己现在说的一个是什么、就是人家做了我们非常高兴。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孔令民虽然精力和眼力相较之前有所减退,但是他依旧每天都会制作一会儿风筝、否则全身都会觉得不自在、同时他也尽自己所能、继续传承着曹氏风筝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爱上曹氏风筝。作为曹氏风筝来讲,它不是我孔家的、而是国家的,我们现在得让广大群众能够了解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人文、包括技能。在有生之年,那就是说、我能干一天我就要传承一天。
指导教练:左球东联系电话:132979526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赵丽颖和冯绍峰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下一篇:中国历史(神话)人物系列(四)三皇—伏羲氏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9 12:14 , Processed in 0.383243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