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ya5cclzbry5sr 发表于 2023-2-16 18:08:44

易中天盛赞推荐!还原历史深处古人的浪漫与孤独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novel-static/37813414d8113456b6e0e854ee345622~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1903639&x-signature=%2FsYU3kpssGtrGICUky9a8tXuDxE%3D
</img>
谁主沉浮

戏精王莽:欲当皇帝,先当影帝


1

如果历史有记忆,那公元295年绝对是水火交困的一年。是年夏天,荆、扬、兖、豫、青、徐六州同时爆发水灾;到了十月,一场不期而遇的惊天大火,又将洛阳城的国家武器库烧得一干二净。现场指挥救火的大臣名叫张华,他很想扑灭那滔天之火,又怕有人趁机作乱,抢劫兵器,犹豫之间,丧失了救援的最佳时机。有关部门火速成立事故调查组进驻洛阳,表示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但搞了一整年,也没什么头绪。只知道,在这场大火中,两百万件兵器没了。

2

武器没了,可以再造。但在那场大火中,武器库里的一批宝物同时被焚毁,晋惠帝司马衷捶胸顿足。那批宝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下面三件国宝。一是孔子曾经穿过的木拖鞋,二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时所用的宝剑,三是“王莽头”。
{{image_domain}}{

王莽时期的嘉量

公元23年之后,作为一个篡国者,王莽的头颅意外成了历代统治者的最爱。

他们努力用这个人的头颅警醒自己,隔三岔五去瞻仰一番,反思自己为政方面的过失,东汉的皇帝们还想利用头颅来警告天下——不要图谋不轨,否则与王莽一个下场。可是这又有什么用,接下来的曹魏和西晋,无一例外都是权臣坐大的产物。著名武夫曹操也曾拥有这个头颅,据说,杀人如麻的曹丞相之所以迟迟不称帝,长时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王莽头颅的警示。

3

后世的统治者们,不知道看到王莽头颅时,内心有什么感想。那空洞的眼窝里,当年曾射出热情而狡黠的光芒;灰硬的头盖骨里满是主意,这是王莽改革的策源地。因为思维太超前,他也被认为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人”。他的改革举措,不管是土地国有、鼓励贷款、廉租房制度,还是发明游标卡尺、制造飞行器、亲自解剖人体,都是超赞的。要知道那是两千年前,地球上有些人,身上的毛都没褪干净。可是所有这些,都没能挽救他的短命王朝,他创立的新朝只存在了十五年,跟嬴政的秦朝一样。

在王莽统治后期,社会动荡根本按压不住,各种天灾也接踵而至,将这位篡权者压得透不过气来。他曾经率领四十万大军去镇压起义,却被军力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对手打得满地找牙。无奈,公元23年,王莽身着盛装,在首都南郊举行哭天大典,他想求诸上天,但老天再没给他厚爱。
{{image_domain}}{

王莽时期的货布

不用找原因,覆亡的结果,很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人心向背。跟项羽一样,他的结局很是悲惨,头颅被砍下,身体被分尸(因为士兵们要抢去邀功,论斤奖赏)。起义军领袖刘玄(更始帝)顺应民意,将王莽的头颅挂在宛城(南阳)示众。各地群众闻讯赶来,唾骂的唾骂,扔石头的扔石头,有些冲动的群众,还把他的舌头割下来生吃(“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以前,他是圣人,现在,他从神坛上跌下,变成了禽兽。

4

崛起之初,他是清醒的,身上有数不清的优点。

他是个学霸,一般来说家庭富有,学习的压力就很小,但王莽的功课抓得很紧,成绩永远是第一名;

他是个孝子,由于父亲王曼死得早,他把所有的孝心都给了母亲,以及姑姑王政君、伯父王凤等人,伯父王凤病重时,他亲尝汤药,通宵达旦、衣带不解地照顾,历时好几个月(后来王凤果然向皇帝力荐王莽);

他是个好官员,在这方面事迹比较多,够写一本长篇报告文学,本文只列举主要情节如下。在自己的封地,他出台了不少照顾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众的政策,建言太后带头过俭朴生活,自己又从积蓄中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次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大量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长安城中为灾民建了一千套安置房。王莽个人极其俭朴,很多人曾看到他身穿补丁衣服上朝(上面不止一个破洞)。一次,同事们到王莽家吃饭,发现王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他行为检点,脾气极好,几乎不怎么生气,虽然三十岁即被封为新都侯、光禄大夫,成为皇帝的侍卫近臣,但为人极低调、极谦虚,遇到谁都一口一个“老师”。为了跟名士交朋友,他不惜捐出所有受赏赐和封邑的收入。

从各方面看,他都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官二代”,一个有前途有理想的杰出青年。一时间,王莽的好名声响彻民间,简直无法再完美。

5

但压缩时间再看,这种完美根本经不起推敲。这一点,在王莽之后八百年,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过客观评价——
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老师的意思是,评价一个人,时间越长越客观。周公虽然绯闻多,但他一生忠君爱国;王莽表面工作做得好,造反后才知道他有那样的狼子野心。

原来,一切都是装出来的。欲当皇帝,先当影帝。

他是一个极具表演天分的戏精,不比刘备、曹操和司马懿等几位男演员差劲。为了使表演更真实,他还不惜杀子作秀——他的二儿子王获曾杀死一个家奴,在当时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王莽反复责罚王获,逼迫其自杀。元始三年,他又杀掉了长子王宇。

其实囚徒也能理解,那个时候,王莽不装,根本没有办法活下去。虽然家族显贵,但父兄及大哥早死,他无所依傍,严重缺乏安全感。姑姑王政君对他来说,是一辈子最关键的人物,但作为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一度并不得宠,后来太子顺利接班,母以子贵,地位才开始稳固。王氏外戚得以坐大,极盛时期,王氏家族“一门九侯五司马”,权倾朝野。

6

王莽能夺位成功,还要感谢同龄人赵飞燕,就是“燕瘦环肥”里的那个A4腰的大美女。赵飞燕为了独霸汉成帝刘骜,开发了很多床上娱乐项目,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后来她还把妹妹赵合德也招进宫来。这是个心思缜密的女人,宫斗的圣手,后宫里凡是有生育迹象的妃子,不出几天必定死亡。刘骜一味淫乐,很多工作都交给了王氏外戚,权力逐渐旁落。

王莽的第一个重要职务是三十八岁时就任的大司马(天下兵马大元帅、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个职位是上一任大司马、伯父王根推荐的。为了得到这个职务,他经历了一场暗战,因为他面临着一个强有力对手的挑战,那个人叫淳于长,是他的亲表哥。为了扳倒淳于长,王莽秘密搜集黑材料,在人事交替之际忽然发难。黑材料里最劲爆的,还数淳于长与被废的许皇后私通。很快,淳于长被免除一切职务,后来离奇地死于狱中。唯一的障碍被清除了。

7

一年后(公元前7年),四十四岁的汉成帝因为中风,死于长安未央宫,接下来的汉哀帝、汉平帝等,都成了跑龙套的,执政时间不长,都奇怪地早死。王莽将权力越抓越牢。他一向重视庙堂、民间舆论建设,投了不少钱,培养了不少骨干。有一次,各地居然有四十八万群众集体大签名,要求朝廷重用王莽,大司徒陈崇为宣传王莽,反常地上疏皇帝,称王莽的功德可与古代圣人相比。其实所有的请愿和推荐,都是王莽暗中策划的,一面策划推动,一面极力推辞,显得高风亮节,不恋权力。

公元8年春天,从权力、舆论各方面看,王莽离皇位只差一步。他充满信心地跨出了那一步,那是他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历史的一大步,西汉从此终结。
曹操:挥舞倚天剑的那个晚上


1

东汉末年,不知道为什么,看相特别流行,也就是通过人的相貌,来判定人的能力和个性。当时有个叫许劭的看相高手,他和堂兄许靖每个月都要召开看相沙龙,频繁进行人物品评,他们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潮和官员升迁。对此,曹操是不以为然的。

众所周知,曹操的外貌长得比较马虎,不那么英俊,但是,他有强大的内心、铁血的性格。名满天下之后,他曾故意让一个高大帅气的下属接待外国使臣,自己偷偷在一旁做卫士,结果那个使臣对他的下属评价一般,却对这个气场强大的卫士印象深刻,从此,曹操就不再介意自己的外貌。

2

南征是曹操谋划了好几年的事,准确地说,有八年了。时间闪回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那一仗打得极其艰苦,死了不少人,明枪暗箭之下,有几次曹操都差点没命。他当时的对手是河南周口人、大胖子袁绍,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其实是一个安徽人与一个河南人的战争。
{{image_domain}}{

赤壁风景图

自曾祖袁安发迹,袁家苦心经营了一百多年(“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到袁绍这一辈,更加重视枪杆子建设,倒卖军火,控制专卖。公元199年,袁家打倒割据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的大帅哥公孙瓒,终成国内最大的军阀,拥兵数十万,战马万匹。有这样的实力,袁绍一时难免骄傲,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曹操。曹操当时能拿出来参战的人马不满一万,且百分之三十为老弱伤兵,后勤装备是游击队水平,根本不经打。可就在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操居然打赢了,很多人想不通,几十个人打一个,还打不赢?其实战争就是如此,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面对袁绍那样的强敌,曹军将士都认为,应该再积蓄两年再说,但曹操等不了,他已经四十四岁,眼看进入老年。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向全军作了一次阵前演说,在他看来,袁绍有成大事的野心,却不具备相应的智慧;表面乍呼其实胆小;兵多将广,却是一堆散兵游勇。他还看到袁绍的三个儿子互相不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战胜袁绍的最关键因素……发表演说的那个黄昏,连曹操自己都陶醉了,“他们的粮草和武器,其实都是为我们准备的!我们还等什么呢?”全体在场将士内心激荡,发出参差不齐的吼声。

演讲结束,曹操目光如炬,拎起一壶酒,仰着脖子一饮而尽。杀气,挡不住的杀气。

3

曹操敢跟袁绍开战,不是信口开河,说着玩儿的,这毕竟是玩命的事,经过细致调研和分析,他心里已经有谱。

当时他手下,除了郭嘉,还有荀攸那样的军师。荀攸是一个非常热血的人,参加工作较早,曾因密谋刺杀权势熏天的董卓而入狱。

当时跟荀攸一起被抓的,还有一个叫何遇的人,入狱后十分紧张,因没有顶住压力而自杀,但荀攸同志的神经比较大条,即使身在死牢,也是该吃吃,该睡睡,没事还练练字。对这一点,曹操是服气的,他早盯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读书人,他评价说,荀攸的智慧是可以追赶的,但他装傻的功夫,没谁能比得上(“智可及,愚不可及”)。

不久,董卓被王允、吕布弄死,荀攸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监狱。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得以生擒当时天下“第一猛将”、风流英雄吕布。说起来,曹操能称霸北方,荀攸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功臣。

不仅如此,当时曹操手下,还有关羽那样的猛将。关羽在一次战斗中成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有个爱好,喜欢那些有才华的俘虏,他将关羽当成左膀右臂,没事就登门拜访,嘘寒问暖。关羽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战斗刚打响,他就在阵前将袁绍帐下大将颜良斩首。那是令人窒息的五分钟,双方几万名将士见证了那铁血的一幕,袁军士气大挫,曹操尽得先机,彻底歼灭袁绍主力部队。

如果说公元184年,曹操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初露头角,那官渡大战令曹操一夜成名,东汉大地每个角落,都开始流传他的故事。

4

可是,这才过了几年,形势就完全变了。是的,这几年曹操做了很多事,干大事,无非钱和人,曹操在北方大兴农田水利,大搞经济建设,妥善安置流民,还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他经历过几个狠角色,有老奸巨滑的董卓、士人武力的代表袁绍、“第一杀手”吕布,以及异常勇猛的南匈奴人。他学会了迂回,学会了小心翼翼,即便如此,他也数次受流矢之伤,夹杂在几派力量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官渡之战还在进行、北方尚未平定,曹操的目光,已经迫不及待地转向南方。南方,物产富饶,美人众多,他手下的几员大将,早就忍耐不住,整天吵嚷着,要“打过长江去”,他何尝不想?

官渡之战后,他又苦心经营了七年,兵力达到三十万之众(为了恐吓对手,对外号称一百万),在那个靠拳头说话的年代,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南征,也是理所应当的。

5

他觉得,能威胁自己统一大业的,只有南方的孙权和刘表,嗯,西北方向的马腾可能会闹腾点事,但不会成大气候。在之前的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从来都不是大型战争的发生地,所以,政治军事中心,总是北方城池的专利,只要打到长江,就是创造历史!

进入公元208年,备战已悄然加速。首先,曹操在邺城开凿玄武池,大规模训练水军,派张辽、于禁等驻兵许都以南,形成南征之势;此外,以汉廷名义,将西北的马腾作为人质迁到邺城;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他亲自下令,残酷地杀害了孔子的后人、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孔融,而且是满门抄斩,一时间,众士诺诺。

作为一枚中年文艺男,曹操还以重金从匈奴赎回著名作家、音乐家、书法家蔡文姬,文艺界一片欢腾,曹操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骤然提高。但是,机关算尽,他唯独漏算了一个人,其实很多事情是无法算计的,天意更加不能,那个人的名字,叫诸葛亮。

就在刚刚过去的公元207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日后再怎么解读,都不为过。当时那还是件小事,它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未来——刘备带着他的拜把子兄弟关羽、张飞,赶赴襄阳,三顾茅庐,他们的目的,就是请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这个后来成为“谋圣”的人,成了曹操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此乃天意。

6

为避免引人注意,当时刘备的很多活动都是半地下的。曹操正处于人生巅峰,也不会紧盯刘备那样的小人物,跟什么人喝了酒,聊了天,更何况,当时老曹已经被一个好消息冲昏了头脑——前敌指挥部加急电报称,曹军的先锋部队刚到新野(今河南南阳),荆州的一把手刘表就被活活吓死了。当然,刘表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类风湿、支气管炎。

夏天的风,本来是极为凉爽的,但在主和派们看来,这年夏天刮过荆州城的风,带来了曹军刀戟上的寒光。刘表的继承人、二儿子刘琮公开表示,他不想跟曹丞相过不去,他想跟曹老师好好的。“我不喜欢战争,只爱和平,”他小心翼翼地说,“请问曹丞相,荆州能免于战火吗?”
{{image_domain}}{

(明)戴进绘《三顾草庐图》

当时荆州幅员辽阔,大概是现在湖北省面积的三倍。要说兵力,也有八万之众,本来曹操都制定了特别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打场恶仗,现在,居然不费一兵一卒就得手了?听完战报,曹操有点乐不可支,他抽出倚天剑,哈哈哈大笑几声,开始在后院挥舞。那柄倚天剑十分锋利,极为稀有,是他在袁绍的老巢找到的,“天下人心,归曹矣!”他从未有过的笃定。
悲情曹操:一代奸雄的至暗时刻


1

公元208年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曹魏王朝掘墓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一贯喜欢胡评妄议的公知孔融被杀。

我一直想不通,孔老师四岁就懂得让梨,成年后却以刚人为生,一点也不给别人台阶下。父亲孔宙去世的时候,孔融只有十三岁,因悲伤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以孝闻名天下。

这是个硬骨头,对曹操的每次征讨,孔融都要唱反调,甚至在各种会议、论坛上影射曹操,建议还权于汉。因为过于狂傲,这位“古代第一神童”不久就被曹操处死,通报上写的是“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最后一项罪名的意思是“没大没小”,实在没有说辞,随意找了一个。不仅如此,孔融还被满门抄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说的就是那段悲惨的故事。

这一年对五十三岁的曹操来说,毫无幸福感可言,他将迎来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从来没饶过光阴,光阴同样没有放过他。

2

这年春天,曹操志得意满,跃上一个新台阶,开始担任东汉丞相。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当时的天下,已经是他说了算,他想当什么官就是什么官。“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穿上了合法的外衣,曹操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天下百姓的“苍天”。

多年思虑忙碌、南征北战,曹操的身体不堪重负。进入初夏,他的偏头疼刚刚好一点,就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他的小儿子、十三岁的曹冲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发抖,气息急促,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华佗呢?”那天晚上,曹操情急之下,大声吼叫,卫士和幕僚们瑟瑟发抖,刚吼完,他就后悔了。

他身边集聚着天下最优秀的人才,神医华佗也在其中,可惜,一个月前,华佗已经被他斩首。事情缘于他的头痛,这是他多年的老毛病。说来奇怪,他有时候会感激头痛,即使在官渡大战那样的重要时刻,头痛不仅没制造麻烦,反而令他更清醒,发病时,他会让华佗替自己按摩头部,或者吃点草药纾解疼痛。进入208年,他的头痛更加厉害,发病也更频繁,令人难以容忍。

华佗是个优秀医生,江湖上传说,他掌握的偏方就有一百五十六个,这让他很是自信。有一天,他向曹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颅手术。

“这样的手术你以前做过吗,有把握吗?”曹操有点吃惊。

“从未做过,不敢说肯定成功,”华佗回答道,“手术之后,丞相有可能长期昏迷、偏瘫、失语或癫痫……”

“够了!”曹操几乎是在怒吼。

“但是丞相的病,再也拖不得了!”华佗又说。

曹操默不作声,足足有一分多钟,“把脑袋锯开,一定很疼吧?!”他问。

“丞相忘了吗,我会全身麻醉!”华佗拱了拱手。

华神医未免太超前了,须知现代意义上的开颅术,也是在1897年才出现的。曹操开始怀疑他的忠诚。

3

战吕布、平袁绍、征乌桓……经过近十多年来的激战,曹操的威名已经震动天下。这些年,他结下了不少仇家,这让他的睡眠很差,头发不停地掉,曾几何时,一头漂亮浓密的头发,曾经是他的骄傲。他缺乏安全感,总觉得有人想索他的命。一千五百年后的雍正,也有这种强烈的担忧,他曾对身边人说,“总觉得有刁民想害朕”。这些疑虑,医学上统称“被迫害妄想症”。
{{image_domain}}{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华佗是他的老乡,同样来自安徽亳州,跟随他已有十多年,照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是令人放心的。但是,除了头痛病,曹操的疑心病更加严重。在华佗提出治疗方案的第二天,他就将这位神医关进了大狱。

“谁在指使你?”审讯者问。

否认只会招来一顿毒打,大概过了两三天,华佗就死掉了。

许都的初夏,已经闷热不堪。曹操在院子里一直踱步到深夜,他不停地叹气。以前任何医疗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交给华佗处理,可是现在,再也不见那个老头干瘦的身影、自信的笑容。他一生杀的人,根本数不过来,杀人后,他也很少后悔,可是,现在他却开始想念华佗。如果可以,他愿意用一切代价来换回幼子曹冲。

“孩子,我还没来得及带你看这个美丽又易碎的世界!”

4

公元208年,曹操已经有二十五个儿子,看起来挺多。但是曹操是个苛刻的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有那些像自己的人,他才多看两眼,在他们身上,感觉自己的生命确实得到延续。长子曹昂早逝,其余孩子里,最令他印象深刻、寄予厚望的,无非三子:曹丕、曹植、曹冲。曹丕是嫡长子,出生的时候,曹操觉得时局难以判断,正在家乡隐居,曹丕十岁不到就随他到处征战,勇猛非常,他觉得这个孩子在治国用权方面,最像自己;曹植比曹丕小五岁,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写过神秘的刷屏级作品《洛神赋》,感动了无数人,曹植唯一的缺点是任性散漫,且嗜酒;曹冲比曹植又小三岁,颇得曹操疼爱,因为他不仅聪明,而且仁慈。相比以上三人,其他子女就显得平庸很多,而平庸,恰好是曹操最不喜欢的。

他为什么最青睐曹冲?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儿子,你也会喜欢得不得了。曹冲(公元196年—公元208年),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说起三国时期的女人,大家只知道貂蝉、甄宓、大乔、小乔、甘夫人,其实这个环夫人,才是真的“一笑倾三国”。

曹冲很是聪明。有一次,孙权送来一只进口大象,还让使臣故意挑衅,问如何能测得该大象的重量。由于大家平常主攻打仗,文化水平都不高,朝堂之上,居然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当时不到十岁的曹冲说,这还不容易吗?“把大象放在船上面,等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同等重量的物品装在船上,不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吗”?所有的人都惊叹不已,东吴使臣再也无话。

关键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小孩,对人还特别好。曹操的最大癖好是杀人,没有人能挡住他,但是曹冲可以。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曹冲,隐隐透露出,想让他做继承人。可是,现在这个最令他骄傲的儿子却莫名早夭。他这么一个异常孤傲的人,也不得不向老天爷低头,苦苦哀求(冲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

曹丕过于强硬,曹植过于任性,而曹冲居于其间,这个孩子,是老天对他多年努力的厚爱。谁曾想,老天只是想跟他开个玩笑,早早就收回了这个骄子,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5

中国历史上,凡是一直被老皇帝看好的儿子,不管是太子还是接班大热门,一般都很惨,死于非命者居多,因为,围绕权力展开的阴谋,实在太密集,古往今来,留下无数悬案。

对于曹冲的死因,曹操不是没调查过。有密探向他报告,曹丕的嫌疑很大,因为根据惯例,嫡长子继承大业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曹冲抢了风头。《三国志》中也提到,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曹丕看到曹操很伤心,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但曹操生气地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幸运。”言下之意,令人遐想。

还有人举证说,是周不疑杀了曹冲。周是荆州人,是与曹冲同龄的天才,曹操平定荆州后,觉得周不疑以后会是影响天下的人物,将他带回许昌,曹操甚至想把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他,但是周不疑拒绝了。这可以理解,毕竟周的整个家族一百多人,都是被曹军攻打荆州的时候屠杀的。很多人劝曹操,不要养虎为患,但特别爱才的曹操不死心,将周不疑安排在曹冲府中当差,希望周不疑有朝一日能为曹冲所用。可是,将周不疑送过去没几天,曹冲就死于非命,这也太巧合了。
{{image_domain}}{

(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之曹丕像

6

因为怕曹冲在地下孤单,曹操又主持了一个大型仪式,为儿子配了一宗历史上有名的阴亲,对方是一户人家已死去的女儿,与曹冲年龄相仿。曹操毕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内心很是明白,只要一刻不战斗,危险就会快速积聚。在曹冲的追悼会后,他一天都没有休息,就打开军事地图,召集众将开会,作为军人,他实在没有时间悲伤,或者说,悲伤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

这次的打击目标,早就定了,是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为此,他两年多前就开始在许昌和邺城操练水军。北方已经平定,环顾天下,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威胁,此战只要拿下这两个小政权,他的霸业,也就成了,整个天下,将会姓曹。但是,他根本没有预料到,自己将要遭遇的,是人生中最大一次失败。

这一年有他的雄心壮志,也有他的伤心和屈辱,他至死都会记得。
杨坚:吾貌虽怪,独孤求败


最近问过大家,都想看谁的故事,收到的回答一大堆,千奇百怪。有的问“鬼谷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有的问“为什么毛主席的《沁园春》提到宋太祖却不写朱重八,只是为了押韵吗?”说实话,很多历史问题都似是而非,没有标准答案。我也没想过给大家一个结论,只是提供一些片断,臆想一些现场。

还是比较惊讶,我将要介绍的这个男人,没有任何人提到。

其实他的故事也是一箩筐。他活了六十三岁,在古代皇帝中算长寿。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生没有虚度,绝对是开挂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1

他的名字叫杨坚。

人们只记住了他儿子杨广的荒淫无道,却淡忘了他的丰功伟绩。躲在历史的角落,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尘烟,令他面目模糊。为什么这个人值得写呢?因为从收集的资料看,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据说远在欧洲的拿破仑对他情有独钟。一次接受采访,记者追问他的偶像,拿破仑不假思索地吐出两个名字,一个是亚历山大,另一个是来自中国的杨坚。

杨坚?几个法国记者一脸懵逼,赶紧去查资料。资料是这么说的——杨坚,男,中国隋朝皇帝,生于公元541年7月21日,卒于公元604年8月13日。陕西华阴人。广大汉族人民应该感谢杨坚,因为在那个年代,少数民族控制着中国,汉族地位低下。有点权势的汉族人,会被赐姓。杨家就被西魏皇帝赐姓“普六茹”。被当局赐姓很荣耀,但又非常别扭。

2

杨坚的相貌奇特,很多史料对此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记载。外貌,给他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带来死亡风险。《北史》记载,杨坚“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上面这段古文,大意是英明神武,帅气无朋。囚徒认为,专业修图是史官们的职责所在,不要太苛责他们。

更可信的是下面这段历史轶事。公元583年(陈朝至德元年)底,后主陈叔宝素闻杨坚状貌异常,让手下画其模样。一见之下,极其惊惧,“吾不欲见此人!”当场将画扔到地上。陈叔宝不是杨坚吓坏的第一个人。小杨降生时,据说屋内到处冒紫气。古人认为紫气是一种祥瑞之气,常附会为帝王、圣贤出现的预兆。这个杨家刚出生的胎儿,“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杨坚额头突出,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头顶,下颌很长、目光犀利、掌纹似“王”。这样的相貌让他亲妈也吓一跳,差点失手将他摔在地上。

相面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氏族社会,完善于春秋战国,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察看一个人脸部的某些特征,来判断其命运吉凶。相士们认为,人的面部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当然也包括通过这种技术来识别一个人隐藏的内心。杨坚特殊的容颜,差点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image_domain}}{

(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之隋文帝杨坚

二十七岁(公元568年)时,父亲杨忠去世,杨坚承袭父爵。齐王宇文宪很会看相,没事就会琢磨业务。他对武帝宇文邕(yōng)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大臣王轨说得更直接,“杨坚貌有反相”。宇文邕咨询大臣来和,来老师比较油滑,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谎称“杨坚可靠”。宇文邕不放心,又派大相士赵昭出马。他不知道,赵昭与杨坚私交甚笃,一份假情报再次呈送到他的御案之上。赵昭劝说宇文邕:“皇上不必多虑,杨坚的命,最多不过是大将军。”宇文邕若有所思,自言自语道:“如果真是天命注定,那也没有办法啊。”这是宇文邕皇帝生涯中一次重大的误判。

后来他的儿子宇文赟(yūn)即位,立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后。杨坚直升柱国大将军、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老杨家从此坐大,挡都挡不住。

3

杨坚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践行者,因为这事发生在古代,显得特别可贵。中国历史上的五百多个皇帝,拥有佳丽三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后宫两性比例严重失调。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只有那些认真经营爱情的皇帝,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光照汗青。

有人说,这不是扯吗?一个皇帝,权势熏天,女人多得不要不要的,他还能有纯粹的爱情?大家不要误解爱情,它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能在各种环境下生长,有时候还会疯长。而杰出的皇帝,往往能把性和情分得很清楚。典型如刘邦和吕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朱元璋与马皇后……都是和谐婚姻、共同创业的典范,放到现在也是“五好家庭”(并不排斥三宫六院)。但以上三位跟杨坚相比,又算是很花心了,因为杨老师的一生,只爱一人。

爱本质上是一种骄傲。在公开场合,杨坚多次表达了这种骄傲——“朕的五个儿子都是同一个女人生的,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能够做到(旁无姬侍,五子同母)?”也有人不客气地说,那不是爱,而是惧内。囚徒认为,爱到极致,便是惧内。

4

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杨坚建了三宫六院,编制众多。但是很遗憾,后宫美人都是虚设,他是从来不去的。能抵抗这种诱惑的男人,在我看来,大约就是圣人了。

他甚至给那个女人写情书,其中一封寥寥数字,却意味深长——我有一个梦想,遇你,纤风,共夕阳。这应该是刚对上眼的时候写的。让他爱到地老天荒又无比骄傲的女人,名字独孤伽罗。她十四岁的时候就过门,毫不嫌弃丈夫的外貌,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这个女人的父亲独狐信很有来头,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岳父”。因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朝代的皇帝——

宇文毓,北周第二位皇帝;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李昞,李世民的祖父,后追封为大唐元皇帝。

想想一百年前,宋氏三姐妹嫁给三大家族的荣耀,就知道独狐信当年是多么的牛叉。

5

独孤氏与杨坚能走到一起,是天作之合。与杨坚的孤儿身份不一样(杨坚幼年长期在寺院生活),独孤氏出身贵族,从小就培养了一种贵族气质。她爱好读书,并能融会贯通(不是读死书),时常对人对事有独特见解。两口子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这种交流习惯一直持续到杨坚坐到龙椅上。

百官经常会有一些争吵,明枪暗箭很是平常,平衡那些势力,很累很累。回到家,独孤氏总能帮杨坚分析,给他一些建议。杨坚在她眼里,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独孤氏最大的优点,是她很懂得分寸,不过分强势,每次点到即止,不过分介入政治。所以她没成为吕后、武则天那样的危险人物。

她还反腐拒腐。有一次,幽州总管殷寿看到一颗突厥的夜明珠,硕大耀眼,便想买来献给独孤氏。但是她拒绝说:“戎狄经常侵扰边境,将士打仗很苦,我怎么能独贪此宝呢?”

独孤氏明事理,给杨坚在朝内朝外加了不少分。正因为这个原因,独孤氏去世后,杨坚请全国最著名的五十多名高僧为其超度亡魂。他甚至冒着天寒地冻,亲自为独孤氏送葬,一反节俭作风,修建当时天下规模最大的定禅寺。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经常坐在佛堂里,默默垂泪,思念妻子。

6

杨坚最值得记取的,是他的文治武功。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彻底结束五胡乱华以来两百八十多年的混乱局面。他是个创意大师,以下都是他想出来的,一直为后世沿用——三省六部制、科举选拔制,这两个不用说了,实在太牛。他废除宫刑、车裂等酷刑,首次确立五刑体系(笞、杖、徒、流、死),官民犯事,照此处理,成为社会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制度。他主政期间,汉文化被确立为国家正统,汉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

这样的伟大皇帝,生活却极其简朴,他的座右铭是“成由俭,败由奢”。就连寝宫的窗帘,也由布幔缝制而成,拒绝珠光宝气。他很爱百姓,有一次关中饥荒,隋文帝让人把百姓吃剩的东西带回,看过之后当场泪如雨下,要求皇族(自己带头)禁食酒肉一个月。如果让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进行PK,杨坚并不输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他的治国成绩,吸引了世人的注意。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写过一本《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杨坚与成吉思汗、毛泽东,作为中国仅有的三个“罕见”伟人,位列其中。这样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他打call?

尾声:公元587年3月,突厥攻打当时还很弱小的室韦部落。位于大兴安岭的室韦眼看就要灭种,部落首领联名向隋朝求援。杨坚令人拟诏,严厉批评突厥阿波可汗“好兵黩武”。杨坚的面子很大,室韦仅有的血脉得到保护。六百年后,这个部落出了很多英雄,最大的那个,名叫成吉思汗。
接班人的厄运:大唐前一百年,盛世下的阴影


1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历史记录极限低温。大唐帝国首都长安一带,寒风料峭。有群众发现,在野外撒泡尿,都能瞬间变冰柱。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热情——大唐有关部门正发动二十万军民,筹备庆祝李世民的四十七岁生日。庆祝的高潮,是反映李世民能征善战、英明神武的戏剧《秦王破阵曲》,将在全国巡演百场。

好消息不止这一个。据说神僧玄奘出差印度整整十七年,一路以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将在这个月返回长安。玄奘带回来的,除了天竺等各国人民的善意,还有大量佛经。太宗对这种盛世气象很是满意!在一大帮随从的簇拥下,他赶到洛阳休养。

这时一则消息传来,太宗情绪崩溃,几乎被击倒——被贬到重庆的废太子李承乾,于当月早些时候因病不治,永远留在了那个荒凉的地方。没人知道这个二十六岁的废太子在重庆(当时叫黔州)经历了什么。孤独、荒凉、悔恨?其实消息头天下午已经报到长安,为避免对李世民产生太大冲击,太监们决定在第二天早朝前禀明。果然,李世民闻讯,当即眼冒金星、踉踉跄跄。正在值班的卫士见状,马上扶他坐到龙椅上。
{{image_domain}}{

宋人摹阎立本绘唐太宗立像

“我的乾儿啊……”李世民老泪纵横,艰难吐出几个字,就昏了过去。

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应该知道,世上之事,如矛与盾,皆有两面。

大唐之后的治与乱,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无疑,他是个“明君”,在有五百多成员的皇帝群里,尤其鹤立鸡群。但在某些方面,他又做了坏的示范。

2

自开国以来,高祖李渊就给子孙留下一种怪病。发起病来,头痛、目盲,有时候还手脚不灵。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是严重的高血压。这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家族的宿命。唐朝历代皇帝都受此病困扰(比如李世民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李治,于三十二岁即公元660年中风,从此朝政落到一个叫武则天的女人手上)。

进入中年后,李世民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他年轻的时候太拼,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到处调研,了解民情。这几年他数次亲征高丽,受了箭伤,战争失败。这对习惯胜利的战神来说,很难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让太宗一夜白头,脸上忽然写满了沧桑。似乎在诉说他前半辈子的不易。号称永远年轻、永远健康的“天可汗”,在与岁月的博弈中,彻底败了。其实,英雄只有一个对手,不是别人,不是他自己,是时间。太宗慢慢默认自己是个老人的事实,他不死心,一方面他加紧寻找长生不老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大唐今后朝何处去。

3

他很早就选好了接班人,即嫡长子李承乾。这是他与至爱长孙皇后的爱情结晶。长孙皇后十三岁就嫁给他,对他的事业和家庭来说,极端重要。这么说吧,没有长孙皇后,可能李世民早就死在父亲或者亲兄弟手上。第一次做父亲的时候,太宗才二十一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长年征战在外。他很爱承乾这个儿子,很多次回到太原,还来不及擦去战袍上的血迹,他就抱起儿子,闻儿子身上的乳香,又是摸又是亲。那种初为人父的感觉,让他内心幸福升腾。所以,当他通过玄武门的屠杀当上皇帝后,第一时间立承乾为太子,毫无犹豫,当时承乾只有八岁。册封太子的诏书中,他专门加上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的句子。

他对这个孩子的偏爱是有理由的。史料记载,李承乾从小就特别乖巧,也很有悟性。太宗曾让他代为处理国事,并暗中观察,发现他颇有政治天赋(“颇识大体”“颇能听断”)。李世民很满意,每次离开长安,他都放心地让太子监国。那个时候李承乾不过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太宗特地将自己最欣赏的两位儒学大师送到东宫,一个叫陆德明,另一个叫孔颖达(孔子的后代,著名经学家)。对太子的生活,他也百般关爱,甚至溺爱。李承乾十三岁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从来不信佛道的太宗破例请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西华观和普光寺,大赦天下囚犯。真是用心良苦,用情至深!

4

但是,李世民还是废掉了这个太子。

很长时间内,李承乾的人缘是不错的,可是危机早就悄悄积累滋生。长孙皇后于三十六岁早逝,李承乾失去母爱,从此变得逆反。他不停地与老师吵架,任意责罚家仆。太宗觉得这只是少年的普通逆反,只要多找几个老师引导就行。于是他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只要太子有丝毫进步,他都在各种场合大力褒奖。

这里必须交代一个背景——太子的脚部有些残疾,平常走路有点异样。这令太子自傲又自卑。太宗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深信,自己的儿子,以后一定是个好皇帝。有人跟他说,太子挥霍无度。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不久,他又接到密报,反映太子是个同性恋,经常与几个俊美少年游戏人间,做羞红脸的事情。他有些坐不住,严厉批评了儿子的性取向。缓了缓语气,他又苦口婆心,希望儿子收敛。

这时,承乾的亲弟弟、魏王李泰正以一种孝顺有为的姿态进入太宗的视野。种种迹象表明,太宗的爱正在转移。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二月,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太宗非常高兴。这部著作不仅被收藏进皇家藏书阁,泰哥还不断收到表扬和赏赐。这类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彻底刺痛了太子。而对李泰来说,如此获得圣眷,很难不对皇位产生浓厚兴趣。

太子决定先下手为强。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反叛。在他们的计划中,这本是另一场玄武门事变。可惜他们不是李世民,团队里也没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那样的谋臣、猛士。计划泄密后,起事者悉数被捕。

5

如何处理太子,让李世民颇费脑筋。按说,谋反是死罪。但李世民不想这么处死儿子,毕竟骨肉连心。几个不眠之夜后,他接受大臣建议,将太子贬为庶人。李承乾被贬到边远的黔州,也就是今天重庆市彭水县的郁山镇。

太子被贬的那段时间,太宗心里一直隐隐作痛,他很想忘记这段不愉快的往事。所以他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自己的四十七岁大寿。对大唐人民,以及他自己来说,已经很久没有喜事了。可是,盼喜事,偏来丧事。丧子之痛,让太宗接连半个月没有临朝。做皇帝十九年,这还是首次。他亲自审定厚葬太子的方案,同时他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李承乾离世后四年,太宗惨死于丹药中毒。所有的答案,都在他死后一一揭开,只是这种揭晓的方式有些残酷。太宗之后几任皇帝,频繁废除甚至杀死太子,长安经常变成血城。有什么样的祖宗,就有什么样的子孙。

从玄武门那天清晨的杀戮开始,大唐的气数和命运就已注定。伟业与阴影,如影随形。
{{image_domain}}{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的使者
{{image_domain}}{

(唐)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中出土的三彩牵马俑

尾声:从太子到天子,路途遥远凶险。李承乾只是大唐第一个废太子,但远不是最后一个。从李世民甚至首任皇储李建成开始,太子就成了高危职业。

——公元656年,李治废除太子李忠;

——公元680年,太子李贤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

——公元680年,太子李显被废;

——公元707年,太

子李重俊被杀;

——公元737年,太子李瑛被废,后赐死;

直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太子李亨借机上位。玄宗李隆基被按到太上皇的宝座上,晚景无比凄凉。这是一百多年大唐史上,太子第一次反叛成功。只是经过轮番折腾,大唐只剩半条命,从此进入历史的下降通道。
赵匡胤:宋太祖的工作服


1

去年,囚徒曾供职的某著名杂志发起话题“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觉得有点小意外。我们更应该爱的,难道不是强汉或盛唐吗?帝国声名远播,百姓安居乐业,流动性极其充足。一个总被少数民族把脸按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朝代,一个严重冗官冗兵冗费的朝代,一个昏混衰世连中原都没统一的朝代,一个习惯虐杀英雄才子的朝代,有什么值得爱的?

前几天有空跟易中天老师聊了许久,他说在古代政权中自己比较喜欢的朝代是宋朝,人们对宋朝有太多错误的刻板印象——皇帝弱,朝廷小,英雄不是被杀死,就是郁闷死。尤其是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音乐声响起,人们总是要咬牙切齿,恨其不争。还有很多人说,历史上最出色的铁血书生辛弃疾,根本就是生错了朝代。

2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很有意思。如何处理文和武的关系,赵宋王朝的政策和调性,确实别出一格。虽然国防很弱,士兵不经打,但历史上很少有这样一个朝代,那么多文人纷纷投身改革,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而且,他们最后结局都不错,打破“改革没有好下场”的怪圈。想想被车裂的商鞅、投河的屈原、被箭射死的吴起、被乱刀砍死的王莽、被挖坟的张居正……可以说,宋朝为改革者创造了最好的环境。

宋朝更是文人的天堂,尤其是宋太祖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让宋朝文化空前繁盛。单是词宗,便有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四大家。还有欧阳修、曾巩、范仲淹、文天祥……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囚徒的偶像)更直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可以说,仅凭宽容的养士政策和开明的文化政策,宋朝就可竞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宋朝的一切,都源于那个谜一样的男人,赵匡胤。二十岁开始离家闯荡,三十三岁创业成功。从底层小士兵到九五之尊,他走过的是怎样一条路?
{{image_domain}}{

(元)钱选绘《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3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的深夜,三十三岁的赵匡胤翻来覆去睡不着,虽然夜凉如水,他却浑身燥热,双目圆睁。他看了一眼行军床附近的衣帽架,黄色的龙袍,正在烛光中熠熠发光,就像对他眨着诱惑的双眼。这一天实在太梦幻了!刚才群情激昂的一幕,尽管他早有准备,还是感觉不太真实。兴奋、紧张、焦虑、恐惧……种种情绪前所未有,如排山倒海,冲撞着他的血肉和神经,他的生物钟彻底紊乱了。“万岁,万岁!”众将士的吼声,似乎还在陈桥的山谷回荡,那声音,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这儿离首都汴梁城只有二十公里,他怀疑这声音随着北风已经传遍了汴梁的每个角落。可惜这么精彩的大场面,父亲大人已经看不到了。四年前,老人已经仙逝。面对众将士的盛情,他一脸的“懵逼”和“无奈”。

“你们这帮家伙,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他表面被迫,内心狂喜。为了这次军事煽动和哗变,赵匡胤和同事们足足准备了半年。他们做得很隐蔽,平常连酒都不敢多喝,怕言多泄密。谁都知道,一旦事败,必遭灭族。

4

终于,他如愿得到了这件黄袍。上面精心绣有九条金龙,赵匡胤多次在深夜端详,清楚地记得前面五条,后面两条,左右肩各一条。以后,它将是他的工作服,日夜贴身。权倾天下,富有四海……

难道就这样成功了吗?他掐了一下左胳膊,为了确认,他又掐了一下右大腿。毕竟才三十三岁啊!等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名字将传遍天下。他的过去将被封存起来,只许美化,不许置疑。那三十三年,已经足够传奇。
{{image_domain}}{

故宫南薰殿旧藏宋太祖像

5

少年赵匡胤的故事,早就传遍四乡八里。那时候他有好几个名字,比如“元朗”,再比如更通俗的“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他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赵弘殷是个猛男,善于骑射,因为他实在没什么手艺。凭着一双铁拳,他先后为赵、后唐、后周君主卖命,于乱世中拼出一片天地。赵匡胤是弘殷的第二个儿子。大概谁都没有想到,日后赵匡胤会有那么大出息。

出生那天(公元927年3月21日),洛阳异象不断,很多老人回忆说,啧啧啧,那日傍晚时分,天上全是大片大片赤红色的光,便如白昼。而在赵家,一种奇怪的香味长时间不散,新生儿小赵的身上,皮肤呈现土豪金那样的颜色。经验丰富的接生婆抱着小赵,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还偷偷亲了一口。这里强调一下,以上这些场面,都是各种史料记载的,史官确实很敢编,笔者从来不相信。后来清代史料写李自成,说他出生的时候,天上有一道白色蛇形闪电(注意,不是龙形),扭曲难看。后来小李长大,成了快递小哥,因为失业及老婆红杏出墙,他聚众造反。由于出生时异象为蛇,不是龙,他果然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这样的传说,大家只需看看,就当好玩,不必放在心上。

6

不过,赵匡胤小的时候,确实运气特别好。他十岁不到就到少林寺学武,每天挑水练拳,为此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少林寺回到洛阳,小赵曾驯服一匹烈马,当时马儿跑到城楼的斜道,小赵的额头重重撞上门楣。这种情况,一般人的头颅早就撞碎,可是小赵却毫发无伤。他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上爬起来,掸了掸灰尘,又爬到马上去。是不是长得像个奇迹?还有一次,他与一群人在大将韩令坤的房中聊天,忽然听到屋外有麻雀打斗,他童心大动,吆喝着跟大家一起去捉麻雀。他们刚出门,屋子就塌了。

7

赵匡胤能上台,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柴荣。柴是后周的皇帝,军事强人,非常有理想。柴荣曾发誓,要用三十年时间完成天下一统。可惜他只拼了六年,便在北伐的路上染病,over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有人说,柴荣如果多活几年,其成就堪比汉高祖刘邦。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没有一个人能打败时间。

临终前,柴荣将中央警卫部队交给赵匡胤,托他们辅佐六岁的幼主柴宗训。这不是一般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他对赵匡胤的深入观察。赵匡胤不仅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且干活尽职尽责,忙起来不是996,是007。赵匡胤一心为公,绝不徇私。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次,父亲赵弘殷出差外地,很晚归城,守城的赵匡胤死活就是不开门,让父亲在城外冻了一整夜。赵匡胤对守城诸将士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从此,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死脑筋,不可能拿原则跟人交换。

大家都看错了(尤其是柴荣),其实赵匡胤是天底下最大的阴谋家。

8

公元960年,除夕刚过,情报显示,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皇帝年幼,放现在也就读小学一年级,主事的符太后没有见识。权倾朝野的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接受命令,率大军前往御敌。

这是个假情报,北军来犯,纯属乌有。可供佐证的理由有四。

一是陈桥兵变后,老赵登基,他再也没提及出兵一事(后来他对历史曾有一句交待,“辽兵自行遁去”)。

二是兵变当天,服务员从木箱里拿出黄袍,那套工作服叠得整整齐齐。

三是兵变次日,老赵发出了一篇感天动地的全国通告,里面有很多比喻和排比句,看上去没有一个月,是写不出来的。除非骆宾王、王勃、李白等文豪再世。

四是有人查了当年的《辽国年鉴》,并无南下的作战纪录。

赵匡胤骗了全世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平稳的一次夺权,堪称兵不血刃。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结束。此后三百一十九年,赵家不杀柴家人,不杀功臣(杯酒释兵权),也不杀谏官和文人。宋朝是个很有情义的朝代,总是努力不杀人。比较遗憾,在战场上也是。

9

正月初四的清晨,赵匡胤披着黄袍,走出大帐,面前早已站满乌泱乌泱的将士。里面有他的弟弟赵匡义,有他的左膀右臂赵普、石守信,还有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大将。满山谷的刀剑,发出温和的光芒。抬头一看,鹅蛋黄般的太阳刚爬出地平线。黄色,是他现在最喜欢的颜色。他做了一次深呼吸,空气似乎是甜的,他紧张地吞了一口唾沫。

今天,他要带着将士们回汴梁。
朱允炆:失踪的大明皇帝


寻人

中国历史,就是一个谜团连着另一个谜团。因为真相难辨,人们只好穷尽想象。有人说杨贵妃没死,她去日本生活了;有人说霸王项羽也没死,他去众筹P2P了;甚至还有人说张国荣没死,他去五台山当和尚了。游客当面叫一声Leslie,他还抬起头来,俊俏的脸庞上,泪水横流。

那有谁知道,大明千秋万代有限责任公司第二任董事长朱允炆去哪儿了?

这个选题来自上次的征集,十多个读者在问,朱允炆呢,朱允炆呢?吃瓜心态之急迫,即使远隔光纤电缆,也能感觉到那种排山倒海。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明初到明末,始终有人在探求这个皇帝的下落。关于他的消息不断被报道,贵州、福建、山西、湖北,甚至南洋、非洲,据称都有他活动的痕迹。如果为他写一条寻人启事,那应该是这样的——

朱允炆,男,现年642岁,失踪时25岁(公元1402年7月),长相英俊,性格温和,生于南京,原籍安徽。外号建文帝,走失时,穿黄色衮服。有发现其踪迹者,请与文物部门联系,重谢!

有爷爷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本来朱允炆可以稳坐龙椅,高枕无忧,但他硬生生被一场飓风掀下宝座。成也爷爷,败也爷爷,他都不知道找谁说理去。

保权
{{image_domain}}{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做梦都没想到,他的大明只传到第二代,各地就重燃战火。这次不是朱家跟别人打,而是朱家自己人打自己人。这要从历代王朝最敏感、最难搞的接班人制度说起。中国历史上,从商周开始,就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能保证政权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大意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这意味着,即使大儿子是白痴,按照制度,他也是第一继承人。

在这件事上,朱元璋很传统,他一直想让长子朱标接班,故对其悉心培养,提前安排他管理朝政,甚至参与核心人事决断。天生C位的朱标同志,个性极其温和,他的座右铭是“绝无公害”,对兄弟们那是没得说,对大臣们也很有礼貌,人缘一级棒。如果搞无记名投票,他应该也是排榜首。很遗憾,这样一个好人却没好命——1392年,当了二十四年太子的朱标视察陕西后回到南京,忽然染病,莫名其妙地离开人世,享年仅三十七岁。官方公布的原因是,“因抑郁而亡”。

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继承人。见他幼小和善,年老体弱的朱元璋很不放心。这位穷和尚出身的传奇皇帝,从小就很没安全感,他都不敢想象自己死后,大明会面临何种乱局。想来想去,他决定对那班曾经的铁哥们、如今的开国功臣们下狠手。胡惟庸、刘伯温、蓝玉、徐达……杀戮逐渐扩大化,功臣十之八九被杀。后来,大臣们上朝跟上坟一个心情,临行前总要写个遗嘱,多愁善感的,会跟家人拥抱痛哭。这样大明和允炆就安全了?非也。

削藩

最大的危险其实来自朱家大院,皇室宗亲各怀心思。朱元璋对大臣们狠毒,对家人却十分柔软。正因为他做得太绝,导致继任者无人可用,天下随之大乱。朱元璋把所有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享受荣华富贵,在版图上实现“朱天下”。这样的情况在汉朝初年也出现过——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根本不给中央面子。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主张,引来了藩王的反叛——“七国之乱”爆发。朱元璋虽然老谋深算,却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漏算了子孙们的雄心壮志。都是老朱的后代,凭什么一家独大?二十五个藩王心里是不服气的,他们跃跃欲试,日益膨胀。其中跳得最高的,就是燕王朱棣。他有这个资格,众皇子中,他最像爸爸朱元璋,只可惜排行靠后,与帝位无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棣“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诸王不得来京奔丧。王爷们受不了,对这个侄子一肚子气。说句公道话,朱允炆这样做,确实太不近情理。帝国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image_domain}}{

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误国

对朱棣的野心,很多朝廷大臣是有预感的。比如齐泰,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顾命大臣,是大明核心高管,但此人个性急躁,朱元璋刚死,战略战术上完全没有准备,他就鼓动朱允炆削藩。再比如黄子澄,作为首席军师,他犯了方向性错误。朱棣应该感谢他,正是他建议“先易后难”,给了燕王喘息备战的机会。

紧急削藩也是大将李景隆极力赞成的,建文帝对这个人极其信任,几乎毫无保留地让他掌握军权,指挥最精锐力量。但李景隆是个软骨头,在政治上极不忠诚。后来最坏事的就是他——战斗关键时刻,他秒变柠檬精,居然偷偷打开城门,为朱棣打call。

朱允炆真是个苦命皇帝。在位仅四年,就有一年在削藩,三年在打仗。尽管上台后做了不少实事——他广施仁政,大量平反冤假错案,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三分之二;他还免除各地拖欠租税,为奴者赎身。跟父亲朱标一样,他在百姓中的口碑甚佳。即使最后下台,他内心估计也是极为感动的吧?!因为,六百多个大臣里,仅有二十五人投降。这对于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而言,是一个被忽视的、特别感人的细节。

造反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到一年时间,建文帝来势汹汹,连续削夺了五个亲王的权力。一时诸王人人自危。野心勃勃的朱棣不想坐以待毙,以“恢复祖宗旧制”为旗,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

其实朱允炆有很多机会除掉朱棣,但“慈君多误国”。户部侍郎卓敬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给皇帝写信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宜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但朱允炆回复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拒绝采纳其建议。朱允炆还警告众将士,不得伤害这位叔父,以免使自己背上骂名。他亲手给篡位者送出了一道护身符。这样在战斗中出现了许多离奇的现象——尽管朱棣多次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却毫发无损(明军诸将“莫敢加刃”)。滹沱河之战中,朱棣竟然在朝廷军队阵地核心区睡了一觉,做了个美梦,被发现后又大摇大摆,穿营而过。

只能说,朱允炆是个好侄儿,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自古以来,君王们都是杀伐果断、恩威并重。朱允炆是个例外。遥想汉景帝时,七个诸侯国联手,也不敌朝廷军队,而朱棣一个人就改写了历史。公元1402年7月,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找了三天,最终也没发现建文帝的踪影。从此,朱棣的睡眠就不太好了。

谜团
{{image_domain}}{

故宫南薰殿旧藏明成祖画像

朱棣登基后,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未果。有人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有人说他从地道逃出,削发为僧,从此不理世事。朱棣专门指派心腹、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名,四处寻找。历时十四年,未有消息。后来朱棣听说建文帝坐船逃亡,去了南洋。他又以“扬国威”的名义,派太监郑和远赴东南亚各国寻人。从公元1405年第一次到公元1422年第六次航海结束,郑和与他的同事都未找到朱允炆。

慢慢地,朱棣相信侄儿已死。在他的授意下,当时的史书上是这样写的:“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君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自杀。”朱棣则高风亮节,成了正面典型。他派最好的太医为侄儿施救,最终回天无力。燕王闻讯痛哭,几乎不能站稳——“555,傻侄儿,我是来帮你做个好皇帝的,为什么你要走上绝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中天盛赞推荐!还原历史深处古人的浪漫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