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浅谈年轻教师的长大和培养

2022-2-3 13:56| 发布者: boyi1898| 查看: 235| 评论: 0





(在晋城一中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感谢马艳芝老师拍摄)








韩山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浅谈年轻教师的长大和培养






自2021年9月晋城市第二轮普通高中教研活动启动以来,我们市教科研中心分别在凤鸣中学、矿区中学、晋城二中、晋城一中和晋城三中等五所高中开展了教研活动。期间,我们还参加了晋城一中、陵川一中、崇实学校等学校的校级赛课活动。结合去年进行的第一轮普通高中教研活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陆陆续续听了两百多个老师的课,写了很多七本听课笔记,得到了一些收获。
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发现,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能马上解决的,也有的是需从长计议的。下面,我将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需从长计议的问题做一个梳理和思考,同时也对年轻教师的长大和培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不足和欠妥之处,还请大家海涵。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看我的文章,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需要声明四点:第一,我所谓的年轻教师多指教龄不到五年的青年老师,甚至是刚走上讲台几个月的新教师,但也不排除一些从教时间比较长但教学经验欠缺的老教师;第二,我所谓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集中表现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任教时间的延长而被解决。当然,也有少数问题可能涵盖了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是教师需要长期甚至一辈子都得思考和解决的;第三,在下面的段落中我会将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只是一种“理想型”上的比较,即青年教师确实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很多欠缺,而老教师确实是老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第四,我文章里面所谓的“学校”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校,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涵盖了所有的学校,不特指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切勿对号入座。第五,我寄希望于通过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思考——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式”这个路径为年轻教师的培养和长大探索一点经验,提一些有价值的建议。——题记
坦白地讲,我只有十余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不敢妄称自己为老教师。在很多教龄三四十年的老教师面前,我依旧属于年轻教师。然而,在成为教研员后,在短短的两三年间,我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听了许多年轻老师的课以及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后,这让我对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思考诸如“我原来是怎么讲的这节课?听了某某老师这节课后,我有了哪些特别深刻的感受?与之比较,我原来讲的怎么样?好还是差?如果现在让我讲的话,我应该怎么讲?能不能讲出人家这种效果?或者,怎么讲才能讲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常以自己为参照物,来衡量每个老师的课,从而在评课过程中给讲课教师挖掘一些亮点以及提出一些问题及可以改进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从“教书”到“育人”;从“上完一节课”到“上一节好课”再到“上好每一节课”;从只关注到课上的好不好,到思考好课为什么好、差课为什么差,进而去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理论,再与我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实践反复对照之后,得出“一节好课的标准来自于课堂”、“课堂既是理论的试验田,同时还是理论的子宫”这样的认识。不得不说,在教研员这个岗位上,短短的两三年,我迅速长大起来,对于课堂教学这个概念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坐在教室后面的经验多了,站在讲台上面的经验就少了。虽然我不是老教师,但我曾经也是一名年轻教师。与教研员这个岗位上的快速长大相比,当我回首自己站在讲台上当老师的日子时,我常常感到遗憾。因为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然而,悔之晚矣!一切都如飞逝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我会为自己感到遗憾?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这与我在从教初期因为不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内涵而走了很多弯路甚至是错路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没有跟着一位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去学习,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开展课堂教学,这亦是原因之一。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把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讲清楚就行了。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发现我们班的成绩比较差。一时间,我变得很焦虑。与别的老师交流后才知道,他们上课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讲得少,教辅上的内容讲得多,或者课本上密密麻麻地补充了很多教辅上的内容,特别是强调学生要背诵教辅上一些总结性的知识。后来,我也开始讲教辅,强调学生背知识,学生的成绩确实提升了。然而,课堂上,我和学生都变得不愉快了,感觉上课仿佛就是老师给学生“划重点”,强调这个可能考,那个也可能考。我又变得焦虑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既有效又有趣呢?我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依旧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但有别于之前把教辅上现成的知识总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死记硬背。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带着学生一起去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的落实,并强调记笔记的重要性。我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常给学生讲,“生物课只需要上课和上自习就完全能够学好,除了课本和练习册之外,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如果你搞“题海战术”,说明你的课堂学习效率有问题。你该思考的是怎么去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去做多少题。”不断尝试之下,我的课堂逐渐有趣起来,而且也不用担心考试中成绩会垫底的问题。再到后来,我对成绩也逐渐看淡了。我发现,对于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而言,相比于灌输和补充大量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最重要,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都有了,到了高三,学生学得一点都不累。高三的课堂上,上我的生物课,学生非但不感觉累,反而很轻松,越学越有劲,成绩也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快速上升。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都觉得上课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非常享受课堂上的愉快,特别是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学生总是能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和想法,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的愉快。这样,从第一次因成绩而焦虑到看淡成绩注重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我至少花了六年时间。也就是说,我走了六年的弯路,才觅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愉快。再往后,我就安于现状止步不前了,对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思考,当然,也就没有积累到什么经验。或者说,我虽然从事了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但真正的经验只有六年,后面的几年就是不断地重复了。美好的岁月是值得不断反刍的。当我反刍以往在讲台上的时光时,我常常被学生们的一些关于青春的美好所感动,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无知、无能和无为而悔恨不已。因为年轻,因为缺少指引我前进的灯塔,我在课堂教学上走了很多弯路,这让我的教师生涯留有很多遗憾。这让我认识到,倘若用穷途、歧途、迷途、坦途、旅途、前途来形容人生之路的话,如果年轻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指引,他们就会早早地走上“坦途”,不会或很少经历穷途的绝望、歧途的危险、迷途的无助,将人生中更多的精力分配在享受旅途的愉快以及对前途的开拓创新之上。这也当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了。在两年多的时间,我大概听了两三百节课。在听课中,我发现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眼里只有“书”,没有“人”,只有教辅,没有教材,多的是知识的灌输,少的是对学生的关心;二、年轻教师的课很多时候只是按部就班地讲完了,很少关注课应该怎么讲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讲;三、年轻教师的课多是“盲人摸象”和“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对教育教学的宏观认识以及现有成功经验系统性地学习和积累;四、年轻教师的课堂上,哗众取宠的多,问题解决的少;五、年轻教师多注重眼前的利益,在考试成绩、荣誉和证书上下功夫,想迅速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忽略职业的规划和目标的长期定位,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地研课、磨课、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六、多数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少年老成”,过早地进入了职业倦怠,缺少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活力。在对这些问题梳理和思考的过程中,我开始认识到,除去教师自身的一些个性的问题之外,有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例如,有的问题是“年轻”本身的问题,是所有教师走上教师岗位都必须面对、经历和解决的问题;但也有些问题是学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不到位,在年轻教师的培养上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培养机制,或者是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的。特别是,在“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上,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得到系统地培养和训练。其实,学校积极地组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寄希望于“以赛促教”,这本质上是一条非常好的培养年轻教师的路径。但问题是,年轻教师在赛课之前并没有得到诸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的编写、学情和重难点分析等一系列关于课堂教学的系统性的指导和培训,就匆匆忙忙地上了赛场。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是在低水平上的课堂教学上重复性地较量,比来比去也没比出个所以然来。其次,这样的比赛结果很容易引起老师们的争议,大家相互不服气。因为,老师们对于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或者说,对于什么是一节好课没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全凭主观经验去评价和意会,必定会出现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现象。甚至,大家将矛盾指向评委,认为评委也不懂,只会看个乐呵、瞧个热闹罢了。于是,有的年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是备学生,而是备评委或者说主要评委的喜好,从一开始就有了钻营的想法。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实在危害不浅。也许有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里面学习过相应的教材,况且还有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等一些线上的教育教学培训,年轻教师足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确实是这样。但我依旧认为,以上的学习和培训都是通识类的,具体到某个学校学生的学情上,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学校组织的针对自己学校学生开展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只讲输出不讲输入”的赛课想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课教师有多大的自觉性和多高的主动性。倘若年轻教师平时爱学习、勤思考、重反思的话,或许会在赛课中获得一些长大。但总体来看,这种对自己要求严格、想做到精益求精的老师实在太少了。大部分老师甚至在课后都不会认真撰写课后反思,更别说学习提高了。除此之外,学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多停留在课堂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一味地强调年轻教师要付出和努力,却没有指出付出和努力的具体的可参考的路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把课堂管好了,把班级管好了,学生的成绩就能好。所以,学校里的很多名师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看班看得勤、管学生管得紧、查作业查得比较严。然而,多数名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未必有多高的造诣,也因此才有了“某某老师课讲得不怎么样,但管班管得好”之类的说法。我认为,这种只强调“管”的经验分享,而忽视“教”的系统训练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我看来,“管”得好,只能保住学生的底线,保证学生在高中三年一如既往地学习,使其不至于因为疏于被管理而荒废了学业,而“教”得好,才有可能使学生因为潜力得到开发、兴趣得到点燃,认识得到进步从而突破自己的上限,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句话说得好,努力可以让你变得优秀,但不能让你变得卓越。自我管理固然很重要,但兴趣和热爱才会让一个人产生质的飞跃。但问题是,怎么才会让年轻老师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进而深深地热爱上课堂教学呢?也有的时候,一些年轻教师除了承担自身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兼职地干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学习、思考和研究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不反对给年轻教师额外分配一些工作,但我反对那些不把年轻教师当做学校明天的未来,而是把年轻人当做学校今天的苦力的“培养行为”。以上文字当时我对于年轻教师培养的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下面,针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在培养年轻教师上的一些不足,我且浅薄地谈一谈在年轻教师的自我长大和学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上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或许,年轻教师快速长大起来,走上所谓的“坦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从“眼中有书”到“心中有人”听课中,我发现,相比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龄不到五年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堂更趋于“传统”。这里的“传统”是指,年轻教师的课堂多呈现一种“满堂灌”的姿态。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分析认为可能是由这么几个因素导致的:1. 年轻教师对于知识掌握得不够有道是,人越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知识性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相关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到位。其次,“秀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还意味着可以学生展示自己的“博闻强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崇拜”。诚然,刚走出大学校门,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年轻教师都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这些优势只局限于大学教材上的内容。如果落到中学的教材上,年轻教师很快就有一种“空有一身功夫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为,在中学的一节课里,我们给学生讲得其实很少、也很浅,很多时候就是讲一个或两个大概念,而这一个或两个大概念,放在大学教材里面,或许就是一、两章的内容,有的甚至是一本书。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讲?此外,中学的教材几乎涵盖了某个学科的所有内容,刚毕业的大学生再好学,也不可能修完和修好一门学科里面所有的专业。我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记得刚上讲台的时候,很自信地拿着课本讲知识,大讲特讲,讲完了才发现自己即兴拓展和延伸的很多知识与手头教材里面的观点不一致。后来,我发现,不是说大学教材不严谨,但相比于中学教材而言,大学教材里有很多结论是趋于前沿的,有的还是研究性质的,尚未成为定论。中学教材里面的知识多是盖棺定论的,绝对不会或很少出现表述不准确、观点不统一、逻辑不严密的现象。所以,我奉劝各位年轻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积极地向老教师请教,一定要注意所讲知识的是否准确,又是否严谨。千万不能在讲台上大讲特讲,秀知识,这样讲,难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或知识上的漏洞。2. 年轻教师善于把知识“讲满”、“讲完”听课中,我发现,年轻老师在课堂上把知识讲的满满当当的,没有或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提问和交流的时间。老师们可能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我不讲满了,不讲完了,我就不放心。其实,我们不需要把知识“讲满”,而是需要把知识“讲透”。这里的“讲透”不是说我们老师对某个知识的理解有问题,而是说,我们需要学会怎么把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性的概念、定论等浅显易懂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领悟相关知识的精髓和本质。或者说,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掌握了相关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另一个方面是,教师要学会怎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我们所教的学生。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识,是关于有效沟通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大学的教材里所没有的,非得躬身实践不能获得真知。其次,我们也不需要在一节课里,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内容)“讲完”。在听课中,我发现,年轻老师的课堂总是紧紧张张的。有的年轻老师从一开始就讲,讲到下课都没有达成知识性目标,而且在讲课过程中语速特别快,语言啰嗦且含糊其辞。也有的年轻老师,按理说课讲得也不错,但只讲了一半的好课。这些老师把课本上涉及到的栏目和内容都想讲完,但讲了一半发现根本不可能讲完,于是就开始紧张起来,越讲越乱,越讲越不知道在讲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之所以年轻教师会出现想把课“讲完”的情况,是因为,老师们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区分开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说,老师们对于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想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换句话说,年轻老师对于课本上哪些知识不用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必须讲学生才能掌握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出现了“要讲都讲”的现象。3. 年轻教师多关注“讲”不关注“学”新课程理念里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年轻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有待提高。课堂上,老师们“大讲特讲”“要讲都讲”的现象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表现只关心自己讲得怎么样,而不关心学生学的怎么样。他们的认识似乎是这样的,只要我讲了,你就应该学了,只要我讲清楚了,你就应该学明白了。不得不说,这种认识从根本上讲是简单粗暴毫无道理可言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学情。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学生的认知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从学生的课外学习到他们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老师们都应该去了解和关注。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衔接性和精准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有很大收获,在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上同样能有收获。也就是说,年轻老师们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要尽快从“教书”转到“育人”上来,不仅做到要“目中有书”,更要做到“心中有人”。站在培养人的角度,我们还得从“知识本位”转到“素养本位”上来,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关注到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的培养,注重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让“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真实地有效地在课堂上发生。二、从“盲目地教”到“科学地教”上文中,我着重谈到年轻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主要从讲知识的角度来分析年轻老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教法,但谈的很。下面,我将从“教”的角度着重来分析一下年轻老师“不会教”或“盲目地教”的问题。通过观课,我发现,很多年轻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顺溜,却常常教得不精彩。那么,讲和教有什么区别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讲”侧重于教师的输出和自身素质的展示;而“教”同样是教师的行为,但更侧重于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学的情况。二者之间判断的依据是不一样的。教师招聘和职称晋升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看老师“讲”的怎么样,而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分析会上,我们看的则是老师“教”的怎么样。由此,我认为,教师会不会“讲”很重要,但相比于“讲”,教师会不会“教”则更重要。这就好比是说,能说会道很重要,但还得看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对听者有没有启发,是不是能让听者感到“醍醐灌顶”,从而发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倘若一个人只会说,却说得不着边际的话,就难免有油嘴滑舌之嫌,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太受人待见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课堂教学不止于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教师还得注意自己怎么讲学生才能很快听明白,有没有利用表情管理和身体语言,有没有给学生进行教学示范,有没有规范地进行演示实验等,这些内容就属于“教”的范畴了。下面,我想从“教”和“学”两个维度来谈一谈,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从“不会教”、“盲目地教”转到“会教”而且会“科学地教”。其实,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教”,还要在“教”中学会引导学生“科学地学”。1. 领会学科中的学科价值和科学内涵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年轻老师虽然讲了一节课,但纵观整节课,却看不出一丁点的学科特色,也体现不出学科价值。比方说,本来应该是一节历史课,经过老师处理之后,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节语文课;又或者,本来是一节政治课,老师却讲成了历史课等。有的人或许感到可笑,认为真的会发生这种滑稽的事吗?如实地讲,真不是我臆想揣测,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真的存在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作为学科教师,年轻教师一定要在执教初期就应该认识到所教学科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不仅如此,我还认为,不仅仅是数理化等学科教师要关注学科中的科学内涵,其他学科教师同样要关注自身学科里的科学内涵。因为,某一学科从它诞生之时,就含有了“科学”。实际上,这门学科独立出来的理由本质上就是一种科学的解释,而分门别类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行为。以艺术和科学为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艺术和科学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不可分割的。尽管科学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世界的“真”,而艺术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追求世界的“美”,但科学中不能没有感性,而艺术中同样不能理性思维。例如,生物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看到了细胞中的“美”,而美术家在表现“美”的时候一定用到了光线里的“真”。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自身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科学内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服务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相应学科的学科素养,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以生物学科为例,假如学生学了“稳态与平衡”相关的知识,却依旧在感冒发烧的时候用厚厚的棉被捂住自己让自己发汗,而不认为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行为。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掌握“稳态与平衡”里的相关概念,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生命观念就是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2.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从培养人角度出发,正确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教什么。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反过来,教师的“教”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因为,教师教的怎么样决定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或者说,教师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教”,也才会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学”。首先,我们应该需要明白的是,科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众多方式中相对客观、公正、合理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科学的都是绝对正确的。以AB两个事件为例,“科学的”不是我们认为的“A事件发生了,B事件就一定会发生”,而是“A事件发生了,B事件可能会发生”,只不过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科学地教”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可能学得更有效率,但又不是绝对的。其次,科学的认知方式大概有这么三个要素:一是事实,二是逻辑,三是反思。“事实”意味着,科学的结论一定是建立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之上;“逻辑”则是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思”就是不断地到实践中去验证,看结论是否真的可靠。由此可知,教师要“科学地教”,首先就得知道什么是“科学地学”。意思是说,教师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这之后,教师才能有计划地在课堂上“科学地教”。这里面,“教”又有两层意思,以教教材为例的话,一层意思是教师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另一层意思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教材。反过来,教师又可以通过学生学得怎么样,来检测自己是否进行了“科学地教”,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就这样,以学促教(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教的水平),以教促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去学习),这才是古人所谓的“教学相长”的本意。而不是说,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长大,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的长大,尽管这个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的。3. 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逻辑目前来讲,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唯一的依据,同时也是教材编写和试题命制的唯一依据。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要求、质量标准、素养水平,实施建议等版块,年轻教师尤其要认真学习和仔细揣摩。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此外,我们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使用教辅而弃用教材。要知道,教材的编写也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展开的。同时,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多想编者为什么要这样编?这样编的意图何在,有怎么样的道理?还有,哪些栏目是必须讲重点的,哪些栏目是可以补充讲的甚至可以忽略不用讲的,哪些探究活动是必须开展的,哪些是可以选择开展的……即便是为了应对考试,我们也要深入阅读和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分析高考真题,把握高考的出题方向,千万不能被教辅牵着鼻子走。教辅的编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商业行为。满足于把教辅上的题都教会了就觉得学生学好了,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且不说教辅上错题百出,有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和漏洞,就是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上,也只是对已有题型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多纠缠于一些知识的细枝末节,没有突破和创新,体现不出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4.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学期的开始,教研组都要制定教学计划。一节课前,教师都要编写教学设计。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编写教学设计,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计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听课中,我发现年轻老师们对于课时的安排没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即便是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也没有按计划去完成,而是按部就班地讲,讲到哪算哪。眼看考试就要到了,才匆匆忙忙地去补课,导致一些章节的教学落不到实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或者说,问题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们不会制定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当成一种摆设,不清楚教学目标到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没有注意到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法的确定;(2)整体与局部、章与节之间的关系;(3)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4)整节课的结构是否紧凑,各环节之间有没有内在逻辑;(5)应不应该设置小组活动,怎么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6)怎么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7)除了教师自拟的问题之外,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想问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8)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等。第三,教学设计上写得挺好,却没有按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主要表现在有探究任务却没有小组活动,有学生实验却没有开展实验等。第四,课件用得多,黑板用得少,不会设计板书。第五,不善于进行教学反思。讲了一节课或听了一节课,感觉这节课讲得好,但说不出为什么好,感觉讲得不好,又不知道不好在哪里。有的时候,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到写的时候却又因理不清彼此的关系而无法下笔。这些问题集中反应出,年轻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一节课时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周密的安排,缺少一些设计上的科学性和执行上的可行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年轻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去研究老教师的课,或者到网络上去看优质课和精品课,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精华,取长补短为自己所用。三、从“一时兴奋”到“终身热爱”理论上讲,相比于老教师,年轻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但在真实的课堂上,我观察到的却是,年轻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忐忑不安”“谨小慎微”“少年老成”“老气横秋”等姿态。“忐忑不安”“谨小慎微”等或许与教室后面有人听课有关,说明年轻教师心理素质不过硬、经验不足、讲课时容易紧张;而“少年老成”“老气横秋”等则不是一句“经验不足”就可以解释的,这反应出有的年轻老师过早地进入了职业倦怠期。诚然,职业倦怠在教师队伍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现象,但过早地体现在年轻教师的身上依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听课、评课中,我注意到有的年轻老师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兴趣、热情和进步的愿望,没有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公开课能不讲就不讲、必须讲那就应付着讲,讲完了也就完事了不考虑讲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完善和改进……课堂上,看不到年轻教师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一片萧索和死寂。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多,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很多,无须我赘述什么。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年轻教师没有积极性,是源于学校没有给年轻教师创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积极的长大空间。有个年轻老师曾同我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她说,刚参加工作的那会,第一次参加教研组的活动时,心里是满怀期待的,认为将在教研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然而,她看到的却是,教研活动中,除了些许的工作安排之外,大家都是在拉家常、说闲话,根本没有教学上的探讨和交流。她感到非常失望,从此以后参加集体教研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去了也只是为了签个到打个卡。这让我认识到,在学校中因为有考试成绩的压力,老师们的教学可以说是认真负责的。但对于教研,老师们的认识确实是不到位的。一方面,很多老师不知道教研是干什么,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们普遍认为,教研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研究一下课本上某个知识点、某句话怎么理解。又或者是,某道题出的对不对、答案严谨不严谨、该怎么给学生解释等。除非是到了讲公开课的时候,平时的话,老师们都是各上各的课,各赶各的进度,没有将思想统一到研课、磨课,通过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来。另一方面,即便是开展了相应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又不清楚教研活动到底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老师们的认识中,有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还不如看住学生多做几道题、多背一些知识点。尽管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的成绩并不一定有什么用,但给老师们的感觉却是很实在很有安全感,认为这是看得见的效果和实惠。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到,年轻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倦怠的,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后,才变得倦怠和消极起来。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中的倦怠问题时,认为导致工人发生职业倦怠或劳动倦怠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导致人本身被异化,丢掉了人作为人的自由。“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重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其思想的伟大。马克思关于职业倦怠里异化劳动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尽管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们同样会遇到职业倦怠问题。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缘由。那就是,在教学或者教研活动中,教师非但不是活动的主人,却沦为活动的苦力,从教不是为了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而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由此可见,从刚开始站上讲台的“一时兴奋”到坚定不移地站在讲台上的“终身热爱”,年轻老师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解决的路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想方设法让年轻教师感受到职业的的荣誉感以增强内部驱动力,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教环境和氛围,尽力减少年轻老师的工作负担(防止劳动异化),让年轻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忧着下一次的考试和排名。综上所述,我认为,年轻教师关乎着学校的未来。一个学校将来发展的好不好,首先得看这个学校年轻老师培养的好不好,其次才看这个学校年轻老师的数量多不多。而年轻教师想要迅速地长大起来,迅速成为课堂教学领域的骨干和名师,势必要做到三个转变,即:从“眼中有书”到“心中有人”,从“盲目地教”到“科学地教”,从“一时兴奋”到“终身热爱”。只有这样,年轻老师们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过程科学、不辱使命。也只有这样,年轻教师的劳动才算得上是自由自主的活动,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劳动”,才真正体现出人类的本性,而不会过早地进入倦怠状态,产生消极的心理和行为。







2022.01.14










-----More----- 韩山,教师,教研员,写作爱好者,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
指导教练:豁亮联系电话:176084518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个人长大 |5000字长大经历深度分享稿

下一篇:六个学霸的长大干货,总有一款适合您家孩子,做学霸父母指日可待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4-26 09:07 , Processed in 0.379113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