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fn4ztvzt 发表于 2023-4-4 17:54:57

少年励志长大大全,讲述主人公李铭俊从“学渣”到“学霸”的故事

https://p9-sign.toutiaoimg.com/novel-static/9a04c25b13751741977213c931985320~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5964562&x-signature=fEtttemyY7CGjVu2axM%2FfhR6RsU%3D
</img>

面对学习,懒惰or勤奋?

十月的天气变幻莫测,上午艳阳高照,下午又凉风四起,正如同在操场上闷闷不乐的李铭俊的心情一样。此时的他双手插在蓝白相间的校服口袋里,低着头,一脚踢开了花坛边的小石子,他看起来像是有什么心事,在拿无辜的石子撒气。

“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说话的是李铭俊的同班同学宁小静,她梳着高高的马尾辫,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一样地眨了又眨。她的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多才多艺,作为初二(2)班班长的她不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看到宁小静和自己说话,李铭俊似乎并不感觉到意外,毕竟宁小静是班长,平日里乐于助人。而身为体育委员的李铭俊除了班干部会议以外,和她并无交集。只见李铭俊把头扭到了一边,没好气道:“我的事情不劳驾你费心。”

李铭俊的反应气得宁小静直跺脚,她的小眉头一皱,气鼓鼓地转身离开,并且心里嘀咕着:以后再也不要理李铭俊了,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可是她不知道,不久以后,她会和这个“可恶”的男生成为同桌。

隔日一早,孟老师就把李铭俊叫到了办公室里。孟老师是初二(2)班的班主任,也是整个年级最年轻的女老师,刚满28岁的她平易近人,很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朋友来相处。只见她轻轻拉开身边的桌椅,对着李铭俊说:“不要拘谨,过来坐。”

这是李铭俊第一次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说心里不紧张还真没有人相信,他偷偷地深呼吸了一下,缓步移动到了孟老师的旁边,端正地坐到了椅子上。孟老师似乎察觉到李铭俊有些紧张,于是把正在看的书递给了李铭俊:“我正在看这一则寓言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你想不想看一看?”

在孟老师的示意下,李铭俊接过了书,只见上面写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大森林里,狐狸和熊是一对好朋友。这一年的春天,它们两个决定一起播种玉米。只听狐狸对熊说:“好朋友,你负责播种,我负责赶走附近的小鸟,不然我们辛苦播种的种子被它们吃掉了就糟了。”熊听信了狐狸的话,勤勤恳恳地播种,而狡猾又懒惰的狐狸却只顾着躲到山后睡大觉。

后来,玉米种子发芽了,苗儿越来越高,不久后结出了玉米棒子。狐狸一看急忙道:“好朋友,收玉米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今儿高兴,我负责到山上打猎,为今天的晚饭加个餐!”熊毫不怀疑地收起了玉米,而狐狸依旧跑到山后睡懒觉,当天色已晚时,它两手空空地回来,对熊说:“好朋友,我累了一天,可惜连一只兔子都没有捉到,真倒霉。”

秋天来了,熊辛苦播种的稻子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狐狸想了想道:“好朋友,你负责收稻子,我负责留在家里看守玉米,免得别人趁机偷了咱们的玉米,那就得不偿失了。”熊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拿着工具早早出了门,可它没料到,在它走后,懒惰的狐狸关上了大门又睡起了大觉。

终于到了分食物的时候,为了公平起见,熊和狐狸找来了邻居山羊作为见证人。只听狐狸道:“你虽然辛苦,但是我的责任更加重大,我分七成,你分三成,你有意见吗?”熊点了点头,同意了狐狸的建议,可就在这时,山羊说出了真相:“熊,狐狸是个大骗子,每一次它都趁着你劳作的时候偷懒睡觉,现在还想要你的东西。”

熊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它三下两下就把狐狸赶了出去,并且和它断绝了往来。于是到了冬天的时候,狐狸只能在雪地里饿着肚子,以雪充饥了。

李铭俊看完了这一则寓言故事,感受颇深,只听他对着孟老师说:“这只狐狸真的是太懒惰了,每一次熊在劳作的时候,它都在一边偷懒耍滑,最后只好冬天里饿肚子,是咎由自取!”

孟老师接过书,把它重新放进了抽屉里,意味深长地说:“你说得有道理,如果狐狸可以勤快一点,肯和熊一起劳作,那么结果肯定会不一样。”说罢,孟老师拿出了李铭俊昨天的试卷,“这是你能考出的最理想的分数吗?”

李铭俊看着只有52分的试卷,瞬间涨红了脸,他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尴尬地摇了摇头。

只听孟老师继续说:“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肯像熊一样勤奋,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相反,则会像狐狸一样,与好吃的食物擦肩而过。”

孟老师说得没错,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午餐,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勤奋是必要的前提。勤奋也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只有勤奋地付出,才能收获好的成绩。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了解勤奋和懒惰之间的差异。

听孟老师讲故事

凿壁借光的故事

西汉时期,青少年匡衡勤奋上进,特别热爱读书,只是他的家境贫寒,甚至连一根小小的蜡烛都买不起,于是一到了夜晚,匡衡就没有办法看书了,这让他十分沮丧。

有一天,他决定到邻居家碰碰运气,只见他敲开了邻居的家门,恭恭敬敬地说:“很抱歉打扰到您,我家里太穷,买不起蜡烛,一到了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不知道可不可以借用您家的一寸之地,让我看书呢?”

邻居听后不但没有表示同情,反而耻笑道:“连一根廉价的蜡烛都买不起,那就不要读书了。”

匡衡很受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趁着邻居不注意,他偷偷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并借着小小的光亮,如愿以偿地读起了书。正是这种勤奋,才让匡衡获得了重视,后来成了汉元帝的丞相,同时也成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之一。

你不知道学习有多重要

孟老师的一席话让李铭俊自愧不如。的确,面对学习他确实是“懒”字当头,就好像在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名为“学习”的“懒虫”,只要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缩成一团,躲在角落里打瞌睡一样。

不但如此,李铭俊总是把学习和无聊画上等号,他认为学习是天底下最难的“苦差事”。有时候他宁可到操场上跑十圈,也不想翻一页书,写一个字。就连他的父母都说,如果他肯把运动的精神头儿用到学习上,那一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将来上清华北大也不成问题。

可是李铭俊却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他始终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难道学习不好,就意味着一定不能出人头地吗?难道没有好的成绩,就一定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吗?于是,他硬着头皮问了孟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学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孟老师虽是一名年轻的女教师,但也有了三年多的工作经验。这三年里,她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难题,比如处理过同学之间打架斗殴的事件,化解过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说服过离家出走的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可即便如此,这也是她第一次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个在她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

她先是一笑,温暖的笑容让气氛缓和了不少,只听她说:“学习当然重要了,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学习有多么重要。”这句话有点像是绕口令,听得李铭俊似懂非懂,他没有应答,而是身体前倾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架势,等待着她的下文。这一次,孟老师没有再卖关子,她放下手中刚刚拿起的签字笔,语重心长地道:“可能在你的认知里,学习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学习的本意并不是让你会背诵唐诗宋词,会默写26个英文字母,会把公式代入应用题中得出答案这么简单,而是让你知道,如何用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孟老师的话有些深奥,使得李铭俊一时之间没有悟出关键。他顿了顿,转移了话题:“老师,您说得也太夸张了,什么开阔眼界、明辨是非的,我只是个中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和您说的那些都扯不上关系……”

“你可别小瞧了你的身份,”孟老师打断了李铭俊的话,“你是一名学生,一名正在长大的青少年,学习是你的责任,就好像大人们都需要工作一样。”说到这儿,她看向李铭俊,“‘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里的这句话听说过吧?”

“没听过。”李铭俊摇了摇头。也难怪,平时他连教科书都懒得看,就更别提读什么课外书了。

只听孟老师耐心地解释道:“这句话大意为无需和井底之蛙讲大海的辽阔,因为它局限于狭小的生活环境里。你想要看得远,那就要站得够高。如果你不学习,放弃知识的积累,那么到头来,你就和井底之蛙没有什么区别。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藏着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你去发现,而学习,就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路径,难道你想要做一个不知道天有多大、海有多深的井底之蛙吗?”

谈到教育问题,向来亲切的孟老师也不含糊,三言两语就把李铭俊说得哑口无言,甚至让李铭俊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见李铭俊有所动摇,孟老师又趁机给他讲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只听李铭俊禁不住惊叹:“一个即看不见光也听不见声音的女孩,竟然可以一步一步成为如此伟大的人物,真是一个奇迹。”

“她之所以成了一个奇迹,不是因为她幸运,相反,她的处境比大多数人的处境更加糟糕,”孟老师接过了话,“正是因为她没有被困难打败,用顽强的心努力学习,才会有了奇迹的诞生,是学习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重生。现在,你依旧觉得学习没那么重要吗?”

李铭俊愧疚地低下头,和海伦·凯勒相比,他有健壮的身体,生活也算无忧无虑,简直是幸运至极。可即使是这样,他还如此排斥学习,不好好珍惜美好的时光,真是太不应该了。

听孟老师讲故事

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

小时候的海伦·凯勒是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孩,她天赋优异,观察力远远超过同龄的孩子,可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她失去了原本愉快的童年。病痛带走了她眼前美丽的世界和耳边动人的旋律,就在一夜之间,健康的她变成既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残疾人,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现实。

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为此,她的脾气变得暴躁,性格也变得孤僻,就连她的父母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可以猜测她悲戚的心情,但却无法感同身受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

为了让可怜的她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去生活,她的父母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好在海伦·凯勒并没有被命运打败,她尝试着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积极地学习如何利用触觉感受事物,慢慢地,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

只是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虽然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海伦·凯勒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和要领,但她的父母毕竟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她即使可以熟练运用肢体语言,也很难和外人进行沟通。

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父母为她请了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莎莉文。莎莉文老师很喜欢海伦·凯勒,海伦·凯勒也和莎莉文老师很投缘,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之下掌握了识字的技巧,慢慢学会了认字。

有一次,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上写了“水”这个字,可是海伦·凯勒总是没有办法清楚地将水和水杯加以区分,于是莎莉文老师将海伦·凯勒带到了喷水池边,待清澈的水溅在海伦·凯勒的小手上时,她在她的手心上再次写下了“水”这个字。从此以后,海伦·凯勒记住了什么是水,也从那时候起,她更加向往光明而美好的世界了。

从那以后,海伦·凯勒更加努力地学习认字,可与此同时,莎莉文老师却发现了问题的关键点,那就是海伦·凯勒即便认得了所有的字,也没有办法与外界沟通。毕竟海伦·凯勒既看不到别人的口型,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这样下去,即使海伦·凯勒天生是会说话的,也会渐渐失去说话的能力。

为此,莎莉文老师绞尽了脑汁,权衡之后,她找到了一位专家,教导海伦·凯勒利用双手的触觉,感受别人说话时的口型以及鼻腔吸气和吐气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学习如何发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很难攻破的难关。试想一下,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学习发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失聪又失明的海伦·凯勒。

即使失败和疲劳让她精疲力竭,可是顽强的海伦·凯勒依旧没有放弃,她不分昼夜,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了一个发音,她会耗上一整天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她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说话了。

海伦·凯勒除了突破障碍学会了说话,更为可贵的是她为了报答社会,到处为残障人士演讲,传播正能量。她的事迹震撼了很多人,尤其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海伦·凯勒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她的带动下,他们也重新过上了幸福愉快的生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她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女性的柔弱和她内心的强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世人惊叹。在《我的人生故事》一书中,海伦·凯勒讲述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这本书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并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88岁的海伦·凯勒走完了她的一生,留下的是她的传奇故事和杰出的作品。如果说莎莉文老师赋予了海伦·凯勒新的生命,那么海伦·凯勒的出现则唤醒了很多沉睡的灵魂,让不幸的人们得以重生。她从地狱到天堂,她那奇迹般的人生感动了全世界,她用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世人,缺陷不是懒惰的借口,只要肯付出,就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什么?你对学习不感兴趣?

这天晚上回到家之后,李铭俊坐在书桌前思前想后许久,就连他一期都不肯落下的《体育新闻》都没顾得上看。他的妈妈见他闷闷不乐的,还以为是他生病了,于是端着他最喜欢吃的火龙果来到了他的房间。

“你没事吧?”她将切好的火龙果放到了李铭俊的床头,转身时顺势摸了摸他的额头,确保没大碍后再次开口,“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

李铭俊想开口诉说他的烦恼,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的举动可急坏了他妈妈,要知道他平日里大大咧咧,就像个没心没肺的“小猴子”,而今天的他实属异常,无精打采不说,就连他最喜欢的《体育新闻》都没心思看,想必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只是她没想到的是,李铭俊接下来的话更让她惊诧不已,只听李铭俊说:“我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好好学习,可是我对学习就是不感兴趣,唉……”

李铭俊从小就不爱学习,这一点李铭俊的妈妈是知道的,为此她也操了不少心。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她感到很欣慰,并且为他出谋划策:“既然你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不如培养学习的兴趣。”

“这是一个好主意!”李铭俊猛地来了兴致,可是转念一想,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见李铭俊又陷入了沉思,她的妈妈给他出了几个妙计,并且还说:“想要培养学习的兴趣,那就从现在开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陪伴你长大,妈妈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克服学习上的难关。”

妈妈说得没有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以后成为更好的自己,看来有必要彻底改变学习态度了。只见李铭俊给自己加油打气道:“我要从现在开始改变学习态度了,就从培养学习的兴趣开始吧!”

从古至今,不难发现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对学习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成功人士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丁肇中,因为热爱学习,他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人要学10年的课程,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刻苦,才在研究中发现了“J粒子”,为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丁先生,你每天都在学习,你是如何克服学习的无聊和劳累的呢?”他的回答令现场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只听他平淡地说:“我为什么要感觉到无聊和劳累呢?学习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没有人让我这样做,更没有人逼我这样做,我之所以喜欢学习,就是因为我热爱学习,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到半点的疲惫。相反,在学习的时候,我感觉到很幸福很满足。”

没错,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更有效率地学习,相反,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那情绪只会越来越浮躁,对学习越来越厌倦。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李铭俊的妈妈有话要说

培养学习兴趣的妙计

一、对学习充满期望

想要改变学习态度,那就应该从改变心理状态开始。不要总想着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的天赋,而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常常告诉自己,其实每一门学科都很简单,并且很有趣。要抱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而不是抱着烦闷的心情在课桌前坐立不安。静下心来告诉自己:我喜欢学习,我热爱学习,学习会给我带来很多益处。在做足了心理暗示之后,想必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无聊与乏味了。

二、了解学习的目的

不要因为学习而学习,要充分了解你究竟为什么而学习。当你感觉到学习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疲惫的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学习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难道仅仅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学习会给你的未来带来很大的帮助。比如开阔你的眼界,增长你的智慧,甚至会培养你的注意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就好比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让你多掌握一门语言,而是多一种语言能力会使得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获得更多的益处,让你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给学习设定小的目标

在学习之前,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但要注意,目标要符合实际情况,不宜定得太高,加重学习的压力,也不宜定得过低,否则将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用累积上台阶的方法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好的成绩。当然,一口吃不成胖子,学习也是一样,不可能经过短短几天的努力就让你成为“学霸”。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从小的目标做起,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相信这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收获。

四、培养学习的满足感

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学习没有办法给自己带来愉快。那如何才能把学习和愉快结为一体呢?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懂得自我奖赏、自我满足。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的目标,当目标完成之后,再给自己小小的奖励。奖励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设定,比如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或是买一本课外书。当有了奖励之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久而久之,就会获得学习上的进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督促自己学习,相信在不知不觉间就会培养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五、敢于问“为什么”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会有很多的“为什么”从脑子里面“蹦”出来,当这些“为什么”找不到相对应的答案时,学习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当你想问“为什么”的时候,不妨鼓起勇气,向老师和同学提出疑问。不要害怕会因此丢了面子,因为对于学习来说,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智者,当你弄明白了很多个“为什么”,你就会发现,世界的奥妙奇幻无穷,还有更多未知的事情等着你去发现。

六、憧憬未来

想要激发学习的兴趣,你可以预先想象可能出现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或许你会像电影中的成功人士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登上人生的顶峰;但如果你放弃了学习,那么只会如同井底之蛙一样,失去很多的机会。想象一下,从现在开始努力读书,顺利地考入理想的高中和大学,这样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怎样的喜悦?相反,如果你一蹶不振,和理想的学校擦肩而过,想必家人也会因此感觉到失望。所以,想象一下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激励自己前进,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它会给你带来成功。

放松、放松、再放松

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像登天一样难,自从李铭俊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彻底转变学习态度之后,他就把玩乐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起初,他勉强可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但还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这一天课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因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不得不临时将课间操改为自习课。一听到“自习”两个字,李铭俊的头都大了,如果说以前他因为学习而头疼,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爱学习,那么现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李铭俊头疼是因为他想要学习,也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多重要,但是他那颗浮躁的心却一直无法平静下来。

趁着孟老师不在教室,想要到楼梯口透透气的李铭俊以上厕所为由偷偷从后门溜了出去,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刚走到走廊尽头的窗前,他就和刚刚开完会的孟老师打了一个照面。

“老、老师,我……”李铭俊就像是做了坏事的小孩,慌乱地低了下头,目光躲闪着,不敢直视孟老师。

虽然李铭俊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孟老师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小心思。只听孟老师开门见山道:“是不是因为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所以偷偷跑到这里想要放松一下?”

“我……呃……”孟老师的一语中的让李铭俊一时之间乱了阵脚,想到孟老师对他的教导和鼓励,他不但没有更好地学习,反而让情绪变得更加糟糕,他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孟老师的一番好意。

而孟老师却不以为然地开口道:“如果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对你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好事?”李铭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抬起眼,质疑地重复了一遍关键词。

孟老师点点头,示意李铭俊他并没有出现幻听,只听她继续道:“当你感觉到了学习的压力,就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你应该去学习,只是因为你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才会感觉到烦恼,不是吗?”

“好像是这么一回事,”李铭俊挠了挠头,“我确实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也想好好学习,可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学习的时候,我都静不下心。”

“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孟老师没有批评李铭俊,反而安慰道,“压力有时候会让一个人快速长大,但是如果给自己过大的压力,那只会适得其反。你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你知道了学习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于是在无形中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在作祟,让你的情绪变得异常的浮躁和不安,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这些负面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到你。”

“那现在我应该怎么做呢?”李铭俊问道。

“我认为你现在需要做的并不是埋头苦学,而是要学会如何放松自己的心情,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最好的状态下去学习,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浮躁的情绪只会让你越来越厌烦学习,以至于前功尽弃。”

李铭俊点了点头,他觉得孟老师说得有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只听他刨根问底道:“孟老师,那我应该如何使浮躁的心变得平静呢?”

孟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话锋一转:“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

李铭俊想了想,把视线移至窗外的操场:“我平时喜欢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跑步,只要是运动我都很喜欢。”

“不愧是体育委员,”孟老师接话道,“既然你喜欢运动,那就可以用运动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比如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你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到操场上做做运动,一来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二来可以让心变得平静,从而更好地去面对学习。”

“这是一个好的方法,”李铭俊顿时豁然开朗,“谢谢老师,我想我知道我应该怎样去做了。”

听孟老师讲故事

偷豌豆的猴子

一日,贝拿勒斯国王得到消息,声称边境处有一群不法之徒正在意图造反。国王听后暴跳如雷,立刻召集军队,日夜不停朝着边境进发。长途行军中,整支军队没有安歇的地方,于是只好就地宿营。

这一天阴雨绵绵,整支军队不得不到树林中避雨,他们选择了相对干燥的地方,卸下马鞍,把蒸好的豌豆丢进饲料槽里,饥肠辘辘的战马立刻围了上来,与此同时,一只饥饿的猴子从树上蹿了下来,它用一只前爪和一只后爪猛地抓了两大把豌豆,紧接着转身爬到了高处。

这只猴子看起来很得意,它张开前爪准备把豌豆放进嘴里,可是爪子一松,一颗豌豆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只见它一时心急,张开爪子想要捡豌豆,却不料前爪中的豌豆全部洒落到了地上。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猴子准备下树去捡散落的豌豆,可就在他张开后爪跳下树时,后爪中的豌豆也跟着掉了下来。

莽撞的猴子让国王捧腹大笑,接着,他转头问军师:“这只猴子简直是太可笑了,你觉得呢?”

“这种因小失大的做法确实很欠考虑,”军师说,“它为什么要如此浮躁,以至于把自己推向不利的境地?”说罢,他看向国王,“英明的国王陛下,现在的我们也过于浮躁,草草之下就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和偷豌豆的猴子有什么区别呢?”

国王听后顿时清醒,为了区区几个不法之徒让国家的后方处于空虚状态,这简直就是荒谬至极的行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愚钝,国王发号施令,命令军队即刻返程。

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从故事中可见,国王正是因为自己一时的浮躁和鲁莽,才差点因小失大,酿成大祸。可见,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平常的心态,用理智去做事。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情绪过于浮躁,那只会增加自己的压力,把事情推向糟糕的一面,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影响未来的发展。

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你很优秀

看着李铭俊豁然开朗的样子,孟老师也觉得很欣慰。只见她把手上那一摞试卷放到了窗台上,紧接着拿出最上面的一张试卷,翻到了作文的版面递给了李铭俊。“这是班长宁小静的考试作文,写得很不错,获得了全班的最高分,本想在早自习的时候分享给全班同学,可是因为临时小考的原因被耽搁了。你可以看一下,我想对你应该有一些帮助。”

李铭俊犹豫着拿过了试卷,霎时,一行行清秀的字迹浮现在了眼前,作文的题目是“你很优秀,给自己多一点信心”。

你很优秀,给自己多一点信心

生活在浮华的年代,感受着形形色色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莫名的惶恐和不安,生怕在压力之下,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被人群埋没。所以,很多人变得越来越自卑,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因此而变得孤僻,拒绝与外界接触。

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无辜的自己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即使你再苛刻地要求自己,也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达到想象中毫无缺陷的目标。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没有必要一直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短处,揭自己的伤疤。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学习更是如此,如果你的负能量爆棚,整日心烦意乱、惶恐不安、萎靡不振,对自己没有丝毫的信心,那怎么可能轻松愉快地面对学习,让自己获得成绩上的提高呢?

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学习上,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坚持并努力下去,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要知道,学习并不是靠运气,运气好就可以拥有好的成绩,运气不好就成绩平平。要时刻相信,学习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想要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对自己有信心,虽然说行行皆学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但是如果没有自信,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着怎样的天赋,那都没有办法获得满意的成绩,因为当你从心底排斥自己、排斥学习时,好的成绩也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自信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成功,自卑可以导致一个人失败。要给予自己足够的自信,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不要总是挑剔自身的缺陷,就好比人的手指头生来就长短不一,不要要求自己的每一门学科都做到最好,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相信你就是最优秀的。

一个人的强大并不在于此时此刻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他能够学到什么。或许现在的我们平凡而普通,但只要有自信陪伴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在未来我们一定会获得很高的成就。要相信,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演绎出不平凡的人生。

让自己充满自信吧!你的自信会让原本优秀的你变得更加出彩,无论眼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都要自信地挺胸抬头,用微笑面对明天,相信雨后的天空会更加晴朗,彩虹也会更加绚丽多姿。

宁小静的这篇作文一气呵成,其中蕴含着大道理,如此好的文笔让李铭俊刮目相看。看完后,他将试卷重新放回原处,对着孟老师感慨地说:“宁小静说得有道理,面对学习就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怎么能够获得进步呢?”

孟老师很认同李铭俊的说法:“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是以‘学习’为主题自选角度,讲述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宁小静很有创意,她以‘自信’为出发点,将学习和自信联系在了一起,这还是年级中唯一的一位。现在的你也需要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学习,虽然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你肯学,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进步,那么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成绩会不会有所提高,毕竟我……”李铭俊欲言又止。

“没关系,只要你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错误,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改正错误都不会晚。”孟老师苦口婆心,“就如同宁小静在作文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那么好的成绩怎么会找上你呢?想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曾有人为了反驳他,策划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导致很多的专业人士跟风,集体反驳爱因斯坦的观点,可是爱因斯坦却不屑一顾地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正是他的自信,让他坚定了必胜的决心,为了证明自己,他继续钻研、学习,最后,‘相对论’成了20世纪的伟大理论之一。”

“天啊!原来爱因斯坦研究发表‘相对论’还经历过这么坎坷的过程,”李铭俊不可置信地感叹,“好在他对自己有自信,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不然在压力之下,他一定会有所动摇,那么现在可能就没有‘相对论’了。”

“所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对自己有自信,很多事情你明明可以做到,但是因为你缺乏自信,所以否定了自己的能力。相反,你如果对自己多一点支持和鼓励,说不定你会做得比想象中还要好。”刚说完这句话,铃声就响了,只听孟老师嘱咐道:“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逃避学习,我相信你的能力,也希望你可以相信自己。”

看着孟老师远去的背影,李铭俊百感交集。从始至终,孟老师都没有放弃过他,反而更像是益友一样教导他、鼓励他,李铭俊从心里表达感激的同时,也重新树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让学习和“孜孜不倦”画个等号

每周五下午的第七、八节课,是初二(2)班的班会时间,这次的班会主题是:学习贵在 ?

这是一道填空题,早在三天之前,孟老师就将题目公开,并且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结果,各自总结发言。李铭俊所在的小组一共四个人,除了李铭俊以外,其余的都是女生。坐在李铭俊前面的小组长白雪向来很有主见,只听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学习贵在勤奋和坚持,我们选择一个成语代替这两个词语吧?”

“那就用‘孜孜不倦’吧,”说话的这位是白雪的同桌李雪梅,她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也是小巧玲珑的,只听身为语文课代表的她解释,“孜孜不倦的意思是勤勉、坚持不懈,你们觉得怎么样?”

李铭俊的同桌夏莉一如既往地不爱说话,她先是点了点头,接着声如蚊呐地道:“我没意见。”

“我听大家的。”见大家都没有意见,李铭俊也表示同意。

商讨之下,小组决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这次发言,四名小组成员以“孜孜不倦”为主题,依次讲述四位名人的励志故事。他们希望用事例阐述观点,告诉同学们孜孜不倦在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正式开始,小组长白雪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她似乎有些紧张,只见她将脸颊的碎发掖到耳后,清了清喉咙道:“我们小组的主题是学习贵在孜孜不倦。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都知道的牛顿……”

在牛顿小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和其他的同龄人相比,他的基础偏差,常常遭到别人的歧视和欺负。但是牛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在别人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利用了所有的时间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一步一步地钻研数学,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有一段时间,他对风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获得正确的数据,他曾在暴风中独自一人拿着工具到旷野中进行测量,暴风的凛冽使得他在整个过程中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但面对如此大的阻碍,他依旧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地迎风爬起,吃力地计算着风力。暴风吹走了他的验算纸,也使得他多次迷了眼睛,可就算他迫于无奈暂停了手中的工作,他还是没有一丝放弃的想法。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他得到了正确的数据。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正因为牛顿的刻苦和坚持,他才成为科学界的一名传奇人物。在他22岁那年,他就发展出了微分学,时隔一年后,他又发展出了积分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白雪说完这段话的时候,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李雪梅站起身,清脆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除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之外,孔子一生也勤奋好学,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孔子的故事……”

在孔子的晚年时期,他迷上了《易经》。我们都知道,《易经》内容深奥,很难理解,想要将它研究透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孔子并没有被困难击败,他不分日夜地研究,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将《易经》读懂,他才肯罢休。

当时并没有轻盈的纸张,有的只是笨重的竹简,所谓的书就是将一片片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因为孔子的刻苦用功,翻阅竹简的次数过多,使得皮条一共折断了三次。这也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出处,用来传颂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接下来轮到了夏莉,她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到了手上,镇定自若地道:“学习贵在孜孜不倦,伟大的诸葛亮也具有这种优良的品质……”

诸葛亮也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年少时,他的老师司马徽对他很是器重,并断言诸葛亮将来必成大器。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没有钟表,太阳的方位就是辨别时间的最好方法。

为了方便计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每当到了公鸡鸣叫的时间,司马徽就会放下书本宣布下课。爱学习的诸葛亮想:如果可以让公鸡鸣叫的时间延后,那么先生讲课的时间自然也会延长。想到这里,诸葛亮想到了一个好的方法,于是每当上课的时候,他都会在口袋中装一把粮食,等到公鸡快要鸣叫之时,他就趁着先生不注意喂它吃一些粮食,公鸡吃饱后,就会错过鸣叫的时间。

只是他的这个“小伎俩”很快就被司马徽发现了,起初司马徽很气愤,认为诸葛亮过于顽劣,但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欣慰,因为正是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才会让他想到了这个“妙招”。从此之后,司马徽对他更加关注,并将自己的学问全部传授给他。诸葛亮也没有让先生失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夏莉说完之后,李铭俊深吸了一口气,只听他字字清晰地说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候的故事……”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前往一位老篆刻家家中拜访,只听老篆刻家说:“想要学习篆刻很简单,需要你捡一筐石头带回家,并把这些石头用篆刻的方式磨成泥浆,到时你一定会熟练地掌握篆刻这门艺术。”

很多人都认为这位老篆刻家是在开玩笑,但是齐白石却当真了,只见他真的捡了一筐石头,把它们带回了家,并且按照老篆刻家的嘱咐,夜以继日地对照着篆刻艺术品刻了磨,磨了刻,几年之后,石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堆满了角落的泥浆。

当一整筐石头通通磨成了泥浆,齐白石也将篆刻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铭俊讲完了齐白石的故事后,组长白雪做最后的总结发言:“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那些耳熟能详的成功人士无不有着勤奋的品质,对于学习来说,勤奋和坚持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了它们,即使天资聪明,也没有办法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小组认为学习贵在孜孜不倦。”

小组的发言获得了同学们如雷贯耳的掌声,班主任孟老师对此也大为称赞:“非常不错,以名人的事例作为所阐述观点的论据,既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中心思想,又具有说服力,你们的创意值得大家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年励志长大大全,讲述主人公李铭俊从“学渣”到“学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