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土地解决人民温饱,除了袁隆平,还有这两位科学家值得铭记

2021-10-3 18: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8| 评论: 0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几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曾经洒满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手捧金黄的麦穗,扑面而来泥土的湿气,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这样的生活充实且富足。
而让无数中国人吃饱饭的,不仅是袁隆平,还有无数科学家为此前赴后继,其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侯德榜和李庆逵,因为热爱,他们毅然回到祖国,从零开始,打开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世代务农的家庭,面朝黄土背朝天,迎来了一个可爱的男孩,爷爷黝黑的面庞带着笑,佝偻着脊背,带着满心期许,给孩子起名“侯德榜”,厚德载物,榜上有名。

侯德榜幼时极其聪慧,喜欢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父亲体弱,作为家里的男孩子,很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没有书读,他就经常躲在窗外蹭课听,作为“旁听生”,他学习的进度远远超过其他人,教书先生连连称奇,破格收下了这个小天才。



感念老师的照拂,侯德榜学习十分刻苦,趴在牛背上,踩在水车里,走在田埂边,爱书的他手不释卷,有“挂车攻读”的美名,繁重的农活也压不垮他读书的热情。

上天总是眷顾勤奋好学的人,在姑妈的资助下,侯德榜有幸走入了洋学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同于中式学堂的底蕴,洋学堂里教授了很多实验方法,侯德榜在这里接触到了化学,奇妙的分子世界牢牢吸引了他的眼球。
他沉醉在图书馆迷人的书香中,不知归处,盯着奇形怪状的玻璃试管,跃跃欲试,那段时间成了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岁月。



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赋,侯德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清华的留美学堂,几年后以十科满分的傲人成绩,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系。
侯氏制碱

读书的日子十分愉快,起初侯德榜选择化学系是因为兴趣使然,某次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他的想法。
当年国外的化工业发达,制碱技术相当纯熟,形成了资本垄断,随意抬高纯碱在中国的售卖价格,变相提高了物价水平,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纯碱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工业生产,小到糕点面食,人们只能咬牙买着金子一样贵的纯碱,生活苦不堪言。

意识到这一点,侯德榜萌生了自己制碱的念头。他创办了工厂,利用所学知识,着手开始制碱。

万事开头难,没有技术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侯德榜甩开膀子,充满干劲,带领工人们一头扎进了制碱研究中。
他时常席地而睡,像小时候读书那样,苦苦思索着解题思路,夜不能眠时,就翻阅资料度过漫漫长夜。



起初,他制作出的纯碱掺杂着红色物质,无法正常使用,工人们熬了无数个日夜,眼见如此,个个心灰意冷,侯德榜寻思着如何去除杂质,原料都是上乘的,他尝试改变配比,竟意外成功了,红色物质消失,纯色的碱浮现在大家眼前。

侯德榜毫无保留地将制碱技术公开,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打开了中国化学工业新局面,大大减轻了人们的经济压力。

时值国家农业发展的迅猛阶段,侯德榜的技术为农业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他创办了永利铵厂,开始生产化肥。好事多磨,受到战火波及,工厂的设备被偷运到了日本,侯德榜散尽家财,亲赴日本,要回了唯一的一台机器,而后又不顾年迈的身体,强打精神,带领工人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化肥自由,从化肥进口变成了出口国,提高了农业产量,粮食生产率成倍增长。



如今,侯德榜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传唱至今,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沿着他的足迹,延续着他的传奇。
三、土壤博士

成功的人生大抵是相似的,在侯氏制碱法名扬海外时,一批爱国学子受此影响,立志要走上同样的道路,为国争光,这其中就有李庆逵。
不同于侯徳榜的一贫如洗,白手起家,李庆逵算得上书香世家,父亲从商,爷爷辈却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外祖父是清朝举人,几位舅舅更是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幼年的李庆逵在充满了书香的环境中长大,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少年。



受到侯徳榜的影响,李庆逵毅然决然地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打算成为像侯徳榜一样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学毕业后,李庆逵满怀希望,他甚至幻想出自己做化工,开工厂的样子。可惜天不遂人愿,一封封简历带着他的希望而去,却最终石沉大海。

无数个日夜,他食不安寝,想破头也找不出原因,名牌大学毕业的敲门砖不起任何作用,他的自信心大受打击,整日闷在家中,已然失去毕业时的活力。
他的颓废,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辗转找到熟人,为李庆逵介绍了一份工作,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做研究员。



李庆逵思虑再三,忍痛放弃了理想,走进了研究室,开始了与土壤打交道的日子。

工作了一段时间,李庆逵才明白自己的狭隘,他原先以为这份工作沉闷、无聊,渐渐地有些懈怠,调查所所长翁文瀚看出了这一点,时常跑到实验室监督,督促着李庆逵学习。

日子久了,李庆逵慢慢从中发现了乐趣,土壤中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只要掌握好土壤的特性,因地制宜,农业产量会有质的飞跃。
意识到这一点,李庆逵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前途一片光明,不再执着于成为侯徳榜一样的人物,他有了新的目标。



在翁文瀚所长的带领下,李庆逵开始了土壤研究工作。他爱读书,当时国内的土壤研究技术刚刚起步,他便阅读国外的书籍,结合国内土壤特性,不断实验,不断总结,而后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土壤分析法》,这本书成了后来的土壤研究者必看的一本教科书。

李庆逵将学以致用发挥到极致,他走遍了中国大地,了解各地的土壤情况,分析土壤元素,指导农民合理种植,适当施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1944年,李庆逵赴美留学,攻读农学,毕业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成了正儿八经的“土壤博士”。



四、解决难题

干一行,爱一行。李庆逵在土壤研究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乐于奔走在山河大川,十分看重实地考察。

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简陋,交通不发达,李庆逵秉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出实验室,背着行囊,用脚步丈量土地。
寒来暑往,他攀过陡峭的山崖,走过泥泞的小路,淌过湍急的河流,困了席地而睡,牛棚也是不错的栖息之所,时常啃着又酸又硬的馒头,幻想嘴里正品尝着美味佳肴……行走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李庆逵以幽默的语言,记录在日记中,化苦难为动力,才是他解决难题的绝佳办法。



研究工作不仅困难,还充满了危险。野外勘测时,常常会遇到不知名的危险,曾有勘探员遭遇意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时遇到轰炸,研究室遭到破坏,李庆逵为了保护实验器材,常常冒着危险,返回实验室,将重要物品藏在怀中,因此保留了无数珍贵的数据。

面对妻子的抱怨,他揣着满怀的数据,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李庆逵胆大心细,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行走在土壤勘测的路上,在38岁那年,他担任了第4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扬名海外。



他走了与侯德榜不同的道路,却殊途同归,各自奋斗在喜欢的领域,为国家建设奉献了一生。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李庆逵从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三方面开展研究,对我国土壤中的各类元素含量以及如何施肥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一篇关于“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标题最吸引人眼球。
李庆逵的研究,解决了磷肥在南方土地的应用,科学指导农业种植,改善了南方土壤,让农作物有了更好的种植条件,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前辈的牺牲和奉献得来的,吾辈当自立自强,将爱国精神贯彻始终,为建设祖国尽一份心力。
指导教练:系统公众号联系电话:13999999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雷锋、王杰

下一篇:残障励志人物:霍金——天才出自勤奋,有志者事竟成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9 12:41 , Processed in 0.301667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