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万资产,花4000万研究新能源车,后来怎样

2021-10-5 16: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8| 评论: 0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富有经商头脑的商人。有的商人与时俱进,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有的商人步步为营,不断钻研和经营自己的产业,积累下了偌大家产;有的敢为人先,把目光放在一些新奇的产业上,最终一夜暴富。
这些商人在赚了钱以后,大多数都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能够吃喝不愁,有个稳定的工作已经着实不容易了,而成为“万元户”更是当时大多数家庭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有个商人在赚取千万资产后,并没有贪于享乐,反而将所有赚到的钱都投资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这种精神不得不说很让人佩服。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叶文贵。



早期经历

叶文贵,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的一个商家世家当中。叶文贵的祖父叶王增是有名的银匠,早年经商就积累了不少财富,叶文贵的二伯更不得了,曾在上海开设过自行车厂,是当时上海出了名的大老板。
,相对优渥的家庭环境,让叶文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过得相当滋润。不知是源于家庭基因的遗传还是受到世代经商环境的影响,叶文贵在这个时期也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聪明才智。当时村里的大人和学校里的老师都对叶文贵赞不绝口。
叶文贵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曾研发出一个八管的收音机带到学校里去,电源接通以后,收音机里果真传出声音来,对当时一起在学校读书的同学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哪怕很多年过去了,当曾经的同学再次聊起叶文贵,都对他发明收音机这件事十分难忘。
20世界60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那一年,叶文贵刚刚19岁,他也做为知青插队生去往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像叶文贵一样安插在这里的知青一共有十几个,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都住在两米多高的茅草屋中,并且破破烂烂的。再加上东北冬天的天气十分寒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下,叶文贵等人不得不激发自身最大的潜能,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就在这个时候,叶文贵身上逐渐显露出了做为商人的天赋。因为叶文贵等人去的地方在矿区附近,每天都在进行着矿产的交易和矿石的挖掘。叶文贵从当地矿务局打探到,矿区使用的煤锹柄都是从外地购买而来的,当地并没有生产煤锹柄的工厂。于是,叶文贵就从其中嗅到了商机,觉得这将会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在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叶文贵当即联络了九个和他一起去插队的知青,并与生产队达成秘密协议,每个人每天向所在的生产队缴纳两块钱,从而换来自由的时间,不在干农活儿。他们一起办起了当地的第一家锹柄厂,其每天所生产的利润就高达800元钱。叶文贵也在办厂的第二年就将2米多高的茅草屋换成了4间大瓦房,成了当地的有钱人。对于叶文贵来说,这次的生意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当时与他合伙办厂的同伴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叶文贵将成为创业的风云人物。
创业阶段

在今天的金乡,叶文贵这个名字对于当地大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但在老一辈温州商人的耳中,叶文贵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文贵也早就结束了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插队生活。而此时的金乡在工业生产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口大约只有2万的小镇上,却有两千多个家庭工厂,大多都是在生产铝制铭牌和塑料制品等小商品,这些商品热销于全国。这一切都源于叶文贵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回到金乡的叶文贵深知,创业才是自己的出头路。于是,他召集了一部分亲友一起合伙办厂,不生产当时热销的产品,而是专门生产热销产品的原材料。这家工厂在叶文贵别具一格的商贸思想指引下,自然取得了成功。



据叶文贵的朋友回忆道,当时国家的各种材料是十分紧缺的,叶文贵就收购大量废品来进行回收加工。于是,相比于其它工厂,叶文贵所产生出的原材料更加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大家都到他那进货。
办厂后不久,叶文贵就收回了全部本金,并且随着工厂的薄利多销,还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笔钱也是叶文贵回到家乡后,创业赚到的第一笔钱。但随着工厂生意的火爆,有些急于求成的股东坐不住了,他们想要将赚到的钱用来消费点,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叶文贵还想将事业继续扩大,觉得他们的做法不行,会使得公司没有发展。为了这件事叶文贵也与当初所有的投资人讨论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的结果还是有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把赚到的钱分掉,用来盖房或是其他消费。
叶文贵要的是把事业做大,而其他股东要的是沉甸甸的现金,这种商业观念上的不合也导致了叶文贵和他们分道扬镳。叶文贵后来也说道:“他宁愿不赚钱,也不想跟目光短浅,心思狭隘的人一起共事。”
几个月后,叶文贵另起炉灶开设了一家PVC薄膜生产厂,与铝板加工厂类似,都是将回收过来的边角料进行加工处理,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常是以1000元一吨的价格收进来,然后经过加工再以2600元的价格卖出去,叶文贵生产的这种PVC薄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叶文贵本人回忆,PVC薄膜厂在销售最好的时候,需求方的人会拿一条又一条的烟贿赂他们的生产班长,来做一些私下的交易。



在当时,PVC薄膜厂一天能收获的纯利润高达2万多元,工人们也开玩笑的说道:机器印的不是PVC薄膜,更像是在印钞票。
造成叶文贵工厂生产的PVC薄膜能够如此行销的直接原因就是便宜,并且质量和性能与其他厂家生产的产品对比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叶文贵的工厂能够在当时那么强大的社会竞争力和国有企业的包围下笑到了最后。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叶文贵陆陆续续办了五个厂。那时温州的整体经商环境,也在叶文贵“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的创业名言下取得了蓬勃发展。那时的温州人都称赞叶文贵是“了不起的新型企业家”。
叶文贵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社会影响力,也在1984年被推选为金乡区的副区长。个体户当了官,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十分劲爆的新闻。
但是,叶文贵并不是自愿来当这个副区长的。地方上开会,叶文贵一般都不会参与,要不就是参与后听个一两句话就离场了。叶文贵自己也说,自己不是个当官的料。让个体企业家进入政府机构本来是当年温州市在用人体制方面的一个全国性创举,但随着三个月后叶文贵的悄然辞别而告终。
1986年,叶文贵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当日的报纸用了半个版面的篇幅来介绍了叶文贵的创业故事。“我们需要更多的叶文贵”的口号也一度在当时流传。后来,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后,叶文贵的金乡材料包装厂还发行了股票,成为了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企之一。



造车的新计划

叶文贵是当时国家新评选出的100位优秀企业家之一,但他没有前往领奖的打算,因为一个新的计划正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个计划也使得叶文贵本就精彩的人生越发的传奇。
那个时间段里,温州最著名的企业家叶文贵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叶文贵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了研究新能源轿车上。
关于研究新能源汽车这件事,叶文贵回忆道:就想自己搞个车子玩玩,按照当时的经济实力,市面上的任何高档车都买得起,而自己做出辆车来才更有意思;汽油车会有污染,而电动车没有污染。
在有了坚定不移的目标后,叶文贵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请了与汽车制造相关的专家来到温州,一同商讨电动轿车的研发细节,再租下了厂房并购买了大量造车所需的零件。一切准备就绪后,叶文贵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
叶文贵请了很多工程技术的人员天天在为电动轿车的模型画图。为了这些技术人员吃住方便以及用于汽车的研发,叶文贵又在温州租了八间房子。所以,叶文贵的电动车梦是从金乡开始的,但梦想实施地是在温州市。
三十多年前的温州,私企和私营经济已经十分成熟,大街小巷都有一种叫“菲亚特”出租车,这是一款源自于东欧的积压产品汽车,当时的温州商人就经常搭乘这种出租车,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们并不知道,曾轰动一时的叶文贵却“隐居”于闹市中,完成着听起来并不实际的梦想。



1989年2月的一天,叶文贵研发的第一款电动汽车正式行驶在了温州市的公路上,虽然外形十分简陋,但并没有行人察觉出它的与众不同。这电车从开始研发到上路,只花费了短短6个多月的时间,叶文贵将它命名为“叶丰零号车”。这款电动汽车的研发成功也把叶文贵高兴坏了,同时也给了叶文贵继续研发电动轿车的信心。
与此同时,世界上各大汽车厂商也在进行着电动汽车的研发,而续航差、寿命短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汽车专家。所以,各国的专家都想到了研发一种由电力和汽油混合发动的轿车。而远在中国温州的叶文贵也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叶文贵专门飞往美国,考察电动车技术,并于第二年就做出了第二代车的车模。相比于第一代,第二代车将在动力系统上展开一项领先于当时世界技术水平的突破。在寻找制造汽车所需的各种零件中,也带给了叶文贵不小的烦恼。毕竟,很多特殊的零件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无奈之下,叶文贵只好自己动手做出这些零件。
当时,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都曾到叶文贵的厂房,对他研发混合动力轿车进行过指导。这些人里,有的是叶文贵苦口婆心花重金请来的,也有的是听说叶文贵的事迹后慕名而来。但是,在那个年代进行自主造车无疑是件十分“烧钱”的事。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叶文贵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辆车不仅能依靠电力行驶,还能通过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放眼全世界,这辆车的出现可以说是举世无双,让很多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望尘莫及。在当时,这辆车也被评为国家级产品,是科研上的一个重大成果。



但在这个时候,严酷的现实将叶文贵从梦想的旅程里拉了回来,他没钱了。虽然,叶文贵的几个小工厂此时也在运转当中,但他手里已经拿不出多余的现金来继续维持电动汽车的研发了。
无奈之下,叶文贵只有变卖自己手中的产业,在当时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之时,从工厂到房产都被叶文贵一一甩卖了出去。其实,叶文贵有好几次获得别人投资的机会,但由于叶文贵对自己轿车某些理念上的坚持,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在随后的时间里,叶文贵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混合电动轿车,使其各种性能不断优化。但这种电动车始终不能做为商品进入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被当时的市场所需要,那个时候汽车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更别说电动轿车了,而且能买得起车的人只是少数。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如果要实现车的量产的话,起码得要好几亿的资金投入,而对当时已经捉衿见肘的叶文贵来说,这也是最为根本的现实问题。
1995年,叶文贵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捉衿见肘,又或是因为在造车梦上追逐了太久感到些许疲乏,终究还是停下了造车的脚步。这段时间花光了他前半生所积累的财富,也用尽了当初心头的热血,故事终有结局,叶文贵也带着遗憾谢幕了。
对于叶文贵的“电动轿车梦”,有媒体曾撰文说:他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脱离了实际情况,他把自己置身于唐吉坷德斗风车的处境中,失败是必然的。叶文贵的大多数朋友也认为,他的行为太疯狂,太超前了。但无论如何,叶文贵也是我国新能源轿车研发的第一人,并成功研制出了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



对于造车一事,叶文贵也在后来面对镜头时说道:千万资产对于研究车来说不算什么,很多人是站在做买卖的角度上,觉得我投资这么多就应该有投资回报。但这个事情不好比较,我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
确实,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付出与回报从来都不成正比,对于叶文贵来说,他已经做到了大部分自己想做的。
叶文贵的儿子受到父亲的熏陶,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现在早已毕业,继续延续着父亲叶文贵的电动轿车梦。他的儿子认为,科研和市场是两码事,科研成功不代表市场就会成功。
而后,在家过着十余年悠闲生活的叶文贵,突然接到各大汽车制造公司的邀请,希望他能共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技术,投入进新能源轿车的生产中来。可是当时的叶文贵已经年近花甲,面对新能源轿车的研发,他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017年,曾有着“温州第一能人”之称的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8岁。



叶文贵的努力和成就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中国也需要更多像叶文贵一样“敢为人先”的人。虽然,当时的市场不能提供给电动轿车适宜的生长环境,但在今天,电动轿车已然成为了“香饽饽”,受到世界各国汽车制造业的追捧。我们也应当学习叶文贵的精神,不能只贪图一时的享乐,而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认为有意义的事当中。要勇于跳出当前固定的圈子,对于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指导教练:系统公众号联系电话:13999999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格局到底是是什么?

下一篇:民房变民宿、数字智能化种植番茄……来看这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8 07:47 , Processed in 0.301763 second(s), 4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