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1nlac11a 发表于 2023-1-12 15:35:52

就业宣传年 | 杨力:身残志坚创业不止

对杨力的第一印象,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干练踏实的汉子,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老板竟然是个残疾人。
15岁,杨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高中。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梦想着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城里人。可是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差距,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3年后,杨力高中毕业,是继续求学还是放弃学业,看着家里人渴望又希冀的眼神,杨力选择了后者,他要挑起家里的重担,承担一个男人的责任,回到村里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刚开始的时候,杨力很不适应。原本身体就不好的他很难适应干活的辛苦。这种工作连正常人都觉得又苦又累的,刚刚走出校门且带有残疾的他,更是难以招架,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可第二天,他又咬紧牙关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最早时候,他就从“学徒”做起,渐渐地每一亩土地上都有他奔波的背影,每一粒小麦上都浸有他辛勤的汗水,就这样他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这段时间里,他总想着,要想出人头地,仅仅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地是没有多大出路的,毕竟在周围自己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该怎么把学到的知识和以后的出路联系起来,成为了他日思夜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一回到家杨力就在网上学习农业养殖知识,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为将来做打算。
十年来,杨力也不知道自己换了几次工作,出走了多少城市,一路的艰辛让他身心疲惫。曾不止一次,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住处,曾不止一次,杨力都想告诉自己不要再坚持了。可是,一想到家人的支持和妻子的期待,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最终,他结识了朋友,开拓了眼界,也坚定了他另谋发展的信念,慢慢地,一个深思熟虑的念头出现了他的脑海—要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身边的人不理解,他不在乎。饱尝了酸甜苦辣的同时,杨力看到了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大力支持,深受触动的他决定尝试自己创业,改变自己现有的单调而且没有前景的生活现状。
高中毕业之后的10年,杨力不断地积累充实着自己的事业,想要创业的念头也更加急切。2014年,看着越来越好的政策形势,杨力坐不住了,在所有人诧异的眼神和冷嘲热讽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为了支持他,贤惠的妻子杨丹在照顾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外,跑到镇上超市去打工,除了补贴家庭开支外全部用来支持他创业。妻子的无私,让杨力十分感慨,总是觉得亏欠了妻子太多。他总说,为了支持自己,爱美的妻子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也很少为自己添置一件像样的衣服。
就这样,在家人的理解和鼓励下,杨力心中的创业热情更加高涨。终于在2015年12月,在父亲的支持下,杨力成立了剑阁县新颖农业有限发展公司及新鑫农业合作社。考虑到57岁的父亲年事已高,杨力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经营两家企业的所有事务。
因为没有经验,刚开始处处碰壁、事事受阻,但他没有气馁。没有资金,他就从亲朋好友手里借;没有工人,他就挨家挨户去请。慢慢地,公司有了起色,逐步走上了正轨。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杨力的行为准则。公司成立之初,杨力日夜吃住在公司里,凭借着诚信经营,很快打开了公司的销路。
2016年,看到商机,杨力开始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农业。一开始,他在剑阁县元山镇周边几个村子流转土地800亩,没有想到当年的订单供不应求,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扩大规模的信心。从那时起,杨力以元山镇为中心,在周边乡镇继续流转土地,到2020年,他累计流转了10000余亩土地,覆盖元山周围的三四个乡镇。
规模扩大了,如何破解公司发展难题,杨力有自己的想法—提高机械化水平。杨力首先购置旋耕机3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一台,植保无人机3台,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5%。机械有了,他又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8名,基本满足了当前发展的需要。经过精打细算、诚信经营、理性管理,杨力的公司又添置了烘干设备3组,实现了日烘干量100余吨,建成了仓储设施1500平方米。
同样是农产品,杨力的产品却供不应求。原来,杨力已经瞄准了市场定位,早就找到了产品的精准定位。他的公司与“中化现代农业”“神农大丰种业”“成都花中花米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为农户进行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绿色防控9000亩,全程技术跟踪服务10000亩,高价回收订单面积6500亩,种、药、肥、回收配套服务5000亩。精准的市场定位,让杨力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杨力就发展周边的群众到自己公司上班,既破解了公司发展问题,也为种植户增产增收,提高了收入。看到周围乡亲们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杨力觉得自己当初成立公司的决定非常正确,自己当初立下的诺言也实现了。
事业成功的杨力,一直认为农业大有可为,做农业人定当不负使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找新思路,为元山农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达到了新的高度。2020年,杨力的合作社成功建成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连续四年被评为粮食流通先进集体,有序健康发展的合作社也成为元山的骄傲。2022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杨力再次流转土地近千亩用于多元化发展稻田养鱼,为打造家乡的蓝天白云做出贡献。
规矩做人,踏实做事,良好的信誉必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慢慢地,公司走上了正轨,然而,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呢?在常人看来,扩大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而他却决定用自己的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亲人,回报社会。
创业之初,也是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段,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这一伟大事业,杨力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在公司内优先使用本地的精准扶贫户和残疾人士。他说:“我知道他们的困难,更能体会他们的内心,他们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支持。”
现在,在杨力的公司,随口一问,大家都对他敬佩有加,觉得他不仅仅是个富裕的老板,更是一个有较强责任心的企业家。目前,公司每年能够为有5-6户精准脱贫户、4-5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年人均收入15000元以上。杨力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要体现在精神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带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是自己目前最大的责任。
杨育勇是元山镇粮丰村4组的农民,四级残疾,眼睛有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贫困影响,生活条件也差得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杨力主动上门,看看杨育勇是否愿意去自己的公司上班。杨育勇也是个老实人,不想给杨力填麻烦,就想拒绝他的邀请。于是,在杨力的极力劝说下,杨育勇来到了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司员工,家庭生活也逐步好了起来。
杨力考虑,自己的公司能解决一部分的困难,但是要想带动村民富起来,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源解决他们的困难。
所以,他坚持对贫困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他们的长远做好了打算。和形形色色的脱贫户、残疾人打交道,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可他却看得比公司业务还重要。他总是说:“脱贫攻坚,我们国家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我同样会尽我所能,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搭上乡村经济腾飞的顺风车!看到周围的乡里乡亲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比他们还要高兴。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事实,也是我当初开展创业的一个初心和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质疑变成了现在的肯定,周围的人见证了这个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心路历程,纷纷为杨力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的的确确,他依靠残缺的身躯为家人和家乡撑起了一片天,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杨力表示,他会一直努力把更多的困难乡亲和残疾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自强不息、奉献社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就业宣传年 | 杨力:身残志坚创业不止