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稻田里的拓荒者”袁隆平:一生躬耕田野,只为禾下乘凉梦

2021-10-2 14: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8| 评论: 0

他位高权重但和蔼可亲,笑称自己只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他背着最重的担子,把最活泼轻松的一面留给我们。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让中国人不再饥饿,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福音。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一是杂交稻覆盖全球。他就是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袁老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损失。袁老的伟大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但谨以此文略述袁老的贡献,追忆永远的袁老!
大家知道袁老的水稻贡献,其实他走上水稻之路,也有故事。
袁老1930年出生在北京,祖籍在江西省九江市。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担任冯玉祥部上校秘书。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英语,也做过老师。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袁老的童年几乎是在逃难中度过的。



袁隆平(左)与母亲
北平、天津、江西、德安等等,足迹遍布各地。生活虽然动荡,但好在有父母的良好教育和教导。袁老兄弟五人,从小就受父母“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熏陶。袁老也是少年立志,以后一定要报效祖国、振兴民族。让这帮侵略者永远滚出中国大门
东奔西走带来不稳定,但也让袁老见识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广的知识。6岁的时候,袁老和母亲与到汉口的一个桃园游玩。满园郁郁葱葱的枝叶和粉嫩诱人的桃子映入眼帘,还有那扑鼻的桃香。这让第一次来农村的袁老新奇不已,这一切都太美好了!从那时候起,袁老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学!
1949年,袁老高中毕业,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部的大门。大学四年,袁老扎实地掌握了许多农业知识。毕业后被分配到湘西的一所中专农业学校教书。



大学时代的袁隆平
如果说袁老选择农学有一定偶然性的话,那他进入水稻研究领域就是必然了。
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进行,浮夸风消息遍地飞。作为一名农作物栽培的老师,看着报纸上“某某乡单季亩产稻谷已超3000斤”的报道,袁老觉得可笑又心痛。作为一个小小行家,深知这是弥天大谎,但也深知我们国家现在有很多人在遭受饥饿。哪天真能迎来水稻亩产超3000斤该多好呢!袁老一边想着一边叹气。心中研究水稻的小火苗已经开始燃烧了。
1960年新中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面临严重的饥荒问题。除了饿死的人就是快饿死的人!袁老看着同胞们的处境,同时作为植物学、遗传学的教师,心中深感惭愧,决定不能再无动于衷!于是袁老开始投身水稻研究。



这年7月,袁老在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性状独特的水稻,一穗多达230粒。要是其他水稻都能这样,那饥荒问题就可以大大缓解了啊!于是袁老把这株宝贝与另一品种授粉,第二年子一代水稻育出,证实了这株水稻就是天然杂交稻,这让袁老非常欣喜。
抛弃了当时流行的无性育种理论,开始做水稻有性杂交研究。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中专教师,但袁老一直关注着国内外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动态。事实上,有性杂交外国科学家早就做了,但是这么多年一直没做出来结果。
袁老“初生牛犊不怕虎”,万一呢!万一呢!万一成了,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啊!克服种种困难,袁老勇敢地走上了这条没人走的路!
在借用玉米、高粱的雄性不育性原理及相关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袁老进行了大胆假设,首创了“三系稻”研究方法。为了寻找后代中符合性状的那一株,连续几年,袁老在田间地头试验。



左手夹着标本夹,右手拿着放大镜。炎炎烈日中,在茫茫绿海里一垄垄,一行行,一颗颗的对水稻性状做观察和记录。希望看见那个超越文献记载的,史无前例的“梦想中的奇异稻”。
其实这是没有尽头的探索,国外科学家研究那么多年也没找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运气不好,做一辈子都没结果也说不准。看着晒得黝黑、身上都脱皮了的儿子,袁老的母亲多次劝说袁老放弃,实在太辛苦了。但是袁老心中这把火没灭啊,这个为国解决粮食问题的信念还在!就一直要坚持下去!
终于在勘察到第6400穗稻穗时,袁老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袁老又找了8500多穗之后,发现了五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经历千辛万苦,这还只是第一步。



收集到的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是试验的原始材料。运用孟德尔、摩尔根等遗传学理论,在反复研究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1966年2月28日,袁老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首次提出“通过进一步选育,可获得雄性不孕系、保持系及恢复系,用作水稻杂种优势育种的材料”,即杂交水稻育种“三系法”。
理论有了,下面就是实践了。袁老走上杂交水稻的第二步---生产试验。这一步,袁老团队走了七年。
他先是带领团队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但都没找到能使后代保持100%不育的品种。无数个夜里袁老伏案苦思,寻找问题的出路。同时袁老还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试验情况论文,让其他研究者都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少踩雷。



最后在1973年10月,袁老召开水稻科研会议,正式宣告我国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流传的,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陈旧观念,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
消息一出,震惊中外。国家也把水稻研究提上日程,拨款扶持程度甚至不亚于“两弹一星”研究。各地开始进行水稻种植,筛选最优品种。1976 年,三系杂交稻在全国推广已达 228 万亩。有钱了,袁老的试验做得更踏实了。但是有名了,袁老可开心不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贡献还不够!
1986年10月,在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袁老语出惊人,说自己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已经不适用了,要淘汰了!这会儿很多国家才刚刚尝到三系法的甜头呢,袁老走在世界的最前端!又一次突破自己!同时再次创新性地提出了“两系法”的培育思想。



这比三系更高级,更困难。这一步,袁老用了九年。
先后攻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遗传漂移的控制、原种提纯与生产、两系强优组合选配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平均产量比三系稻增产了5% ~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当然这没有结束,早就功成名就的袁老还奔跑在我国水稻研究的第一线,主动请缨“超级杂交水稻计划”。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片亩产超700公斤,2004年超800公斤、2012年超1026公斤、2018年超1203公斤。年年都是增加,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除了科学上的成就,袁老还是出了名的接地气,一直位高权重,但一直和蔼可亲。耿直又幽默,从来没把自己当过“大人物”。



记者问袁老多大了,袁老笑答“39.5公岁,我还是小弟弟”!记者说您今年八十三岁高寿啊,袁老立即纠正说自己是八十三岁青春。记者说您是伟大的科学家,袁老说自己是“尾巴大”,翘不起来,所以要低调做人。等等如此,每次采访都是非常的可爱。
实际上,这么多年,袁老的收入确实是“富甲一方”了。但你时刻看到他都是那几件衣服,没有豪车,更没有豪宅。因为袁老的收入都用来投入科研了。对于名和利,他早已置之身外。
这么多年,不是在去水稻田,就是在去水稻田的路上。年复年,日复日,在太阳下,在寒风中。伴着田间的虫子、蚂蟥,伴着头顶飞过的鸟儿。就算是90多岁了,袁老也坚持几乎每天都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水稻长势。



袁隆平先生
19年,袁老90大寿,他说当年的愿望是亩产1200公斤,作为我们祖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实现了。20年,他说作为生日愿望的亩产超3000斤,实现了。
他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说“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做行了”……这些他都实现了!
而只有一句没有实现。那是他19年的生日采访,他说他要“健康、愉快、超百岁”。但是袁老在百岁前离开了我们。



人间的粮食已经不愁了,天堂还急需救援,袁老先行一步去解救更多的灵魂。袁老走了,但他永在!作为后人,我们当常忆袁公。而袁老交给我们每个人手上的时代接力棒,我们更要拿稳,更当自强!


参考资料
周帙恒. 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生产作出杰出贡献[N]. 湖南日报,2021-04-20(005).

王庆峰.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N]. 南方日报,2021-01-13(A01).

李浩鸣,向鹏,陈雅忱.袁隆平与中国杂交水稻工程[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1(03):292-303.

李晏军. 袁隆平成功之路回眸[D].广西大学,2004.
指导教练:系统公众号联系电话:13999999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雷锋、王杰

下一篇:盘点娱乐圈那些最励志的明星们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7 13:01 , Processed in 0.328482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