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平凡英雄出巴蜀 思德精神耀中华‖袁斌

2023-7-29 14:54| 发布者: rnzzvs626h| 查看: 105| 评论: 0



平凡英雄出巴蜀 思德精神耀中华

——川陕苏区走出的普通战士铸造了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

袁 斌

张思德精神系中央宣传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伟大精神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川是张思德的家乡,张思德出生地四川仪陇是川陕苏区的重要区域,他正是在这里参加红军走上革命征程,后随红四方面军经历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延安,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时期,为执行烧炭任务而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为张思德开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高度赞扬张思德为人民利益的牺牲“重于泰山”。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思想写进党章,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精神的本质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从一名贫苦农民青年到普通士兵到践行共产党人宗旨的灵魂人物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宗旨,其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更被凝练成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张思德精神。张思德精神的凝结不仅是张思德同志牺牲时的那一刻产生形成的,而是贯穿于他的艰苦长大、参加革命、战斗与生产生活等人生历程中,体现在他饱受苦难迎接革命的抗争、勇于善战舍生忘死的战斗、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行动、危急时刻舍己救人的牺牲中,正是这样一位共产主义战士身上具备的特质品行,使得他一生的经历让人们由衷觉得可亲可敬可爱,他的光荣牺牲既让人们感到悲痛惋惜而又无比崇敬。从川陕苏区到延安革命圣地,他的人生革命历程书写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长大蝶变与升华,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贫苦青年心向革命,川陕苏区孕育涵养张思德精神

巴蜀大地孕育和影响了少年张思德。川陕苏区地跨川陕两省,其主要区域在当时四川省的达川、巴中、南充、广元、万县和陕西汉中地区,可见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巴蜀地域。巴蜀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自秦汉以后,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加强凝聚和集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人民有着重整体、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千年农耕生活让巴蜀人民养成勤勉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及不尚空谈、注重实效的价值取向;“移秦民万家”“湖广填四川”等移民活动促成巴蜀文化倡导和合、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特点,养成互助利人、厚德重义的巴蜀传统;巴山蜀水的人民还具备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猛精进的豪情与气概,有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1915年4月2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张思德,取名“谷娃子”。这时的四川人民处于军阀割据、战乱频发的水深火热之中。1913年至193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的军阀混战就有470余次,各军阀在防区内委任官吏,横征暴敛,荼毒人民。沉重的税收和高利贷剥削,以及拉丁拉夫和土匪残害,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漂泊异乡。张思德出生仅7个月,他的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早逝,一家遭受地主欺凌,吃苦挨饿,张思德得到叔父母的收养和穷苦乡邻的同情施舍,在“吃百家奶穿千家衣”中长大。他很小就随养母刘光友挖野菜充饥,12岁就随父辈烧炭卖钱,即便自力更生却依然要被地主土豪迫害驱赶,和生父流落异地当起“巴山背二哥”,靠打短工度日。苦难岁月经历,使他明白“天下穷人才是一家人”,善良的亲友帮扶与地主土豪的蛮横压迫形成鲜明对比,在他幼小心灵里种下了立志报恩、向往解放、谋求翻身的强烈意志。巴蜀文化传统及人民立身处世品格也深刻影响着他,使他养成吃苦耐劳、踏实做事、先人后己、忍辱负重而又敢于抗争的性情品格,促成他抱着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朴素理想参加到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中。

川陕苏区的革命洪流激励着青年张思德。1927年,川东北和陕南都分别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斗争。1929年6月,旷继勋率领4000余名官兵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转战川东。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1.4万余人翻越大巴山天险,揭开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解放通南巴后,又于1933年5月彻底打垮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威逼仪陇县城,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时,张思德家乡的穷苦人民正盼望着来个大救星解救穷人出苦海,他的生父张行品当“巴山背二哥”常在外行走,听说一支叫红军的队伍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专门帮助穷人翻身做主人,打土豪分田地,解放了通江、巴中的穷人。他返回家乡把这消息告诉亲友乡邻,听说穷人有出头之日了,人们无不满心欢喜,张思德心里暗暗盼望红军早日到来。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营渠战役取得胜利,在立山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领导人。张思德盼望的红军终于来到家乡,消息传到六合场,人们奔走相告,张思德激情澎湃,他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到立山迎接红军去!”他步行30多里山路到立山场迎接红军队伍。1933年10月4日,张思德从立山场接来了由连长陆祯祥带领的红军队伍。红军到六合场后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组建赤卫队、少先队。张思德被推选当上少先队长,与少先队员一起担负起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监视坏人的任务,机智勇敢地生擒了夜间逃跑和乔装躲避的恶霸地主。

加入红军踏上革命征程战斗显英勇。在面对刘湘发动“六路合围”时,红军决定扩红。少先队长张思德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红军,并被批准。加入红军的张思德认真学习革命知识,遇事肯动脑筋,肯想办法,吃苦耐劳,深受组织信任重用。1934年春,组织把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作为机要交通员的张思德,任务是将要求地下党配合红四方面军攻打褒城、勉县的作战计划送到陕西汉中,并取回汉中地下党的一份情报。他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敌人戒严严查,藏身于一家旅馆的排水沟里,半夜时才从排水沟里爬行出城,最终成功完成任务,受到立功嘉奖。张思德作战英勇顽强,1934年的夏天,在反“六路围攻”中,他所在的红九军作为第一梯队担任突破任务,他在战斗中负了伤,却带伤杀入敌阵,一次性缴获敌人两挺机关枪,端着机关枪忍着伤痛押着几个溃逃的白匪军归队。

在旺苍县的后方医院养伤时,张思德遇上正在这里养伤的军级干部陈松海政委。陈松海来到张思德身边,安慰他,和他讲革命的道理,每一个参加红军闹革命的人都有仇有恨,这是大家的仇,是我们这个阶级的仇与恨,只有把反动阶级全部推翻、打倒,穷人才能有好日子过。这更加坚定了张思德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斗争意志。

陈松海政委伤愈归队后,恰逢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需要选拔一批优秀战士做警卫工作,陈政委推荐张思德,其原因是“张思德出身贫苦,爱憎分明,对革命对同志有火一般的热情”。1935年3月,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告别川陕苏区,踏上漫漫长征路。行军转战中,他常常冲锋在前,关心同志,帮助部队和许多战友渡过难关。西渡嘉陵江时,他见指挥员为渡江发愁,就提出游过江找船的办法,并星夜潜水渡江夺取两只小船,为大部队西进打开通路;在岷江边,他拼命搭救一名遭敌人追击的红军战士,最后双双脱险。

川陕苏区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让张思德在思想上、心灵上都受到极大震撼,他从最初的单纯地反抗压迫、扶危济困的青年,逐渐长大为一名敢于斗争、甘于奉献,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和幸福的红军战士。

二、历经长征艰难岁月锻造,延安铸就张思德精神

长征途中受朱德勉励,身先士卒尝百草。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阿坝懋功会师,两个方面军混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过草地。途中,张思德在找班长张显扬时遇到红军总司令朱德,两位仪陇人相遇,朱总司令表扬他作战“很勇敢,真是好样的”并鼓励“小老乡,好好干,要多为家乡人民争光!”张思德得到总司令鼓励,深受感动和鼓舞,因表现突出,不久后就当上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有了更多和总司令接触的机会。在过草地时粮食奇缺,战士们为战胜饥饿只有采摘野菜充饥。草地上毒草丛生,一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代价,为此,部队发出“尝百草”号召。张思德从小采野菜具有一定识别经验,有一次战友发现了一种像水萝卜的植物,正要往嘴里送,他一把抢过植物,放在嘴里细嚼,没想到片刻时间就呕吐头晕,“野草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话没说完就失去知觉,险失去性命,但让战友们免遭一劫。在草地过噶曲河时,张思德把自己的绑腿和衣服撕成布条,拧成粗绳子,将20多位女战士一一拉过河。在长征途中他还经常牺牲自己休息时间,为战友打草鞋直到凌晨才休息,几乎全连战士都穿上了张思德打的草鞋。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张思德表现出勇于担当、生死无畏、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他的出色表现获得朱总司令认可,红军到达延安后,被朱德推荐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

“荣校”休养期间光荣入党。张思德由于在行军和战斗中负伤3次没有条件治疗好,到陕北后枪伤复发,被组织安排到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学习疗养。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实际上是伤病员养伤治病、休息学习的场所。张思德觉得自己的这点伤和长眠雪山草地的战友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便千方百计找事做、找活干,扫院子、做病号饭,伺候帮助伤残战友上厕所、打水、洗脸、喂饭、洗衣,以至于不少人都把他当成护理员。经过在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的理论学习,张思德明白了自己走的原来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为全民族的解放而斗争的宽阔道路,想通了参加革命不只是报答养母被打伤、父亲被杀死、妹妹被迫害致死的个人仇恨,还必须要为整个穷苦大众、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觉得自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心胸一下子开阔了,于是他向党提交入党申请,于1937年10月被批准入党。

任劳任怨吃苦不言累。“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他坚持干啥就要干好的工作信条,全力以赴,奋勇争先。1940年春,张思德从警卫连调到中央警卫营当通信班班长,他经常靠自己的“飞毛腿”抢到任务。为使送的信不被淋湿,他和战友们还想出了用猪尿包带雨布、葫芦装信等办法,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送信任务。1940年7月,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产自救运动中,张思德奉命带领一个班在土黄沟烧炭。他带领战友选树、选址、挖窑、点火、看火候、闭窑,重活累活干在先,精心帮助战友总结烧炭经验,这一年共烧炭5万斤,超量完成任务2万斤。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张思德带着警卫班来到南泥湾加入大生产的洪流;不久,张思德这双扛锄头、握大枪的手又摇起了纺车。只要是革命工作,只要是关乎人民利益的事,张思德绝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奔向哪里,并用团结同志、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精益求精的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听安排不计较个人名利。张思德参加队伍早,战功显著,但他从不显摆资格、为名图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干通信、烧炭、开荒、纺线、警卫工作,从不拈轻怕重,更没有因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而骄傲自满。延安实行“精兵简政”,由于部队的合并整编,组织上安排他从班长转为战士,他服从安排,由班长回到普通士兵的行业。他没有任何怨言,他讲到“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还是革命的需要”,一如既往地朴实率真、淡定从容,依然抢着做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淡泊名利、服从组织安排的高风亮节。

当警卫忠诚守护领袖毛主席。张思德是被朱德推荐到中央警卫营做警卫工作的。1943年4月的一天早上,警卫营决定调他到枣园毛主席的内卫班当警卫员。在为毛主席站岗的日子里,他把对领袖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全部倾注到工作中,无论夜色深沉、风吹雨打,还是天寒地冻、雪紧路滑,他都精神抖擞、一丝不苟。在这里,他为了毛主席在工作和休息时不被打扰,和战友们发明用绳子连接外屋警卫的铃铛传递信号。他悉心细致、无微不至地为中央领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表扬。毛主席曾送给他一双军用鞋,他一直舍不得穿,却常捧在手上看看,把他当作毛主席和党组织对他的鞭策鼓舞,以此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他对党中央、对毛主席的忠诚守护,充分体现出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可靠。

生死危急关头舍己救人。1944年秋,张思德又接受带队到安塞县石峡峪烧炭任务,他一如既往地和战友们一起艰苦奋战,带头选址、挖窑。9月5日,在清理窑壁时,窑顶禁不住雨水侵蚀突然垮塌,紧急关头他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洞,自己被埋在窑里。他在生死危急关头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

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毛泽东同志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心情沉痛,提出要为张思德开追悼会。在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亲笔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发表了《为人民服务》演讲,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的牺牲“重于泰山”,既是对张思德为人民谋利益勇于牺牲精神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共产党人生死观的高度概括。张思德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由于心中始终装着党、装着人民,因此他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舍弃一切,甚至生命。张思德身上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

三、铭记人民英雄,传承弘扬伟大精神

张思德是张思德精神的灵魂代表人物,是践行共产党人宗旨观的人民英雄。张思德精神是以张思德的名字命名,以张思德体现的精神为基本内涵,是一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宗旨观的具体体现,它产生和形成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川陕苏区是这个精神的孕育涵养地,又历经长征途中锻造,最后在延安凝结形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思德用个人的行动履行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为了革命,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庄严承诺,用个人生命践行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解读张思德精神,笔者认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铸就了张思德精神的动力之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奠定了张思德精神的风骨之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淬炼了张思德精神的品质之纯。张思德是受共产党人革命道德教育长大起来的,同时又是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典型人物,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与革命精神通过张思德充分地体现出来。正如毛泽东所说:“张思德同志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在每个战士、事务人员及干部的身上都存在着。”正是“完全”和“彻底”这两个词,凸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纯粹性和极致性,造就其独特性和优越性,铸就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形成了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的核心密码。

张思德精神是同苏区精神一脉相承的重要精神谱系。张思德精神同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鼎盛时仅次于中央苏区,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苏区先后进行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战役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并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及军事行动。张思德从川陕苏区时期的反“六路围攻”开始就参加革命并在过程中屡屡立下战功,他在川陕苏区有着革命工作与精神上的嬗变,是长征途中无私奉献的战士,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老战士,在延安的工作与牺牲铸就其精神的升华与凝结,他的个人长大及精神境界是受到苏区精神的熏染的,是受到长征精神的鼓舞的,是同延安精神一体的。

张思德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张思德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学习和弘扬张思德精神,不仅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通过重温历史、启迪智慧、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行。一是崇尚对党忠诚大德。张思德是对党中央和领袖毛泽东绝对忠诚的榜样。这种对党忠诚永不过时,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永远不忘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誓言,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忠于党和党的事业,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二是不忘艰苦奋斗拼搏实干的品德。张思德在革命的一生中体现出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的高尚品德。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和拼搏干劲,需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三是践行无私奉献造福人民的公德。张思德在革命工作中一直都朴实纯粹、舍己利人、坚守初心、为民做实事,我们党就是靠千千万万具有这样高尚觉悟的先进分子的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成就。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滋养守护初心,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站稳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实现无愧无悔。四是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从革命先辈那里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信仰斗志,增强做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用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润心修德。发扬优良传统,增强历史自觉,要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善于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要把初心使命变为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苦干实干的原动力。

张思德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和夺目光彩,必会流芳百世。为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仪陇县人民政府将张思德的家乡六合场更名为思德镇,并以“思德”命名了一系列地标,如:思德水库、思德大道、张思德干部学院等。于2015年起,四川在仪陇连续举办五届以“两德精神”为内涵的宗旨论坛。同时,专门修建了张思德纪念馆,供人们了解张思德的英雄事迹。在红色圣地延安,张思德精神与其他四种精神为原生态共同构成了延安精神,一并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延安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张思德雕像巍然屹立。在人民军队中也高高悬挂着张思德的英模画像。传承和弘扬张思德精神,以此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及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奋斗不止。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 斌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指导教练:rnzzvs626h联系电话:152****69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雷锋、王杰

下一篇:一生三起三落,努力勤奋却事与愿违,《骆驼祥子》的故事耐人寻味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5-17 11:40 , Processed in 0.321131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