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同那些名医们,小故事合录(九)

2023-7-29 23:27| 发布者: n52psni5tf| 查看: 289| 评论: 0

#夏日生活打卡季#





苑老先生
河北蔚县人,名已无考矣。
清末民初大同知名中医,家传膏药秘方。
民国年间举家迁到大同,在皇城街开膏药铺,自做自售。
所制之草药系祖上秘方,几代单传。
据传此草药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还得汽蒸日晒才能炮制而成。
由于该铺做出的膏药对关节炎、腰腿疼或是疽疮脓肿之病均很管用,故而,时深受大同人的喜欢。
苑老先生高个,成天光着脑门,穿一件灰色大襟棉袄和一件扎腿棉裤,没事就在兰池街空场子摆个摊,变戏法兼卖膏药。
场前,他那小锣一阵敲响,等围拢了一帮看热闹的男男女女,便开始变戏法了。
他的戏法精湛利落,如变鸡蛋、烧钞票,常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特别是他的“喷火”技术,堪为一绝。
他先是吃进一张草纸,在嘴里塞满锯末,然后用扇子一扇。
就口内喷火,屁股冒烟,让人惊愕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有时还变个“烧麦出笼”,变出后举起来,满场喷香也。
戏法变完后,便开始介绍他的膏药,往往买者络绎不绝。





小田先生
本名田淕发,字子达,生于公元1899年,卒于1953年,阳寿五十又四,是大同市云州区倍加造村人。
自幼潜心学医道,19岁便悬壶济世,因其医道精湛娴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便是驰名雁门关外的中医大夫。
其父田瑞,以擀毡为生,母王氏,为人敦厚、治家有方,其父长年在外收皮毛讨生活,小田先生在其母的严格教诲下,不满6岁,即随本族田锦先生就读私垫,饱读四书五经,还练就一笔好字。
9岁时,即能背诵清代黄钰新编的《本经便读》。
正当发崭露头角之际,父亲患眼病双目失明,因家计艰难辍学谋生。
13岁时,到大同城“德仁堂”药铺当了学徒工。
在德仁堂学徒6年从识药抓药手,一步步地学会了搓蜜丸、吊腊丸、捏水丸制作饮片、针灸、切脉、配制处方等。
6年间只回过两次家,直到19岁,他父亲患重病时,才回家成了亲。
此后,便开始坐堂行医。
小田先生虽未及成年即已坐堂问诊。
因其医道高明,医治谦和谨慎,不论贫富贵贱,皆能一视同仁,故接诊患者,不分朝夕,门庭若市,诊无虚日。
他为人治病,不计诊金,富者酬之不拒,贫者反有馈送,使之有药,可有食可得。
周围几十里内,吃他的药不付钱的人家很多。
他常说:“富人掏线,穷人吃药”,故驰名于大同、晋北、内蒙古、张家口以及京包、同蒲两铁路沿线,时人称之为“小田先生”




名医霍九如
在四五十年代说起“小霍先生”在大同城乃至雁门关外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了,除了武术精湛以外,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医术。
小霍先生原名霍天保,字九如,生于清光绪一十七年(1891),卒于1961年,享年七十一岁,是大同地区著名的儿科中医之一,建国后经得到卫生部李德全部长亲自颁发的行医证。
小霍先生少年受父亲熏陶,酷爱医术,后就读私塾。并由其父辅导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未及成年便熟读《瘟病》、《汤头歌》、《本草纲目》、《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医学专著。之余就跟随父亲行医治病,白日背诵理论,夜晚研究病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偷懒,这为后来成为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中年“小霍先生”,已经小有名气,故而求医者络绎不绝,小霍先生对病人一视同仁,从不嫌贫爱富,为病人切脉诊断极为认真,对患者症状询问也极为仔细,故而能做到对症下药,而且疗效极好。
尤其是开的药方子,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宛如一幅书法精品,人们争相藏之。
晚年的“小霍先生”已经是名满塞上的泰斗级人物了,不仅雁北地区,京、津、冀、蒙等邻近省市甚至较远地方的患者也慕名来大同求医“小霍先生”。
“小霍先生”一生奉行“治病救人、乐在其中”凡事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勾心斗角,心胸开阔,开朗勤快的处世哲学。
他还经常告孩子诫家长们“要想小儿安,多受饥和寒”,“不要太惜爱子女”,“病从口入”,食物力求干净可口、热、温、淡等注意事项,他还提醒家长们注意不要有点小毛病就吃药打针,最好是注意房屋通风,饮食要规律,睡眠要充足,多进行户外锻炼,总结出!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体疗。




“马大鼻子”马衡枢
马衡枢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于1986年,享年87岁,又名钩,世居大同华严寺东小巷,其父马嘉梏以开当铺谋生。
马先生在大同(乙种)商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赐福庵小学任教(原属下寺坡街小学),以后一直以教书为生计。
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拜当时全国四大名医之一的张锡纯大夫为师,开始学医。
以其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成为张先生的得意徒弟。
马衡枢一边教书,一边学医,每年去天津两次,聆听张先生的面授,断断续续学习了五六年。
临毕业前,张先生赠送马先生一本自著的医学名著《衷中参西录》,此书是张先生一生从医经验病例处方的总结,极为珍贵。
1935年,马先生弃教从医。
1937年倭寇入侵大同后,通过当地汉奸认定大同的知识分子和地下组织有联系,他被列入黑名单进行抓捕。
逃跑时不慎跌入厕所,从此装疯卖傻,躲过了搜捕。
对慕名而来看病的倭人,他都一一谢绝,以俏皮的语言、幽默的方式进行着心理反抗,造就了他一生古怪、喜怒无常、不畏权贵、超脱的性格和品格。
他一生熟读日语、英语,倭人在同期间,了解到马先生会日语,要他做翻译,他以患过精神病、日文已记不清为由,再一次婉言拒绝。
1946年,楚溪春邀请马先生担任大同县参议会参议长,许以高薪,配备小车,但马先生以不从政为由,同样拒绝。
六十年代末期马先生受到冲击,病例、医书、手稿等一并被焚烧,先生每谈起此事,痛心不已,以为终生遗憾。
此书取名《小外科学》,大体内容可归结为:偏方、秘方、心理疗法、环境疗法、饮食疗法等等,贵在花钱少、药味少、疗效好,小药治大病,可以说是“贫民医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人,身体奇痒,遍求大同市中西名医,罔效。
后求治于马先生,先生说:“此病非癣,乃缺津液耳,可服汽水,以适为度。初,小孩父母疑之,说:“汽水能治病吗?”后试之,奇效如桴鼓。
马先生一生坚持练床上八段锦,地下百步功,天天走路,看病从不坐汽车,睡觉枕块木头,一张被子铺一半盖一半,一生好酒肉,但从不喝醉。
长得鼻大目深,故有雅号叫“马大鼻子”、“马怪人”。





李圆通
李圆通道长,原名李树棠,又名李元忠,道号圆通。
清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狼山村的一个镖局武师家里,昆仲七人,李元通为季。
由于出身武术世家,亦有人传言他是“金弹子李”的后代。
他自幼习武,身怀绝技,擅长绵掌、猴拳、判官笔、峨眉刺、三节棍、七节鞭、五花枪、八卦刀、八剑等。
民国时,曾与倭人打擂,将倭人击败,因遭追杀,遂隐迹江湖。
25岁时入清苑县道观棋盘陀学习针灸。
耳听晨钟暮鼓,身伴青灯黄卷,把精力全用到中华医学的绝技针灸上去了。
教他针灸之术的师父是道人,由于耳濡日染和五个春秋道教环境的熏陶,加之生活困窘所迫,在他而立之年遂赴张家口三官庙出家为道,一待就是30余年。
49年后,李圆通来到浑源,北岳恒山的幽清泉石、壮观松岩使他流连忘返,遂定居于此。
他先后在城内观音殿、恒山白龙王堂住庙,在人迹罕至的五岳宫、昌容洞修道练武,一直到1956年。
其间,海灯法师曾两次慕名来访。
此时他虽已年近古稀,武功造诣更加精深,医术也近炉火纯青。
当时泉头村有一农民,身患半身不遂之症,常年卧床不起,连话都不会说。
经李圆通精心治疗后,可离床出户行走。
他对上门来的患者有求必应,于是他的医名在恒山一带大振,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其人品、医术,长幼皆以李爷呼之。
1957年李圆通道长离开浑源云游四海,不知所踪,据说六十年代仙逝于陕西终南山楼观台。




葛道
在大同地区提起“葛道”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人们都称他为“地仙”。
葛道,法名葛法德(1919-1997),俗名已无考,原籍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碱场村人,为葛家独子,自幼聪慧,尤喜黄老之数。
一十三拜勾师嗣道长为师,与此同时向师爷刘高明习道医。
闲暇之余,深研煮石、飧霞、猿经、鸟翼之说 。
十七、八岁便云游于山水之间,云游生涯之中不断探索道家养生之道和医药之术,随遇为民医疾,中年便名满塞上。
后隐居于采凉山太玄观,医耕济世。
葛道善医各种疑难奇疾,口北关南慕名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葛道行医,以救生为本,对贫困之家,不取半文,另周济钱,时人呼之为神仙。
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农历初八)葛道长不幸因患脑溢血羽化,修成地仙,寿七十七岁。
笔者曾有五律记曰:
虚无生一气,大药自成丹。
鸡犬归黄道,仙人出紫坛。
三元坎离见,太乙乾坤观。
待缘寻方寸,留于青子餐。
另外笔者曾有专文述之,故不赘言了!







彭殿
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卒于公元1970年,享年八十一岁,是大同地区知名老中医之一。
彭殿字相辅,云州区罗庄村人。
幼年丧母后,入私塾八年学习经子史集,对中医学情有独钟,立志从医。
一十六岁,父亲去世,便只身投靠大同城内广济堂药铺当了小伙计。
因好学吃苦、得到坐堂老中医王虎的青睐,收为徒弟。期间,边学习医学,边随师父行医,不能饱读了医学经典论著并掌握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得到了师父一生的所享所得。
师父去世后,彭殿的医术和医德也渐渐被大同人认可,求医者络绎不绝,先后在广济堂、大德堂坐诊,后于1918年至1949于朋友合伙开办永成合并坐堂行医,此期间,彭殿先生已经名满云中大地了。
49年后,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大同市中医院工作,1965年退休归乡。
彭殿先生,一生注重养生,崇尚天人合一认为疾病的产生不外乎饥饱冷郁伤力过劳的原因,这也是他的一个口头禅,除常常嘱托病者注意外,而且自己一生注重保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
时常还抱恻隐之心,广行善事,对家乡的亲朋邻里更是有求必应,看病除不收诊金,还常常留吃留住,遇到难事总会解囊相助,就连祖上留下的田地家产也分文未取相继送人。
彭殿用行动诠释了一段一代名医泽被病患,名播乡里的美谈。





郭庭选
郭庭选(?-1970),出生医药世家,其祖父、叔叔都是名医,郭庭选从14岁开始就进入叔叔郭培烈的长承堂药铺拉药斗子,熟悉各种中草药,熟背汤头脉。
期间还师从大同另一位名医马衡枢,跟其学习医治疑难杂症。
由于勤学好问,又博采众家所长,几年后郭庭选在从医的行道上有了一定造诣。
凡遇叔叔外出行医,他也给病人望闻问切,而且总能药到病除。
叔叔病故后,虽然郭庭选年龄不大,但已能独立经营药铺生意,坐堂行医。
郭庭选秉承了祖上的行医原则,即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出诊从不在患者家中吃饭。
30岁时已成为享誉大同的名医,尤其擅长肝病和妇科。
东半城的病人及御东的病人看病抓药都到长承堂,药铺还经常有从河北、内蒙古慕名而来的患者。
有时候药铺门没开,求医者已排起了长队,郭庭选只能天不亮就开始坐堂接诊,行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郭庭选还亲自上山采药,了解药物的生长性能,以便临床用药时对药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期间不断搜集整理民间丹方、验方。
他很善于使用民间流传的偏方验方,对各种方按药性药理灵活运用,常能获得奇效。
1949年后,郭庭选的药店转为国有,自己听从安排进入大同中医院行医。
六十年代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坚持行医。
1970年郭庭选去世后,许多人掩面而泣。
郭庭选5个子女中有4人子承父业。
郭庭选告诉子女,行医不是一个发财的行当,如果想发财可以干其他的行业,但不可在诊治用药上动歪心思,行医品格也是做人的品格。
在他几位行医的后代子女中,都遵守着悬壶济世、正直做人的行医原则,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韩守辰
大同地区著名中医,生于1928年,卒于1999年,享年七十二岁。
韩老先生出生中医世家,曾祖韩志琦、祖父韩熙文都是民国治伤寒的名家。
韩老先生继承家学以治伤寒而名满塞上。
老先生幼年丧母,随祖父过活,耳濡目染,十几岁通背药性、方剂、脉诀。1945年,倭寇投降后,因家境况不济,从大同二中高二辍学,正式从祖父学医。
老先生学习刻苦,勤奋和悟性很受祖父褒奖,五年后便独自行医,因疗效好,被同道誉之为“小先生”。
后来又拜著名儿科中医霍九如为师,并虚心请教当时的大同名医马衡枢、王述虞等人,为后来一代名医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1964年调入大同中医院,后被任命为中医研究所副所长。
韩老先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文字功底更是十分了得,善古文、通诗词、对易经更是了如指掌,并写得一手好字。
曾先后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了《常见病中医验方选编》、《常见方剂诠解》等书。





注:部分为配图,敬请谅解
资料来源:部分家父编撰之《大同卫生志》
此为笔者零散首发于微头条的文章,一并整理之
张梦章(龙山大先生)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指导教练:n52psni5tf联系电话:139****59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赵丽颖和冯绍峰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

下一篇:历史人物之五帝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9 10:03 , Processed in 0.360976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