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丁有哪些故事?

2023-7-29 19:59| 发布者: ucg7ego77hrf39| 查看: 134| 评论: 0

张丁老师,家书收藏家、书信收藏和研究专家、中国家书研究第一人、“民间家书”抢救者。
话说2014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的人民大学博物馆里、正在举办一场名为“尺翰之美”的中国传统家书展,一封封家书装裱精致、排列有序,于无声无息之中记载着一段段历史和记忆,眼前的这位中年人、正是这些家书的收藏者张丁。你不仅能够看到这一封一封的书信那种人们交往的轨迹,你能在这个里面、你仿佛能听到这种古人、这种先辈他们的心跳声,能在家书展厅里面感受到,因为它比较安静嘛、博物馆比较安静,你能够远离社会的这种喧嚣,放松自己的心情、到展厅里面安安静静地和古人对话、和先辈对话,去追寻他们的足迹、去体验他们的情感,自己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这个展柜里面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展览最重要、最有名的、份量最重的一组家书,是谁写的呢、是陈独秀写给胡适和李大钊等近代很重要的人物的信,这几封书信它反映了当时在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创办过程中间 各个编委之间他们的一些思想的变化。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一千封家书,这是张丁从自己收藏的四万多封家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展览分为九个单元陈列。其中前六个单元是以年代为序,分成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明清家书、民国家书、五十年代家书、六七十年代家书、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书等,其中最早的一封家书、写于清乾隆年间,最晚的写于2009年,时间跨度达两百多年之久。清代以后我们有实物了,但是清代的家书一看就是毛笔字特别漂亮,都是一些非常有名的 李鸿章、张之洞,还有普通人的,竖写毛笔字都是非常规整的,笺纸也漂亮,用的信纸也漂亮。到民国呢、就更丰富了,民国开始也有一些钢笔字了,横写的也开始有了、但是毛笔字还是比较多,到五十年代呢、开始变成了很多都是横写的钢笔了,就是从外表上就开始有变化了、五六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就是更有特色了,很多信纸是印有毛主席语录、印有知青下乡的各种标志,信封上有印着雷锋、印着各种特定年代的特定标记、六七十年代的。到改革开放以后呢,就是更简化了,例如称呼这些东西都是钢笔字,毛笔字基本上非常少了。书信是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家书抵万金”的比喻、“写得家书空满纸”的伤感等等,在张丁的收藏中、像陈独秀写给胡适的这类名人书信,信笺考究,书法、文采一流,而在“尺翰之美”展厅中,展出的更多的是收集于民间的普通人家书。大量的普通人家书,看上去普通,却深藏着刻骨铭心的感人故事。北京一对夫妇,叫张焕光、陈素秋,一对老人捐赠的一千七百封情书,他捐赠家书的时候是在2006年,2006年的时候两位老人都在,自己到他家里面去拜访过,两位老人非常慷慨、非常大方、非常支持我们这个家书抢救事业,认为把这些家书放在自己家里、不如放在博物馆里更有作用,不如放在博物馆里面保存得更为长久。当然这个展柜里面、我们没有把这一千七百封情书全部展示出来,我们只展示了有个四五本、四五册、几十封,但是我们把他这个故事、把整个家书里个别的内容摘抄,把他们照片展示出来了,很多人在这个展柜前面都要驻足观看,都要被他们这种情书的这种力量所感动。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素秋、张焕光生活在广东新宁,那时候他们只有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感情就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在那个男女交往还很不开放的年代、陈素秋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自己喜欢的张焕光寄出了第一封情书。第一封书信是1941年9月8日,是陈素秋她当时是初三的一个女生、写给她的同学,当时两个人还不认识。高中毕业之后呢,陈素秋就和她父亲一起到了汕头,到了汕头去工作了、就是参加工作了,张焕光就到了广州、去也考了一个大学,这样分别在汕头和广州他们就两地分开了,这样互通书信就更加繁忙。在经历了十二年的爱情长跑之后,张焕光和陈素秋从青涩少年长大为风华正茂的青年。1953年,他们终成眷属在北京安家落户,时隔多年、他们的这些书信不仅作为爱情的见证,在人民大学博物馆得以展出、还引起了史学家们的注意。他这个情书呢,是写于1942年到1969年之间,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抗日战争到后来解放战争、到全国解放,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期间、整个社会生活一个反映,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这种见证,而且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反映,这个史料价值很大,引起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的很多关注。家书、家信,其实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表达,一般很少有人愿意把它拿出来公开展览,但是在张丁的“尺翰之美”家书展览中、像陈素秋夫妇这样 将家书无私捐赠出来的却是大有人生,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每当提起家书,张丁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其实张丁并不是历史学者、十年前他还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普通编导,就在那一年的12月10号、张丁第一次有了收集家书的念头。那天早上自己开车上班,上班路上一般习惯听个收音机,听到一个新闻、一条新闻,它播的是什么内容呢、说美国有一个年轻的历史工作者也是搞历史的一个学者,他发起了一个抢救美军战争家书的一个活动,他用了大约是好几年时间、和一个报纸合作、开专栏,然后征集到大约有五万封美军的战争家书,最后从几万封信里面选了二百封,他就出了一本书叫《美军战争家书》,这本书呢出版之后、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在纽约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时间排第一,所以这个就作为一个新闻介绍到咱们这儿来了,自己听到这个新闻以后、马上就受到触动,自己说这家书还有那么大的威力、美国人民那么喜欢家书,但是自己就想到我们也有家书,那么我们能不能也采取一种征集的办法、去仿照美国这个历史学者、也用征集的方式,把中国民间的家书去征集一下呢。家书曾是亲人间遥寄相思、沟通信息的唯一纽带,但随着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正因为如此、张丁认为将那些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家书收集起来、十分有必要,而且他因为工作、接触过很多的收藏家,深知藏宝于民间的道理,只有民间才有家书最大的库存,所以张丁便拟定出了一个征集民间家书的方案。初期呢,因为刚开始、可能考虑的不是特别细致,自己只是也想从民间和媒体合作进行征集,至于征集来以后呢、也要仿照美国学者的做法、首先要出一本书、精选这些家书、编成一本畅销的图书,然后扩大影响。有了想法,张丁便与几个朋友集资在玉渊潭附近的简易写字楼里租了两间房子,作为民间家书征集工作的办公室。筹备工作刚刚开始,张丁忙得不可开交,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调研和对外联系中,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张丁想法上的变化,家书命运的危机、让张丁有些恐慌,许多家书还来不及整理和收集、就随着老人的去世、而被送到了废品收购站或者是散落遗失,所以张丁改变了单纯做书的想法,他加快了抢救家书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权威部门、找到权威的有名的这些学者 发起倡议,所以我们就找像费孝通先生、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还有像罗哲文、像孙轶青,还有像白庚胜、苏叔阳先生,很有名的这些文化大家、国学大师,就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比较赞成这个想法,然后在我们这个倡议书上签名,以他们的名义来倡议大家把家书捐出来,参与这个抢救家书活动,有了倡议,但是我们还要有一个发起机构,我们要以哪个单位的名义征集呢、我们就找到了国家博物馆、找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五家单位的名义发起征集,这样就有权威性了。2005年4月10日,张丁的抢救家书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正式宣布面向全国征集家书,项目启动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很快张丁收到了第一封捐赠的家书。一位叫张海飞的先生寄来了一封,就一封信,这封信其实很平常,就是普通的信纸、是八九十年代那种普通的横格的信纸,字写得也很一般、就是很不漂亮的钢笔字、还有很多错别字,但是内容你读完以后、那可不一样了,那非常震撼人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张海飞父亲的一封信、写的是他第一次乘坐飞机、从北京回老家山西、对乘坐飞机的感受,整个在书信里描述了。在这封简单的家书中,张海飞还附加了一篇散文,对父亲坐飞机前前后后的经过做了说明。张海飞当时是在北京当兵,他父亲是在老家务农,务农通过改革开放以后、他自己也做点小生意、粮食也产的比较多,就慢慢生活好了,可以说是也富起来了。富起来以后呢、就带着一部分钱到北京看望儿子、儿媳妇,带着钱来的。带着钱来以后,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准备回老家,就跟儿子提出来了,跟儿子、儿媳妇提出来、就是我要坐飞机回去,但是你可知道那时候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坐飞机还不是一般人都能享受的,那时候还要写介绍信呢、他父亲再三坚持,你想办法一定要给我买机票、我要坐飞机回去,因为坐飞机是我一辈子的一个梦想,结果给他到部队开了介绍信、买到了票,他父亲就坐飞机、从北京飞到了太原。飞到太原以后,他下了飞机就给儿子打了一封电报、这电报就五个字,爸安全幸福到。这个幸福两个字含义就非常深刻了,但是他从太原、回到晋南农村老家以后、感觉到这个电报还意犹未尽、还不足以表达他坐飞机这种兴奋的这种感觉,他又用钢笔、掏出钢笔拿出信纸来,给儿子、儿媳妇写了这封信、这封家书,就把整个坐飞机的感受、在这封家书里边写出来了,这个内容就是反映了一个通过改革开放 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其实在活动刚开始,征集家书并不都像第一封家书来的那么顺利,张丁竭力从捐增者那里拿到家书原件、挖到故事,拿到当事人的图片,但是他发现、想要说服老百姓相信自己、并不容易,为此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解释。有一位自己记得、苏州的一位老太太,她就发了邮件,在邮件里给自己提了五个问题,就是你这些家书怎么用、你这些家书将来是怎么保管;另外你这个资金、征集的资金哪儿来,将来没钱了怎么办,又问你的主管部门是谁,她问得很细,为什么呢、因为她保存了上千封信,都是她和爱人之间、和家人之间这种通信,从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还有她出国 和儿子之间国内外之间的通信,她看得很重,本人又喜欢家书文化,但是她又觉得我们这个活动特别好,特别有意义、又想参与,自己看到这个邮件之后,自己就很认真地给她每一条解答,就像咱们考试做问答题一样、给她解释,非常认真地把邮件给她返回去。她接到邮件以后,打消了很多疑虑,最后她亲自坐火车从苏州到北京送过来,把这一千多封家书送过来,还有很多老照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丁收到的家书也日渐增多,第二年、家书的数量已经突破三万封,为了潜心于家书的收藏研究、张丁辞掉了原本待遇优厚的工作,可是随着收集的家书越来越多,所需要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还不到一年、家书项目启动资金所剩无几,甚至连租用办公地点都成了问题。到2006年下半年的时候,自己这个房租就不能按期交了,好在这个房东还是比较开明,允许我们拖久一些,自己记得就是拖欠拖欠、一直到2006年底、最长我们拖欠了八个月。在那段最窘迫的时光里,朋友的帮助、让张丁的家书事业得以延续,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张丁开始琢磨、能不能求得国家的帮助呢。把一个关于建立家书博物馆的一个方案就通过关系提交到人民大学,人民大学还非常不错,就是他们有关领导看到自己这个方案以后、还挺感兴趣。2009年,张丁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认可,四万多封家书移师人民大学博物馆。在优越条件的支持下,张丁抢救家书的项目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指导教练:翁玉先联系电话:186908217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巧用3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历史,积累写作素材

下一篇:杜甫高考落榜、白居易买不起房、李清照遭家暴……这场故事分享会干货满满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9 02:02 , Processed in 0.332482 second(s), 4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