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9f6cr6696 发表于 2023-8-17 08:31:45

历史名人介绍

#文化历史解析#唐太宗的"人镜"-﹣魏征
魏征的主要成就有两方面,一是谏诤,一是
史书的撰修。
贞观年间,唐太宗比较能听大臣们的意见,出现了君臣共商国事、平等地讨论问题的状况,于是谏诤之风日渐盛行。其中敢于据理力谏,首推魏征。就是在唐太宗盛怒之下,其他大臣敛气低头的时候,他也会神色镇定地把他想说的内容讲完而不会顾及情面的问题。从贞观初年到十七年魏征病故,魏征先后进谏二百多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关系乃至皇帝私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唐太宗最得力的助手。
唐太宗即位(626年)不久,天下刚刚太平,百废待兴,于是向众大臣请教治理国家的良方。魏征向他提出应"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仁政主张,四年后,天下果然大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生产迅速恢复,出现了升平的治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魏征坚决反对帝王追求享乐,认为这往往是政治腐败的开始,唐太宗一有这样的苗头,他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当他看到皇帝的征兵命令中对年龄的限制前后不一时,指出"用兵在于得法,不在数量众多,应以诚信待天下,否则便夫信于民了"。632年,文武官员请求唐太宗封禅(到泰山去祭告天地),魏征却认勺"功德虽高,但还不到百姓感恩的地步,现天下初定,怎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兴动众,劳民伤财,若遇上水旱风雨之灾,后悔也来不及了。"经他一分析,封禅议才算停止。后来发现唐太宗自我约束渐渐松懈时,魏征又多次规劝唐太宗要吸隋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其中最著名的是"十谏",其言语犀,直指太宗的过失,如奢侈纵欲、心傲志满、不专心治国等,"皆人所不敢-言",又在"谏太宗十思书"中提出改进措施。应该说这是魏征献给唐太案很好的处世治国方案。
魏征的忠贞耿介,唐太宗把魏征当做照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他们几乎知无不言的程度。魏征的病亡使唐太宗沉痛不已,亲自为魏征墓墓碑撰写典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评价其功秀"献纳忠言,安国利民,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不仅如此,魏征的谏到长孙皇后的理解与支持,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征的犯颜直谏十分恼火,罢后殿,面色铁青、恨恨地说:"看我不杀了这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说谁?"唐太宗气呼呼地说:"还不是魏征,他又让朕下不了台!"长孙下,过了一会儿、穿戴上朝服走了回来,唐太宗问:"这是干什么?"长乐说:"妾听说主明臣直,如今魏征直,这是陛下明的缘故啊,妾理当恭贺!宗听了,怒火顿消。
史书的撰修方面,魏征领导了周、隋、陈、齐诸史的编撰,著有《隋书》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纪要》《魏郑公诗集》
郑公文集》等,推进了
当时史书的编研工作。
觉得魏征非寿闲之华教,魏征随李密投靠
李密虽然被学牌渊的旗号。结果民美说服李密在这一带自
不幸的是,魏人(记录皇带言行率车队与李世民精向李集投降
到长安以后的小官。当时,一些良策,收警
"玄武门之变"
没有受罚,反出
由于魏征
关系。贞观十
向来崇尚俭朴
一座宫殿,
唐太宗对魏
间,唐太
流着眼泪问
活故事
魏征成为唐太宗身边的重要谏臣,是推动大唐王朝走向鼎盛的栋梁之材,他能实现辅助君王的宏伟理想,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几次投主,皆以失败告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名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