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毛主席在北京召开劳模大会,周总理:“我们的老班长来了”

2023-3-18 07:22| 发布者: unc98ltm5alyuh| 查看: 182| 评论: 0

1956年,毛主席在北京召开了劳模大会。
在会上,有一位老者走了进来,但他却很不适应这样的环境,而他的到来也吸引到了周总理的目光
随后,周总理附耳对毛主席说:“我们的老班长来了。”
这位老者究竟是谁?他为何会被周总理和毛主席称为“老班长”呢?



毛主席和周总理
担架班班长

这名老者名叫李开文,早年间是中央特灶班的班长,专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几位中央首长做饭,而他一干就是十多年。
有许多人认为,李开文就是大别山上的“一杆旗”。
1897年,李开文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偏僻的村庄,他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
那时候,穷人不管如何努力劳作都难以改变命运。李开文深知唯有革命,唯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可能改变农民们受压迫的现状。



李开文
“六霍起义”后,红军来到李开文的家乡招兵,他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红军队伍,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当时的红军队伍普遍都是年轻人,甚至还有一支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队伍。而李开文年过30,显然已经踏入了“老兵”之列。
一开始,李开文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赤卫队员,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肯吃苦不怕困难,并且一直冲锋在前。
1932年农历八月初九,李开文被调到了红25军73师219团当了一名班长



李开文
也就是在那时候,李开文收到了撤离驻地的紧急命令,敌人如蝗虫一般涌向大别山,红军部队不得不暂时撤退。
此时219团的团长急需一名担架兵班长。担架兵虽然是后勤医护兵不参与实际战斗,但需要冲在枪林弹雨的第一线抢救伤者。
而团长最终选择了还没有当过担架兵的李开文来担此重任。原因无他,因为李开文那一双“铁脚板”在部队里“鼎鼎有名”。
因为常年在地里干苦力活,所以李开文对自己的脚力十分自信,他能在部队中稳扎稳打靠的也是这双好脚。



图源网络
219团撤离了,而且刚好是从李开文的老家金寨县出发。古时候,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李开文同样在咬牙逼迫自己不回家。
哪怕部队从他家屋后经过,哪怕他的妻子为他生的一对双胞胎刚满16天。
8岁的大儿子李锦旭一眼从队伍里看到了父亲,他跑上前去止不住地哭。
“爸,妈天天念叨你,等你回家呢!”。
连同行的战士们都于心不忍了,纷纷道:“班长,你还是回去看一下吧。”



图源网络
而李开文只是转过头深深看了一眼儿子,他一言不发,依旧不肯脱离队伍
李锦旭那年还小,他还不明白父亲要去哪里做什么,他只是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样恳求父亲不要离开。
他抱着父亲的腿放声大哭,任谁看了也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如此伤心。但李开文从来不会为小家舍大家,不然他也不会选择加入红军。
李开文虽然十分愧疚,但他还是用力挣开了儿子。



图源网络
李锦旭被父亲猛地一拽拖到地上,他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脸上还淌着泪水,父亲的背影在他眼里逐渐模糊,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李开文不知道的是,他走后没多久,他的双胞胎儿女就被活活饿死,妻子也带着大儿子改嫁了他人
他当然不知道,因为等他再回来就已经是17年后了。
这样的生离死别不知道在红军的队伍里上演了多少,他们都是家里人的兄弟姊妹,父母亲人,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他们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为革命而奋斗。



图源网络
这样的战士们,如何不是人民的英雄,民族的楷模,中国的脊梁?
炊事班班长

1934年的一场战斗,部队遭遇了敌机的轰炸。
李开文作为担架班班长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幸身负重伤,落下了轻微的残疾。这时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再也没有办法继续参与一线的战斗了。
李开文感到非常难过,他以为自己只能收拾行李,离开部队回老家去了。但天无绝人之路,上级决定让他作为炊事班的班长留在部队



图源网络
炊事班也是负责后勤保障,李开文表示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随后他便干劲十足地上任了。
后来,李开文跟着大部队长征,长征的艰辛无需赘述,战士们后来甚至饿得煮起了皮带啃起了草根。
那时,李开文和部队进入了草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材稀缺一直是困扰炊事员们的难题。
但更难的是,草地里哪来的柴火做饭?草地上的草总是沾着露水的,根本没法使用。



图源网络
而李开文则会提前把柴草塞进衣服里捂着,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就可以用了,他们团永远是第一个升起炊烟的。
李开文为全团乃至全师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我们在上小学时,都曾读过一篇叫《金色的鱼钩》的课文。里面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不惜牺牲自己也要送战士们离开草地回到部队。
最后,这位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而他那支“金色的鱼钩”也永远在小战士们心中闪闪发光。



图源网络
长征途中粮食极其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忍饥受冻,那些炊事员们也是何其不易啊,李开文在路上拼命想各种办法保证战士们的补给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超人的意志力,也离不开那些迎难而上的炊事员们。
1936年10月,表现出色的李开文从红四方面军被调入了中央红军,但紧接着,他又被派往了延安。
在这里,他担任了中央组织部的炊事班班长。



图源网络
李开文得知此事后欣喜若狂,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任命为中央特灶班班长,为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央领导们做饭。
李开文守着灶台锅铲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也有人问他。
“为毛主席做饭骄傲不骄傲?”
但他却并无骄傲的神态,仅说了句:“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



图源网络
担任毛主席身边的炊事班班长,李开文自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作为一名炊事员他十几年来恪尽职守,真正做到了让领导们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有一回,毛主席因为公务繁忙忘了让秘书把饭送来,李开文就冒着凛冽的寒风亲自把饭端了过来。
当时他穿得单薄,主席见了深受触动找了件羊毛背心坚持让他披上。李开文拗不过主席便穿走了那件背心。
但当李开文回到窑洞后,看到了一位穿得更少的小战士,当即就把背心让给了他。



图源网络
当时为了防止敌人在饭菜里下毒,李开文和几位厨师在做完饭后绝不能留下菜单,这是为了防止特务从菜单之中判断出领导人的身体状况,从而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他们把饭菜端上桌前还会不厌其烦地尝上一遍,只有自己放心了,才敢端给领导们。
值得一提的是,李开文还曾就用餐人数、菜品,以及食物的数量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提出的各种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图源网络
正因如此,很多年以后毛主席再见到李开文,还是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上边区劳模

1942年,蒋介石为打击陕甘宁边区屡出奇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实施经济封锁。
因此,当时以延安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各界人士贯彻落实“自己动手”的号召。
在当时,经济困难、粮食生产不足是悬在解放区战士们头顶的一把利剑。



图源网络
因此,党中央便开始带动人民进行生产自救,不论是人民群众,还是中央首长们,全都来到了田间地头亲身下地劳作
战士们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开荒扩土,大生产运动效果显著,很快解决了战士们的燃眉之急。
而战士们的情绪如此高涨,也是因为中央几位首长们的带动,那会,连中央首长们都亲自下地干活
而在那段日子里,中央特灶班的工作就更加繁忙了,他们除了要负责领导们的一日三餐,还要时不时地把茶水送给在地里工作的首长们



图源网络
当时,中央特灶班一共只有七个人,他们不仅要负责领导们的饮食,还要完成上级交代的开荒任务。
在这个炊事班上,就数班长李开文年纪最大,年轻的炊事员们都劝班长留在灶间。
起初,李开文也不愿意放弃参加大生产运动,但是他后来怕拖累大家,还是选择了留在灶台前认认真真地烧水做饭
不过除了烧水做饭,他还给自己找了其他的事情做,李开文原是农民出身,学得一手打草鞋的好功夫



毛主席和周总理
在地里干活的战士们鞋子总会磨破,战时物资紧缺,好的鞋子都是奢望,大多数战士仅仅靠着一双草鞋劳作,草编成鞋子一旦磨破了,不仅缝补不易自己也很遭罪
李开文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他就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不停地打草鞋,他想为战士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天七双草鞋,李开文打的草鞋绝对是又快又好。他会把平时收集到的布条和彩线也编到鞋子里去,这样的鞋子不仅好看还更耐穿。
打好鞋子后,李开文会带着炊事班的成员,把鞋子一双一双送到战士们的手里。因此,在大家眼中他不仅是优秀的炊事班班长,也是所有人的好大哥。



毛主席
由于李开文的种种事迹,受到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好评,所以,边区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李开文也榜上有名
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毛主席亲手将白布毛边的奖状授予了他。
一直以来,李开文优良的作风都广受好评。在行军途中,长征路上,窑洞里,田间地头他一直是朴素的战士,“劳动模范”李开文实至名归。
粮站站长

1949年,神州大地上亿万万劳动人民终于解放了。



图源网络
那年中央机关正式迁入了北京,而李开文也跟随毛主席来到了北京。但此时的李开文,已经无法跟在主席身边了。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不易,安排他进入了中央机关干部学校学习,等学成后会将他直接分配到领导的岗位上。
李开文的上级领导李维汉,本想让他担任糖果厂的场长,但他却拒绝了这份工作,并要求回到老家
而李维汉对此大为不解,而李开文只是说,自己要回去找老婆孩子,他还有十多年来放不下的“债”



李维汉
最后,李开文的请求得到了上级批准,他便带着自己的档案回到了老家。
当地领导敬佩李开文在红军中奋斗了那么久,决定让他当金寨县的副县长。谁料,领导的一番好意竟被李开文拒绝了。
“当官的事我干不了。”
而领导也只好尊重李开文的决定,安排他当了响山寺粮站的站长,李开文这才欣然同意。



李开文
而李开文回到老家才知晓当年发生的悲剧,只是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失去的一切,或许再也无法弥补了,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李开文在担任粮食站长期间身先士卒,他不仅带动职工们进行建设,还运用了管理炊事班的经验革新了当地的粮食管理方式
过去管理较为松散、混乱的粮食站,也因此成了一个规范合格的国家部门。
是金子总会发光,劳模到哪里都是劳模。由于李开文的先进事迹,他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



图源网络
1956年,在表彰大会上,李开文又一次因为先进事迹受到了嘉奖。
也正是因为李开文的先进事迹,才令毛主席和周总理愿意亲切的称他为“老班长”。
直到1992年,九旬高龄的李开文病逝。而在他的故居当中,连当年打的草鞋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为的就是供后人瞻仰。
就像那支“金色的鱼钩”一样,李开文的精神会永远在我们的血脉中闪闪发光,会让我们用一生去铭记。
指导教练:王发选联系电话:155088228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茨日那毛主席旧居:一座小楼里的传奇故事

下一篇:毛泽东与周恩来:风雨同舟、坚毅不屈、共同铸就伟大历史!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裂变营销 ( 湘ICP备2021009467号 )

GMT+8, 2024-6-15 08:34 , Processed in 0.352657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